互联网交流如何避免无意义论战?
1、名可名,非常名
绝大部分争论都是定义问题,甲说A,乙说B,但是在文字上,A完全和B相同。时刻保持对对方定义的敏感,及时排除潜在的定义不同误解。这也是当年zh hu流行的:“先看是不是,再看为什么”
2、扣帽子、贴标签
‘粉圈化’和‘短视频’影响下的大部分人,(屏幕前的你也别想跑)对于陌生事物、陌生人,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本能的贴标签行为。
这在我的日常理论中,都tong一定义为“社恐”。本质上这些人并不是互联网的发言用户。
社恐人的本质是追求单纯的发言欲,一旦被穷追猛打,就会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发言。
正好比看视频的人大部分都不发弹幕一样,大部分人是没有参与讨论的能力,或者缺乏兴趣的。甚至直截了当的说:人都怕犯错被别人骂。
但是互联网平台解决了这个问题。
早年的论坛bbs贴吧,发言错误会被吊起来示众,极大地威慑了人们发言,人人发言前都得过过脑子,查看自己发言是不是有问题。不这么干的人在被喷过几次后也就老实了。
互联网平台的自我yange,解决了这个问题,直接从根子上杜绝了‘骂人’这一‘负反馈效应’。这就使得之前不敢发言的人群,得到了随意发言且不受制裁的现状。这也是很多人将其怪罪于00后05后胆子大,实际上与年龄无关。
这些人充斥着互联网,迅速占领了舆论高地。他们自己也在完善自己的输出逻辑,一部分人化身为‘抽象’人,一部分人受其影响深刻而不自知,以为自己是在旁边看猴的。常见特征如下:
1、发言无物,典、急、绷。
仅有这些短句,没有任何实际含义,纯粹的满足了‘发言’这一需求。这些人也是最好对付的,有些人试图用抽象打败抽象,这是不可能的。
直接要求对方发表具体的、有论点的超过200字的评论即可。目前未尝一败。
因为对方压根就没有任何观点,有观点的人发表观点就脱离了抽象。我甚至在群里用此招打败了n个博士、研究生。观看他们在抽象与现实之间摇摆,实属有趣。当然有些人根本就脱离不了,只能无力的继续抽象。
2、扣帽子、贴标签
与上述一样,这是他们的本能反应,无视并直接指出即可。追问其对具体问题的看法,扣帽子是解决不了无法发表观点这一本身的。
3、扩大化,修改发言、混淆概念
其实是‘名可名、非常名’的恶劣变种,直奔‘非常名’的结果而去,不加任何掩饰。
这种是非常恶劣的,偷偷摸摸就把你的发言修改,偷梁换柱。以把你拖到他新开辟的战场中。可以根据自己精力区别对待。
精力充足,老战场、新战场同时开战。依旧是抓住‘发表具体观点’这一基本逻辑。
精力不足,在对方回答老问题前,拒不接受任何新话题。不断逼问让其回答:“是或不是”。此招要恪守自己,千万不要做第一个开辟副战场的人,不然就无穷无尽了。一定要等对面忍不住转移话题,对其猛攻。
总:
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害怕被骂就拒绝交流,会让自己的思想迅速集聚化。这在当今互联网生活是非常日常的,大部分人都已经..而不自知。
排除自己的情绪化,敢于认错,尽可能只聊有对错的问题。可以避免陷入无意义的争辩之中。对错分明时,就可以离开了,其余都不重要。
尤其是慎用对于对方的嘲讽,无论对方有多么x,加之对对方的嘲讽,就陷入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这是非常无益的;尤其会让对方破防,进而陷入无意义。即使‘赢’了,也没有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