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联合国糖尿病日 | “化腐朽为神奇”的干细胞,是否能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2022-11-14 17:53 作者:干细胞精研社  | 我要投稿



11月14日,我们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联合国糖尿病日。其由国际糖尿病联盟和世界卫生组织于1991年共同发起,距今已经度过30余年的岁月。



光阴悠然逝去,糖尿病对人类的健康威胁却有增无减。


2021年12月6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了《IDF世界糖尿病地图(第10版)》。


该文件指出,2011年至2021的十年间,我国国内糖尿病患者人数由9000万增加至1亿4000


而其中有约90%属于2型糖尿病——其诱发因素多为长期摄入高热量食物,同时不爱运动,导致体重飙升,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同样能诱发糖尿病。



我们把目光投向整个世界范围,全球罹患糖尿病的患者人数有5.5亿,约占全球人口的10.5%


换言之,每十个人之中就有一名是糖尿病患者,而这种疾病会伴随患者终身,只能通过一定手段干预维持,却无法治愈。


依照数据显示的患者人数增幅,预计在2045年这一数字还将继续攀升至7.83亿人,这是同期预测人口增长的两倍,届时成年人的患病率或许能达到八分之一[1]


更让人揪心的是,在患者群体中约2.4亿人尚不知情自己罹患有糖尿病的事实。


由于近九成患者居住在中低收入国家,医疗资源相对不足,能够支付定期检测费用的家庭占比很小,再加上相关的诊疗知识未能普及,这些都为糖尿病的肆虐提供了空间。



糖尿病像是一个蹑手蹑脚的小偷,一旦闯入家宅便会蛰伏起来。


患病早期的症状并不显著:持续口渴,排尿增加或体重突然减少,这些情形过于平常,以至于没有人会在意。


随即病患会出现牙龈疾病,脖颈侧后方变色——临床上被称为黑色棘皮病(acanthosisnigricans),通常是胰岛素抵抗的征兆,标志着血液循环不良,使皮肤表皮异常代谢,颜色加深。


此外,诸如听力/视力下降、长时间小睡、脚步出现电击刺痛感等,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小事,不足以引发我们的警觉。


当空腹血糖检测大于等于7.0mmol/L时,就可初步确诊为糖尿病。如果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结果更准确。如果我们同时出现了诸多糖尿病前期症状,还是有必要去医院查验一下[2]



可惜的是,无论是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又或是妊娠期糖尿病与特殊类型糖尿病,其只有症状轻重之分,却均无法治愈。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已经是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组织所确认的最佳治疗方案,也只能长期维持血糖稳定,不能将病症根除。


这意味着,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并每天以动态血糖检测小心翼翼地维护血糖变化曲线。


如今,干细胞技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已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已经取得了无数成功的案列,经过各国科学家共同努力,已奠定起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开辟了治疗糖尿病新的途径。


2007年,央视国际就报道了南京鼓楼医院干细胞治疗I型糖尿病的突破性案例,接受治疗的患者已经停止使用胰岛素注射4个多月。


当时有专家表示I型糖尿病有望通过此项技术,摆脱每天注射胰岛素的可能



央视CCTV10曾播出一期节目《再见,糖尿病》,讲述了两例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成功案例。


从糖尿病发生的主要机制来说,胰岛β细胞的功能衰竭胰岛素抵抗是主因,而抗糖尿病药物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的原因,关键是没有从源头支持胰岛细胞再生。


干细胞作为原始细胞,具备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而且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将其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insulin-producingcells,IPCs)以克制糖尿病是治愈糖尿病的思路之一。


由干细胞分化而来的胰岛细胞


另一种更有意义、临床实践难度更低的思路是将成体干细胞中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投入应用,通过其分泌的生物活性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来调控整局部微环境,进而促使胰岛β细胞再生。


医疗研究人员在经过特殊培养所得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身上做了实验,通过尾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发现其随机血糖显著下降,空腹胰岛素水平上升且胰岛β细胞数量相较于对照组有明显提升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角度,干细胞同样能发挥奇效。科学家将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定时输注入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多次输注期间对血糖持续监控.


结果显示,输注开始后BM-MSCs即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并改善外周靶组织胰岛素抵抗,输注后期则主要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获得平抑血糖的疗效


胰岛微环境示意图


干细胞疗法的特点在于直捣黄龙:其分泌的生长因子可激发或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中止某些细胞受高糖、尿蛋白和氧化刺激后的表型变化过程


而且,间充质干细胞还能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从而抑制某些炎症,保护相关器官组织。这比起服用药物来说,效果更为显著,且持续时间更久。


围绕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一系列医学实验,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研究成果。


诸如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溃疡、糖尿病创面愈合、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免疫炎症等并发症,也都有条不紊地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3-4]


希望在接下来的科研工作中能够更加有力地推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策略进程。糖尿病患者能早日迎来完全治愈、无须终身服药的理想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711885839050074&wfr=spider&for=pc

[2]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01):2-51.

[3]阮泽松,陈云丰.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2,28(01):104-108.

[4]王书韵,谢君辉,余学锋.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与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26(01):148-152.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联合国糖尿病日 | “化腐朽为神奇”的干细胞,是否能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