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原创,全是摘抄
向真理低头是件幸福的事情
不要用道德去约束别人 道德律己不律他人
这里感觉说的不太完善,应该说道德层面有道德层面的谴责方式,法律有法律方面的惩罚措施。
如果道德只律己而不能用来作为一个评判他人的标准的话,只要社会上有人不遵守道德,对遵守道德的人就是极不公平的
大多数人都很难不带着偏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不是偏执,是单纯的利己。锅一定会有其他人抗着
刚刚看了一个新闻,贵州发生一起命案。抓捕了一名犯罪嫌疑人,此人一共有13次供述,其中9次作了有罪供述。警方对案发现场进行复勘,确认现场无第三人痕迹。警方根据侦查、收集到的证据,认为嫌疑人有杀人动机,有罪供述与现场勘查基本吻合,基本认定此人就是犯罪嫌疑人。该案移送至检察院后,再次承认死者自己所杀。检察院向遵义中院提起公诉。法院审理的时候发现证据存在疑点,当时,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仅有指导性文件,没有实际操作细则,但合议庭为了贯彻落实证据裁判原则,同意启动排除非法证据程序。但是法官承受了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死者70岁的母亲到法官办公室,见到法官就扑通一声下跪“法官,坏人已经被抓起来了,你要是把坏人放出来,可是要遭天谴的!”之后合议,庭审公诉方,法院,辩护律师,展开激烈争辩。最后因证据不足 宣告无罪。法官宣告无罪的话音刚落,在被告席上的被告双眼放光,不断向审判席鞠躬。被害人家属目光灼热,好像在控诉他在帮“坏人”说话。他们离开现场时,被害人家属此起彼伏的咒骂声不绝于耳,“徇私枉法”“滥用职权”“收受好处”这些言语格外刺耳。2014年真凶落网,15年认定被告人犯抢劫罪、故意杀人罪、**罪、盗窃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真凶没有上诉。此案的法官才如释重负
有很多案件都是这样的,法官能顶着巨大的压力做无罪判决是真的很厉害很艰难,每一个冤假错案在当时的舆论下都以为被错判的那个人是凶手
你我可能都会和其他十一个人一样,因为自己的种种生活中的遭遇,还有那富二代的背景,还有各种媒体报道都在谴责那个富二代,舆论的一边倒等等,自个儿在心底里已经宣判那个富二代“死刑”了。而陆刚作为一名检察官,坚持的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种种证据面前,有自己的判断,他没有人云亦云,他跟这十一个原本“判有罪”的人一直“较劲”。在这十一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的“劝说”下,他一直坚持,开始那十一个人就认为他根本是在“抬杠”!这就是一场“模拟”,何必较劲呢。但陆刚自己知道,这不单单是模拟,这是为了他的“正义”,为了一个国家法律的“公正”也为了那个富二代孩子的“公平”
本片并不局限与法律,而是关于整个社会大众舆论的探讨。本片告诉我们作为大众要尽量理性客观的分析问题。但这并不够,我们还得愿意花费精力去全面的了解社会事件始末,更重要的,我们还要能够了解到全面的事件始末
很多年前 我是12号 大概是5年前 和3号差不多 各种愤怒其实是发泄自身的不满 2年前 学了写东西 经历的网上这些乱七八糟的之后 开始学会存疑 会自己试着分析一下 但最后还是要等官方发布结果 然后继续存疑但基本相 因为 不管怎样我们这群人毕竟就只是围观群众 不涉及到自己专业的事件 哪有真正的判断能力 又凭什么坚定的提出偏向一侧的判断啊
人在开始时都带入了本身的经历,但法律就是要摒弃个人的偏见,整个过程随着每个人情绪的施放,偏见逐渐被化解,不断趋近于法的本质,这是我觉得最精彩的
总有那么一批人,商业片他要说剧情,剧情片他要讲效果,动画片他要扯现实,史诗剧他要挖历史,总之他永远觉得电影拍得不好,而且自己还逼格满满
结局显示他是检察官我觉得才是一个好的地方,他是检察官才能解释在一个模拟法庭他为什么这么郑重,还有如果他是平民的话,那么他们这次讨论的结果对于现实案件不会产生任何的影响,但是他是检察官,那么这个讨论结果就对现实案件产生了影响,让一个人不至于被冤死,还有,这次讨论开始他说不知道,这也表达了他对这个案件原本的态度,也就是,检察院不知道男孩是否有罪,只不过抱以严谨的态度来推迟宣判,但是这次的论证可以很好的让他自己解惑,让他自己能够坚持男孩不一定有罪,这也就让检察院能够坚持这个判断
这也是电影所想提倡的,积极向上的一面。强调现实生活中既是有许多戾气,但同时也有正义。能够在尾巴点题,将是作品的思想层面上升一个高度,这个作品全是干货
同意你的说法,有种埋了暗线的感觉。原版电影是真正的陪审团,而中国版的在开头就说明了这只不过是模拟的,难免让人觉得这个讨论的分量还是稍微轻了那么一点。但如果讨论现场有一个在职的检察官,这场讨论的意义和价值就一下被放大了
因为中国陪审不这样
居然有人认为何冰是检察官这个设定是个败笔???你有没有搞清楚因为中国没有陪审团制度,所以这部电影的设定是学校审判模拟。一个小小的审判模拟,又不是真的谋杀审判,何冰为什么要这么坚定?这个检察官的身份恰恰是最完美的设定!并且最后那段话,也很好地契合了检察官这个身份。也许何冰就是负责这个案子的检察院的呢?借这次讨论捋清了自己的思路?
确实,既然已经不得不改成虚拟陪审团,就不像原作十二怒汉一样,他们讨论完,外面等着的那个嫌疑犯真的就会坐上电椅或不是坐上电椅这么火烧眉毛人命关天的问题。他们讨论完一点影响都没有,八号还死较真,至少会让大多数观众觉得哪儿不对劲。八号如果不是法律人士带一带中国观众,大家就蒙了
不是专业人员真的很容易犯各种盲目错误
大多数人觉得案件和自己无关,他们所谓的据理力争只是为了泄愤
有人说1是干啥的或者演技不好,12号的存在感低。这个电影我已经看了六遍了。我自认为我看懂了。
12个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不是说中国人素质真的有这么差吗,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的客观表现形式。
1号年轻人为主,像那些想知道知真相组织讨论的那种人,理想中的是那种规规矩矩的讨论,各抒己见(奈何总被人打断,现实中也是很多人这样)包括他后来转投无罪,说明他听进去了逻辑问题(不排除从众,但是证据一个个被驳倒之后他投无罪。)
2号代表最基层的知识分子(如老师),做好自己的传授的工作,一般来说可以提供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但常常会缺乏一些理性。
3号,我认为是父权思想,典型的封建思想影响深重的人(包括其他女得什么的,只不过没提)这种人认为孩子就应该无条件听父亲的,脾气暴躁,认为自己就是真理。当然就是容易偏听偏信。
10号(3号CP,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差点想扇死他们),打岔,基本素质那就不说了。现实中这种人多了去了,地域黑(作为河南人感同身受),排在思想,逻辑混乱言论过激,偏见严重。
4号,小资阶级,房地产商人。代表了一些经济能力强一点的,素质好一点的收到货好的教育的人。他欣赏逻辑道理服人(现实生活中,很多受过教育的人都有这种现象,社会性知识分子。)反对无理取闹搞各种偏见的人。
5号,大哥有可能是肄业游民,也可能不是。他身上人的特点是好坏分得清,有正义感,尽管看起来像小混混。就是痞虽然痞三观正的那种,而且不是那种白莲花,支持每个人应有的合法权益。
6号医生。代表倡导对人权尊重并解除生死的人,他同4号一样属于有一个较好的教育的人,因此思想比较清楚,而且反水的比较早。
7号和11号12号(7和11是CP,我感觉挺有爱的那种。)这三个人是基层人员,工作各种各样。大多数吃过群众,照顾自己的生计,也就咱们眼中的市井人物一般。有了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的时候就会做出自己的选择(这种人往往是那种心里很多事情很多话,说出来没用没人听,一旦有了合理的怀疑或者言论支持就会做出选择,当然不排除墙头草的行为)就像我们口中的吃瓜群众。
9号,老一代人,历史的伤痛,他们经历过的不公,没有人愿意听,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的言语。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老人在我们的思想里面属于被时代淘汰的思想,我们顶撞他们冲击他们,不听他们的话等等,但是但大多数的老人心里还是挺好的
8号,第一次看的时候有人说是为了过审特地出来的。承认现实很难吗?坐在屏幕前我们看着网上的各种信息,是否有能够筛除有用合理的信息?为什么那么多新闻反转?有人认为这是舆论的性质,但是我感觉这不应该是正常的现象,真相往往淹没在少数人的手里,争取沉默的螺旋。我看完之后不得不说中国人民的素质还达不到真的要搞西式民主的时候(偏见,情绪,还有合理的质疑。)我们容易先入为主,容易带入自己的感情,容易听不进去话。这时候需要什么人——接受过逻辑训练的(政法课,检察官学院,还有公安大学每年都要上逻辑课。)人保持冷静分析。当然并不是说政府的人都是这样子,我说的是他代表的这些人。民主暴政不是没有过,能够培养出柏拉图那种先贤的希腊就能够出现,更何况现在呢。这种人不算多,但是能够通过教育增加数量。
看完第六遍之后,我除了发现之前没有细节之外,越来越感觉到,比倡导民主跟自由更重要的是理性。理性?理性就是对于所有的事情敢于质疑,所有的问题敢于合集严谨的论证,对任何定论都打上问号,而不是事先肯定或者否定,这比任何鼓吹民主自由都要重要的多。如果大多数人都能够有理性,民主和自由不用倡导,自然就会在社会上形成常态了
知识的获取程度以及获取量还有方向,都会让人会产生巨大的差异,所以完美社会以咱们现在的科技和制度以及思想都是很难做到的
我觉得这部片子真正的精髓不是这个案子的反转,不是那个富二代到底有没有罪,不是审判中的规则探讨,而是这十二个陪审员本身。这就像是十二面镜子,十二种人,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对照。如果大家看完这部片子都能够依据对照对自己进行检讨,那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
真正让这十二个陪审员融入了中国的社会,表达出了在中国的语境下需要表达的内容
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境遇,有不同的思想,他们当然不能代表社会中所有的人,但是反映了社会中的一个现实情况
弹幕好多刷结局烂的,但是我觉得有这样一个结局才能让冲破国人心灵的桎梏,不上升到国家层次没人重视,不找到一个实实在在的真凶,没人会觉着这不是场诡辩
普通人忙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案子本身的疑点,媒体带一点节奏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是有罪。检察院作为掌握生杀大权的权力机关,必须遵从无罪推定的原则,假定嫌疑人是无罪的情况下来细致审视各种证据,不能冤枉一个无辜的人。我觉得这是社会的正常情况,否则普通人都可以完全公正无私的做出选择,还需要检察院,需要司法机关做什么呢?只是希望各位普通人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先冷静思考,静观态势,不要被随随便带起节奏
观众们省省吧,你知道这是电影,所以相信小概率事件会发生。现实中给你个这么巧合的事情,你真的信吗?观众们笑嘻嘻地看着电影里讽刺自己的片段,大声叫着讽刺的好。谁都觉得自己是明白人,其实都身在其中而不自知,这叫人性,这叫众生之相
希望我们都能每天如履薄冰的做自己,这很累,很困难,吃力不讨好,但依然希望每个人都能是清醒有思想的
不扯别的 要是证词被放上网 然后富二代被放了 我也会认为是背后有人 但人家都把疑点放出来了 判无罪 那还认为有问题就完全是仇富了
疑罪从无本身不就是为了杜绝冤枉好人吗?哪怕有可能放过坏人,但是如果证据不充分,有漏洞,有疑点,就不该判刑
普通人怎么会这么轴去深究这个啊,又不是真的能影响别人的生命,只是模拟讨论而已,普通人谁会费这么大劲被孤立也要坚持啊,甚至还特意买把一样的刀,与法律相关的身份才合理化了主角的行为
对一件事的选择,使普通人区别于普通人
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说结局是败笔?我猜是大伙不太了解我国公检法在处理案件时的的功能与定位。公安主要负责侦查、收集证据,而法院是审判机构,检察主要是在其中监督公安、法院在办案中的违规违法行为。事实上影片里表现的大部分工作是由法院合议庭负责的,除此之外还要负责量刑工作,但影片中案件为一项公诉案件,公安侦查后需将证据交由检察院审查,检察院审查后以公诉人身份上诉法院,这实际上是上了两道保险,检察院不会在证据链有漏洞时就贸然上诉。大部分情况下检察院是在法院作出宣判但未生效前向上级法院提起抗诉,根据我父亲(中级法院担任法官多年)的说法,还是以量刑不当的理由居多;不过随着最高法、最高检不断提出量刑建议,现在已经好很多了。目前主要问题是社会发展太快,法院接触的新型犯罪或者案件太多,而法律条文在某些地方给法官的裁量权太大或者太小,导致判决引起争议,其实它时合法合规的
有些人自认为了解社会,觉得社会就是黑暗的,不可能有冤案昭雪,所有相信光明的人都是没进入社会的小屁孩,所以他们觉得只要结局光明就一定是败笔,不把社会描写的乌漆麻黑就是烂片
这部剧已经看过不止一遍了,曾经还以为是想借着案件为线索通过社会百态来宣扬法律精神呢,今天又看了一次才发觉,自己搞反了。
看人飚演技是个非常过瘾的事,因为它就是让你觉得这事是真的,哪怕非常明白这就是演的,情绪还是会在最后不自觉的代入进去。
很多次听到周围人说,如果8号不是因为工作而在开始投反对,那这部剧就没法继续。是的,对,如果8号是12号这样的墙头草那早就结了,因为是生活让他们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三人成家,百家成城,千城缘何叫“国”?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才会存在新的旧的、合理不合理的条条框框,千千万万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些条条框框就真的变成了生活的规矩,其中之一,叫法律。
很多人觉得最后8号拿回证件是个败笔,但这一幕其实跟其他人一样,在解释这个人的生活。诚然这么做会让人觉得太正派,太刻意,抹杀了先前几位精湛演技表现出的生活气息,但说真的,从头到尾8号的表现,不也是他的生活、他的工作让他这么做的原因吗?规则有可能是错的,所以需要找出漏洞的人和指出漏洞解释清楚的人,前者还好,因为错了就是错了;但后者的工作该怎么做?正如本剧,每个人都依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现实表现一次又一次的改变着自己的判断,那让指出漏洞的人坚定自己的信念他又该怎么坚持?
感谢这些知道自己很可能百口莫辩的人吧,这些人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许真不是为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