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因热议,《人民日报》劝你放下偏见
你知道“海德格尔”吗?
近日,一篇名为《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的文章,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网络探讨。
“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年轻的农民工陈直从大学中途退学后,辗转广东、福建等地打工,在高强度且不稳定的工作之余,坚持阅读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著作,通过思考哲学进行自我审视,寻找生活的意义。
近几年来,关注陈直的经历,其实我们也曾见过一些类似的故事。
比如:2020年,一位来自湖北的工人吴桂春,他在东莞打工17年,结果因为疫情原因工厂关闭,所以他要离开东莞,临离开时他去东莞图书馆留言,感谢图书馆这么好的地方,让他17年来能在那好好读书。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这种跨越阶层的文化碰撞故事,掀起一轮又一轮网络热议,有感动、点赞,也有反思。
这一次,大家之所以被“打工人读海德格尔”的故事感动,或许是因为人生逆袭的脚本足够激动人心。对于陈直而言,哲学固然不是体面生活的充分条件,但哲学为他带来一种生活方式,可以不惧世俗的目光,面对工作的乏味,让生活更有秩序和意义。
陈直的哲思之路还在继续,而对于这则热议事件,作为学生的我们,可以从哪些写作角度去书写观点呢?不妨跟着《人民日报》等媒体时评,一起学习、借鉴一二吧!
时评范本
◎人民日报:请丢掉偏见
车间里的农民工、书斋里面的哲学研究者,人们很难把两幅有反差感的画面重合于陈直身上。换句话说,不少人对事件的关注蕴含着这样的潜台词: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正常吗?这一问题背后往往存在两种“偏见”:一是哲学是一门高冷的学问,对现实生活用处不大;二是农民工群体知识水平有限,是否真能啃下艰深的著作。
有读者迷恋“打工人读海德格尔”的故事,因为人生逆袭的脚本足够激动人心。但如何才算得上逆袭?在陈直的故事中,哲学没有为他带来更优越的生活,也没有为他完全解决人生的难题。对于陈直而言,哲学固然不是体面生活的充分条件,但哲学为他带来一种生活方式,可以不惧世俗的目光,面对工作的乏味,让生活更有秩序和意义。从快递员雷海为在诗词世界中遨游,到打工人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借阅12年,再到陈直打工研读哲学,这些故事说明:每个你和我,都有追求内心精神世界的权利。无论逆袭与否,知识本身就是目的,身份与职业不是阻碍充实心灵的绳索。
哪怕打工生活还得继续,但自作主宰的人总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对于“打工人读海德格尔”这件事,我们不妨多一分理解和尊重。祝福陈直,也祝福每一个勇敢追求精神充盈的人。
◎中国青年报:阅读者没有“高低之分”
农民工喜欢读海德格尔,固然值得肯定,但我们不能仅以此为依据评价其“精神境界高”。读书不应该有太多的道德绑架。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让人们对很多身份产生了刻板印象。而阅读带来的就是消除偏见,超越阅读者自身经验和判断力的局限。农民工读海德格尔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就阅读文化而言,只有一种不正常的状态,那就是阅读人群下降,大家变得不爱读书。
◎光明日报:别用世俗化的标准去衡量
用一些世俗化的标准去衡量陈直的人生故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实上,不光陈直,我们也同样需要去追问,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自省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已为人父的陈直渐渐告别了“年少轻狂”和“任性选择”,相信他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找到生活和哲学的平衡点。而我们也不该仅仅把他的故事当作一个“热点”。重要的不是能不能读懂海德格尔,而是我们是否能够直面人生拷问带来的严肃议题。
写在最后
▼
对于“打工人读海德格尔”这件事,我们不妨多一分理解和尊重。祝福陈直,也祝福每一个勇敢追求精神充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