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羊头山的魏、唐石塔

2021-08-24 07:22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羊头山的魏、唐石塔

张驭寰

羊头山在山西省高平县、长子县、长治县交界的地方。山脊的南端属于高平县界,距县城东北方向25公里。山的北部归属长治县管辖,距县城正北35公里。山的西北部属于长子县范围,距县城25公里。因为在山峰建塔,远观如同一只尖锥体,所以当地老乡们常叫它为“锥锥山"。

在山峰的南坡有古寺一座,考之碑碣,名曰“清化寺",为北魏时代的建筑。寺之左侧有磴道,通向山脚,这也是进入寺院的大道。路旁开凿许多石窟,这是寺中附属的奉佛场所。在寺旁、山坡与顶峰造塔,还树立千佛大碑,这里是当年佛教繁盛之地。.

清化寺最前为山门,两側有钟楼与鼓楼。前院设东西配殿,正面有中殿,面阔五间,后院北部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内供三尊石佛像,殿前伸出一个大月台,左侧尚有三间杂殿。清化寺全部建筑约计五十多间,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目前,除三尊大石佛外,殿宇已全部坍塌。

这个寺院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钟楼与鼓楼建在山门的两側,而与山门毗连,这种形制适与浦州府的普救寺将鼓楼、钟楼与山门相连采取相同的手法,第二是正殿里的石像,系利用殿下的石山凿出,而不是后来安装的。石像離凿完毕再建大殿,第三是石塔分布于寺院与山顶峰之间和山顶上,从而使山顶的塔成为寺院的一个标志。这是清化寺建筑布局的特征。

清化寺中现存的重要文物、建筑,有北魏石窟、北魏造像塔、唐代的石塔,其它留存的石碑也很多。据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重修普济葬塔院记》石碑及《高平县志•寺观条》记载,“清化寺在县东北四十里羊头山上……”。可以肯定这个寺院确为羊头山清化寺。

清化寺北造像塔

清化寺尚存的北魏造像塔,建在羊头山的高峰顶端。塔的基座为一只伏羊,羊头与尾部刻琢十分逼真。塔身平面方形。塔身与基座系用一块石料雕成。四面雕刻佛龛、释迦佛像,虽然已风化,尚能看出大致的轮廓。塔顶用一块整石雕成方形四坡水式样,并刻出筒瓦瓦境,坡面平缓,它的式样反映出北魏时代建筑的风格(图一、二)。造像塔在山西地区很多,而用羊做基座并刻出四坡水塔顶,这种式样还是少见的。

清化寺代石塔

在清化寺中,有唐代石塔九座,分别建在山腰和山顶两个地方。方塔三座,圆塔六座,其中三座已经倒塌,原塔的石构件仍在遗址上。

单层方塔:这座塔平面方形,没有台基,塔身直接出自地面,整个塔身全部用一块石料雕成。正面離出方形塔门,塔室内部也是方形,塔檐和塔顶都用一块石料雕成,檐子甚厚重,中间有两道线条,以示檐様的象征。檐子四面有显著的生起,四转角起翘。蓋式塔顶,坡面刻出筒瓦。塔全高1.6米,毎面宽度60厘米,是一座单层小石塔(图三)。

重层石塔:此塔平面方形。基座高约50厘米,座上直接安装方形塔身。正面开方门,一条抹角线,没有任何装饰。第一层塔檐和塔顶都用一块石料雕成,檐子亦甚厚重,中间有两道线条,檐子四面有显著的生起。第二层塔身四面无雕饰,塔檐和第一层塔檐式样相同。蓋式塔顶。高度3米(图四一六)。

莲座塔:塔平面方形。方形台基高30厘米,其上置基座一层,下方,上为八角形,座身束腰每面刻壶门,上枭表面雕刻莲纹图案。基座上置八角形平座一层,用仰莲瓣承托平台,再置塔身。塔身方形,侧面雕刻小型佛龛两个,塔檐和塔顶厚重,四角翘起。造型和单层方塔、重层石塔大体上是一致的(图七、八)。面圆形,没有台基,亦不设基座,上下共四层,通高4米多。除第一层开券门外,各层辱身不再设门窗,上下共计四层塔檐,每层均做正反要涩出檐,均用石块刻成。各层塔身收分显著,上细下粗,上冠石刹为顶,造型具有雄伟稳重之感。内部做空筒结构。试观唐代造塔,无论砖塔或石塔,均采取空筒结构。除墓塔外,小塔亦然。山上南塔虽然不算大,但亦是空筒结构(图九、一0).

七层塔:建在方形台基上,台基三重。塔身平面圆形,高七层。第一层塔身特别高,第二层以上各层塔身高度几乎相等,毎层的轮廊线收分显著,越往上越小。第一层开券门,塔檐上下均各叠涩三层。内部亦为空筒结构。此塔外部为密檐式,内部为楼阁式。这也是唐塔的一种结构(图一一、一二).

窟上塔:此塔建在第六窟的顶端,利用天然石面建造的。没有台基也没有基座,第

一层塔身比较高,占全塔的二分之一。其余各层塔身高度基本相等。各层亦用反正叠涩出檐。内部亦为空筒式结构,收分较小(图一三)。以上三座圆塔的造型结构基本相同。

通过、唐石看出的几个问

方形塔的形状问题:我国开始造塔就采用了方形塔。根据《洛阳伽蓝记》记述,南北朝时期的塔基本上都采用方形。北魏时的塔,大部分也是采用方形。从云岗石窟中见到的塔柱、浮雕之塔,大多数为方形。羊头山造像塔也是方形的,可为一个例证。隋代的历城神通寺四门塔也是方形的。唐代大型的砖塔,基本上都做成方形,因此人们常常把方形塔作为魏唐塔的特征之一。唐代以后至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也建造一些方形塔,特别是江南地方更加盛行。不过宋代以后的方塔数量不多。为什么要建造方塔呢?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古印度的“窣屠婆”原型的台基或基座是方形的,传来我国,乃沿袭旧型,另方面由于我国古代建筑都采取方形平,面。修建方塔正是体现我国传统建筑的式样。

圆塔的形状问题:我国的圆塔数量比较少.1962年笔者在山西运城地区、永济地区曾见到十座,全部砖砌,系唐代中期的遗物。这次在羊头山査到的唐代圆塔,又有六座,造型优美.从而说明唐代圆塔要比各时代都多,这是古塔史中一项重要成就.平遥貝境保存的十几座明代的砖造圆塔,造型都很高大。为什么出现圆塔呢?因为塔的来源与印度“窣屠婆"有关,由于“窣屠婆”的台基是方形而塔身却是圆形的,传来我国后,虽然结合中国具体情况进行了一些改变,但是也保持了不少圆塔形式,例如喇嘛塔。我国大量的墓塔都是采用了“窣屠婆”原型。

关于塔门的形制问题:在唐代石塔上采用方形门洞,比较普遍。中国早期房屋采取方形门洞,便于安装双扇版门。唐代的塔仍沿袭古制,开方形门洞。后来在墓葬中的券洞影响下,门窗洞口始改做券门,以节省木过梁,所以北方的塔多为券门,恃别从宋代开始就更加普遍了,但是南方的塔都开圭角形门窗洞口,尤其是宋代及宋以后的塔普遍如此,仍然保留古代遗风。至于方形门洞安装双扇版门的制度,自宋以后各代沿续下来,即或做券门者,门槿子仍然做方形的.

关于四坡水屋顶形制问题:四坡水屋顶在大型殿宇建筑上叫做虎殿顶。它的特点:一、流水迅速,在短时间,可泄泻大量雨水,二、从四面望去都可看到屋顶,增加美观。四坡水屋顶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一直流传到今天还在应用。不过到北魏时期做成曲面,形制更加美观。

莲瓣式平座向题:正常的平座应用斗桃承托,但在古塔上往往用莲瓣代替斗棋,既简单又达到了美观的效果。凡佛教建筑中,普遍采用莲花座。在唐代的佛塔上用莲花瓣做平座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方法。例如佛光寺祖师塔、法兴寺长明灯塔、沁水玉溪石塔以及晋城青莲寺意峰石塔都利用莲花瓣承托平座,这种风格曾在唐辽宋时代流行一时,到元以后用莲花做平座比较少,但是用莲花为装饰题材仍然继续不断。

山西羊头山的魏、唐石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