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冲突与偏差)有人际关系烦恼的可以进来看看。
冲突与偏差
我们先认识一下冲突。人对冲突通常有三种不同的态度,灾劫、常态、积极。 认为冲突是灾劫,它崩坏我们的人际关系。认为冲突是常态,与人交流不可能不会有冲突。认为冲突是正常现象,认为冲突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或许是因为冲突带来的变化是不定的,就像革命,我们认为成功的革命是积极的冲突。 在生活中我们有冲突是正常的,我认为,冲突,是常态,带来的更多是积极的影响。那么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处理冲突。我们用一个词,“管理”。 我们现在假设一个情境,你是一有两个儿子的父亲,下班回到家看见两个儿子在争抢一个橘子,那么如果我们是那个父亲,我们会怎么合适的处理这件事情? 冲突管理关键在于思维的改变——你要承认,像你一样鲜活、具有生命力的人,他的真实需求,你在问之前,你不知道。回到情境,我想,我们应该先询问两个儿子他们为什么争这个橘子,大儿子原来想吃橘子肉,小儿子想要橘子皮(陈皮)做蛋糕。我们说,“冲突的背后写着最真实的需要”。 当然,我们看见这个故事,想到是“生活哪儿有这么多巧合”。 确实如此,生活总不如人所愿。可是,我们回到争橘子的事情,如果两个儿子都要吃橘子肉怎么办?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对半切开?还是榨汁?都是不错的方法。不过这能运用到生活中的大多数冲突事件上吗?当然不能。这里引入一个独特的视角概念。 “物外格局”。简单理解就是我们要有跳出冲突事件本身之外的格局。我们可以将橘子的肉转化为玩具的使用权。在这个情境,大儿子一直想玩小儿子的玩具,小儿子不让,这是大儿子的需求,小儿子想吃橘子肉,这是小儿子的需求,如果让大儿子用自己那份橘子换小儿子玩具的使用时间,这本质上是利益的交换。当我们在同一利益上起冲突是,我们同样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进行协商。 冲突管理的“物外格局”比较抽象。我们根据我们目前的需要——大学宿舍生活冲突, 引入几个心理学概念。“自我中心偏差”与“投射效应”。 我们与其他人之间相处的碰撞大多数是因为这些心理学行为。我们先解释一下“自我中心偏差”,指人们倾向于从自己原有信念、观点和态度等角度出发来评估证据、检验假设或者形成结论。这容易导致我们在思考信息的时候,与我们观念不同的信息会被否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指我们倾向于寻找,关注与认可与我们自身观点一致的信息。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你没接女朋友的电话,你认为这是小事,而女朋友却认为不接电话这个行为伤害到她,因此女朋友生气的行为。 “自我中心偏差”影响着生活中各个方面与领域。因为潜意识里,我们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无论你是否有“世界很大,不少我一个”的观念。我们在理解别人的情绪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被我们自己的主观态度影响,从而容易导致冲突的产生。比如说舍友随手抽了你放在床边的纸巾,舍友在抽后说的谢谢,或者不表达感谢,只是向我示意的时候,我就有一点点的不舒服,舍友认为几张纸巾,微不足道,而我认为这是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舍友无论如何应该表达一点感谢的意思。这个时候,误会是不是就出现了。 在了解这种偏差后,我们来认识“投射效应”。 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人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简单理解,认为自己拥有的东西,别人也会有。 比如说假设我是一个有洁癖的人,那么我就很难想象为什么别人可以这么邋遢(相对来说)。这个时候,发生了“投射效应”,我自己洁癖,我把这种爱干净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像自己一样爱干净。这个时候,我与舍友就容易冲突,因为我受不了“舍友没有我的特性”并对我造成了影响。类似这样的情境还有许多,因为作文大学生,我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我们有不同的习惯,三观或许不同,这些特性,我们常常“投射”到别人身上。 在理解我们的行为后,我们更容易减小冲突带来的影响,就更容易进行“冲突管理”。 “自我中心偏差”和“投射效应”,我们可以认为是人的主观意识体现,而主观就意味着自我的局限视角。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让自己在面对冲突的时候,相对客观。回到情境,有洁癖的我在意识到不是所有人都有洁癖的特性的时候,我更容易接受舍友的相对不洁癖并且 和舍友协商做到让所以人相对满意的程度。 最后,我要说的是,仅仅了解这些概念不会直接影响你的生活质量,将这些概念代入生活情境中,将所见、所闻、所感,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养成意识和整体思维,这样我们能直接提高生活质量。 个人看法,勿盲目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