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分钟看懂古代官员选拔

2022-05-08 16:14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一 秦

有人说这个我可太懂了——先是世家门阀,然后有了科举制。对,也不对。三代以下,人们或许真的会有这样的认知——人生来有阶级,有贵贱,那些寒微出身的人,要么天赋异禀,要么有神明相助,总之都不是一般人。所以世袭合理。如果三体人在当时杀过来,贵族逃亡,庶民等着,合情合理。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人很容易成为附庸。但是即使是这样的环境,西周历史上还是出现了名垂青史的国人暴动。

春秋战国以后,民智迎来了第一次大跃升,对上升通道的需求正式被确认下来。可以这么说,选拔制度是跟人权息息相关的。春秋战国时代,生出了两套体系,一个是法家总结出来的奖励耕战,最后称为军功爵,一个是百家门生通过各种渠道(如门客、客卿、征辟、学法)入仕,我称之为士入仕。到了秦朝,贵族世袭(但会逐代衰减)、军功爵,士入仕开始融合。而且比较明显的一点是:对广大的人民来说,除了军功爵之外,根本没有多少机会进入仕途。这个时候的社会阶层差距和分割还是很明显的,普通人想要学习,这个门槛和成本是极高的。所以说商鞅结合法家前辈的智慧,搞奖励耕战,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初步奠定了底层人民进入上层的第一条通道。时至今日,这条通道,仍然存在。

二 汉

到了汉朝,成熟的察举制出现,我们可以理解为招聘。这都不是随便举的,只能在领导需要的时候举。让你举,你不能不举,让你不举,你不能硬举。比如黄河泛滥了,招水利专家,把具体的招聘需求发出去,全国各郡国举荐几十个,然后专家会诊,可能还要比稿过方案。盐铁大辩论,经济大辩论,就是专门全国征召了一批学者开会讨论的。我们看史书,经常看到相关的记载,比如某人通一经,被举为博士,某人懂水利,被举为水利监工。更常见的还是举孝廉,比如某个世居东海之滨的司徒,举孝廉入仕。说白了,就是太平了,上升通道紧缩,但老百姓不愿意,所以必须得有个通道。那么既然独尊儒术,又没条件普及义务教育,干脆以人品举官吧。各位,以我们浅薄的知识,想也能想到,连学校里发个助学金都有人骗,小区里发个物资都有人拿,朝廷发个金饭碗,别人能不想办法吗?这个好办法,历朝历代持续在用,就像当年的自主招生一样,一开始是一个新的上升通道,但很快就变成了走后门的专用渠道。

三 晋

过了三国,大环境又稳定下来了,但西晋王朝却不得不继承曹魏搞出来的九品中正制。我们说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官本身也有监察的职能,这很好理解,大多数公司的hr都自带监察属性,所以陈群作为曹魏的纪委书记,后来成为行政人事主管,提出来九品中正制,合情合理。九品中正制,明面上是选一个德行兼备的中正官和评委体系,去品评天下才俊优劣,按kpi和考核标准打分。但是,没有kpi吧,很多人做事没方向,有了kpi,很多人做事就太有方向了,比如李达康,眼里只有gdp。这个年代都解决不掉的问题,我们也不能指望曹魏能解决掉——何况九品中正制本身就是曹魏不合法继承权力后和世家大族之间的妥协,西晋作为同样的继承者,也只能妥协。因此,九品中正制实际上就成了一个公开的卖官渠道,他们卖就卖吧,还要给各位二代各种美名,什么独步江东王文度,什么盛德绝伦郗嘉宾,简直是七字党取名数据库。结果这群人,用一句词形容: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但是——我要说这个但是,世家门阀制的本身,也建立在教育不普及的基础上,客观来说,当时对文化人的统计可能比现在全员核酸都省事,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想过能有这么个渠道。(军功体系除外,不论时代如何动荡,这个体系永远独立存在,甚至越动荡,越公平。)

唯一能从这个制度中得到福利的,就是家道中落的寒门子弟,寒门寒门,虽然寒酸,总算有个门户郡望。他们总算能有机会读书学习,靠九品中正和加入幕僚谋一个位置。近些年很多作品特别喜欢写贵族世家和寒门子弟的争斗——这当然存在,但是实际上贵族和贵族之间的斗争更主要,寒门子弟大多只是站队追随而已,哪有什么力量跟贵族宣战?大家不过都是想过过好日子而已,争斗也只是因为内卷。内卷是永恒的旋律,世家大族们没本事把东晋领土对外扩张,那就只能内卷,像谢安这样的人,本来就是不想卷,最后不得不卷,还成了卷王。

四 隋唐以来

到了隋唐,那就又要总结历代得失了,第一个要被推翻的就是招聘制度——很简单吗,你这选拔人才的方法要是对,怎么能搞成这样呢?于是隋唐两朝,逐步奠定了科举制。科举制的出现虽然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只剩下科举制。直到清朝乃至更晚,世家门阀的世袭制,奖励人品的察举制,各种召集幕僚的征辟制,为广大人民保留的上升通道,还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历朝历代的皇帝除监察之外,对选拔和任用都很看重。有个拍马屁的官员,两次向武则天拍马屁,火箭式升官,但也只是从五品,他一心想再升一级,到正五品,结果却被武则天反感,直接罢官了。为什么他非要一个正五品?为什么武则天不给他?因为从五品以下,着绿袍,是低级官僚,没有封妻荫子的权限,连帽子都是绿的,但入了正五品以上,着红袍,那就开始有封妻荫子的机会了。不是实打实干出了成绩,这个位置怎么能给?武则天能当上女皇帝,对权力的把控那可是相当敏锐。

从隋唐以后,科举制、察举制、征辟制、世袭制仍然是共同存在,只是科举制取得了主流地位,就像现在的公考之外也有其他的渠道一样。比如唐朝的李贺,宋朝的陆游,靠科举是无路可走了,最后只好参军入幕僚,博一个万里觅封侯。这条路难走啊,当你想参军的时候,最好是你自己拉起来一个队伍,比如辛弃疾。李白显得机灵多了,可能因为身份关系他没法参加科举,所以干脆走裙带路线,最后赐金放还,不甘寂寞,又加入永王幕府。元朝为蒙古人特留了怯薛军(皇帝亲卫军)入仕的机会,清朝也为旗人留了各种渠道,除此之外,基本只剩下临时的特殊情况。

五 吏的选拔

但,我们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上述的这些制度,大概率只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县级以上)的来源,并没有解决地方的基层干部。比如居委会级别到街道级别,村长级别到镇长级别,以及其他基层人员,俗称吏。答案是:也有选拔机制。在古代,除了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之外,吏的选拔有四种主要情况:一是士绅阶级,比如黄四郎级别以下,想充个基层干部只是个小意思,西门庆都能弄到个职缺。二是候补官员,比如唐朝科举之后并不能直接做官,还要参加考核,考核不合的,要么排队候补,要么愿意降级为吏,搞三支一扶之类的工作,俗称下基层锻炼。其实什么叫锻炼啊,明知自己走得掉才叫锻炼,像祁同伟那样三枪换不走调任,那叫啥锻炼?那就是整你。三是推举,比如官员推举,或者士绅推举,常见的都是提拔官员的一些能干的副手和下属,像水浒传那样,武松打死老虎,聘为都头,很多配军的人,领导一个看中,就能提拔上来用。四是读书人,常见情况是考不中进士,只是秀才、监生、举人,那么当官虽然有难度,但当吏还是有机会的。那对于土豪们来说,难道就没机会吗?也有,比如可以纳粟,可以纳捐,也就是官府公开出售的捐官,有钱人博个官身,朝廷赚一笔外快,唯一的特权,也就是偶尔参加个会议,提出点想法,捕头不能随便去他家拿人。于是我们发现,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权力贯彻的方向,才是选举贯彻的方向,才是服务的对象,自古皆然。一切现代史,都是古代史的延伸。许多人有一种很奇妙的想法,他们总想着把历史切断,分成截然不同的几个片段。但这就好像一个人的人生,你固然可以分割出童年少年青年壮年,但人生的未来恰恰是其过去的延伸。


三分钟看懂古代官员选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