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战苏联两栖坦克T-40,本身性能不错,却生不逢时走错了战场

2020-06-22 23:21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两栖坦克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在30年代涌现出多个型号,苏联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接触相关技术,因为苏联自身的自然环境,因此对两栖坦克格外重视,在二战时有了很成熟的两栖坦克T-40。

T-40两栖坦克

多国技术融合的两栖坦克

1931年,苏联从英国维克斯购买了一些轻型坦克,其中就包括卡登洛伊德两栖坦克,苏联对这种多功能的坦克很上心,因为苏联国土面积大,有许多河流湖泊,加上春季冻土层融化,影响了各种车辆的机动性,而这种两栖坦克则有很强的通过性。

苏联设计师很快在英国货的基础上研发了自己的两栖坦克,其中还融入了法国的新式悬挂设计,这就是T-37,它具备在内陆河流上行驶的能力,如果水流过急,或者水浪太大,行驶危险系数很高。T-37定型服役的同时,它的改进型T-38也开始研究,并于1936年开始投产。

T-37两栖坦克

虽然这两款两栖坦克都得到较大规模的生产,但是它们的性能其实并不好,两栖能力堪忧,装甲防护连机枪都挡不了,距离稍微近一点,连步枪都能打穿它3毫米的侧面。这样的两栖坦克在实战中存活率很低,敌人给它一梭子就可能沉入水底。

在经历了苏芬、苏波战争的实战检验之后,苏联又结合缴获的7TP两栖坦克,开始了T-30A的研制,这款坦克正式列装后被命名为T-40两栖坦克。

T-40两栖坦克

T-40有两种基本型号,即两栖版本和无两栖能力的加强轻型坦克版本。两种型号外表一致,只不过装甲防护不同,后者放弃了两栖能力加强了装甲;车体为船型的结构,方便水上行驶,车长4.43米,车宽2.51米,车高2.12米,车首扁平。

动力为一台6缸水冷汽油机,陆地行走驱动履带结构,采用独立扭杆式悬挂,水上行驶则驱动尾部一具四叶螺旋桨,尾部两侧有方向舵,方便驾驶员在水上控制方向。坦克公路最大行驶速度45千米每小时,水上最大速度4~5千米每小时,最大行程350千米。

T-40两栖坦克

坦克的火力有所加强,原本安装一挺14.5毫米重机枪和一挺7.62毫米辅助机枪,后来的改进型改主武器为一门20毫米机炮,备弹550发,可以应付一些轻装甲目标,也可以打击一些火力点等目标。

装甲防护有所加强,车体和炮塔均为焊接钢装甲,正面厚度增加到14毫米,侧面为6毫米,虽然仍然很薄,至少轻武器不能随心所欲地击穿了。

T-40两栖坦克

整体来看,T-40轻型坦克在二战初期是一款综合能力优秀的两栖坦,新的行走机构也加强了越野能力,能够较好地完成两栖侦察、迂回包抄等任务,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

没有发挥机会的T-40

T-40在1940年开始量产,用来逐步取代老式的两栖坦克,可是换装工作刚进行不到一年,苏德战争爆发,前期呈一边倒的苏军不得不搜集一切作战武器用来抵挡德军前进的步伐,其中就包括这些T-40两栖坦克。

在这场不对等的战场上,T-40被当成装甲主力,要面对敌人的坦克大军、反坦克炮和空中打击,自身还没有稳定的防线支撑,原本擅长的两栖作战完全没有得到发挥,都被当成轻型坦克损失殆尽了。

迫于战争需要,苏联停止了T-40的生产,转而专心生产T-60等轻型坦克,毕竟苏军迫切需要能大规模量产的武器装备,T-40的两栖性能有点多余,至1940年结束时,总共只生产了225辆。


二战苏联两栖坦克T-40,本身性能不错,却生不逢时走错了战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