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为人类战胜饥饿功勋至伟,还重新淬炼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
袁老为人类战胜饥饿功勋至伟,还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

新中国至今,人民群众万人空巷,如送别亲人一般自发地送别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逝者,这一现象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一次就是刚刚不久的5月21日袁老逝世。
两者相似的还有都出现了自然异象。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老天在吉林落石头雨。今年袁老逝世前几天我国云南、青海等地发生强烈地震。然而,如此“天灾”竟然都没有人员伤亡。也许,这就是《五行志》中说的国失栋梁,天地同悲。

袁老为了天下人吃饱饭,91岁了还亲自下地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人民心里有杆秤,用自己质朴的方式感恩。袁老不是富豪,也没有靓丽的明星脸,送别袁老的队伍却一眼望不到头,排成长龙。袁老唤回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价值观。
停目往里细看送别的巨阵,是一幅幅让人泪目的场景——它让我们看到,面对袁老的在天之灵,在袁老的在天之灵的感化下,我们这个社会忽然告别冷漠,变得温情脉脉,厚道凝重了……古老中华的悠久文明迅速回归。



我们以为只有经历过饥饿的人们才知道袁老的意义,才会风雨无阻,也要来为恩人送别。情况却不是这样,小青年人和孩子们也来了。

年轻人的思想姿态,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两年前高善文博士那句:“年轻人,洗洗,睡吧!”得到年轻人的普遍认同,“躺平”成了他们的高频词汇——年轻人的颓废让人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担心。 看到这些面对袁爷爷的心灵寄语,我们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巨大转变——由精神麻木到精神自觉地转变,从得过且过到立志人生的转变。而且,这一转变的主体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孩子们,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



袁老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老的人生总结,也是袁老对他深爱的晚辈的叮嘱和期待。

种子的好坏在于种子的基因,人的差别在于精神的质地。一个民族的优劣,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身体的强壮需要吃饭,精神的强壮需要洗礼,需要淬炼。袁老,不仅培育出了世界上最好的稻种,为普天之下提供了丰盛的食物;袁老,也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这个民族重新淬炼了精神。袁老撒向我们这个民族心田里的蕴含着强大生命力的种子已经破壳出土,正在辉映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