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能把人逼成什么样子?(一)
最近我也在陆续更新原生家庭故事之《重新把自己活一遍》系列文字,我想从真实经历、书籍解读、个人成长等多个角度来说一说原生家庭能把人逼成什么样子?有没有改变的可能?我们还有希望吗?
01
原生家庭是什么?
智库百科解释是这样的: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氛围、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的互动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这样的: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我们常常听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似乎这句话可以涵盖所有的家庭关系、矛盾和问题,但这确实是一本难以解读的经。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原生家庭,每个人也都终究要从原生家庭分割出来,幸运的人逐渐形成自我价值观,活出闪闪发光的自己,不幸的人用一辈子治愈童年的苦。
我作为身受原生家庭之苦的其中之一,通过自述真实故事、阅读心理学书籍、自我剖析等,用这种方式疗愈自己,希望也能影响到更多深受其苦的人,一起成长。
02
从书中找答案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最近在阅读这本书,它是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服沃德经典著作,这本书讲述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的束缚,治愈父母给的伤害,扭转不良的生活状态。
然而作者并没有控诉这样父母的意思,而是用简洁、通俗易懂的文字教我们如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作者希望给那些仍然在承受原生家庭所伤的人们一些勇气和力量,让他们能顺利脱离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关系,恢复人本来的力量和自信,变得幸福和自在。
从武志红的作序“直面家庭的真相”到作者前言“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作者用举例的方式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回顾过去?如何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源,大多数时候,治疗身体上的症状是不够的,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获得最好的疗效。
作者提到有这样两种父母,第一种是给我们种下爱、尊重和独立的种子,陪伴我们一起成长;第二种是种下恐惧、责任或负罪感的种子,让我们惶恐、郁郁寡欢。
第二种父母也像是本身质量不合格的种子,伴随着你长大,慢慢变成杂草,越来越疯狂,也许是你不自知的方式蔓延侵入你的正常生活。
我们最应该掌握的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是如何为人父母,其实现在看来,绝大多数还是依靠我们自身的感觉和本能去尝试,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源于上一代的父母的给予。
03
从自身做改变
我的一个亲身经历小故事“我是那个说要被“丢掉”的孩子”,里面写到“我”因先天营养不足、性格敏感等原因,不分日夜地哭闹,这样父母没办法做农活,亲戚朋友也都把我视作一个“另类”的怪小孩。
你能想到成年后的我还要被这种无意识的“取笑”伴随吗?我这样性格极致敏感的孩子,是需要父母更多的心灵呵护和关爱的,那时候父母的认知、时间、精力都极度有限的情况下,没办法给予我这些。
所以我慢慢把情绪对向自己,这样直到成年后的面对学习、工作、恋爱、职场关系,依然有攻击自己的影子,出现问题和错误首先是质疑自己“哪里错了吗?哪里没做好吗?我怎么如此笨拙,这样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而不是理性的就事论事,“我该如何改善呢?您有什么建议呢?您看这样做怎么样?接下来我会如何做”......
从前面的解决情绪到后面的解决事情,这样的成长不是一步之遥,是久久为功,先认识自己、破解自己、打碎重建,原生家庭的烙印确实给我带来了二十多年的影响。
尽管家庭对个人的影响非常必然,但并不意味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模式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在隔离后可以通过自我意识、个人发展和心理治疗等方式来改变自己,个人是有能力改善不良影响的,逐渐培养出健康的人格和行为方式。
所以现在开始觉醒一点都不晚,逐步把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做出身体力行的改变,我想这个影响值只会越来越低,而我也会越来越好。
我是赵见姐姐,关于她故事和思考还有很多,你们若想听请点个关注,我们下期继续聊关于原生家庭、人生故事、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