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达尔文主义批判(初稿)

2022-07-19 15:24 作者:爱吃包子和豆浆的小白  | 我要投稿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理论,它核心的要义不在于适者生存,而在于生存的适者能否带来更高阶段的进化。若我们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来看待社会,认为社会是以一个进化的个体,那我们或许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共产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理应得到实现。可是,坚持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人却根本不认同这一点,为什么?因为他们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是资产阶级的哲学家,更是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他们提出这个理论本身要维护的不过是资产阶级富人们的既得利益,而把底层人民的贫穷,苦难视为天意,将它们视为社会的不适应者,用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人的价值,可以说,是非常可笑的了,毕竟我们用他们的理论来研究却能得出与他们的本意相违背的结论,属实可以说是“走敌人的路,当敌人无路可走了”。

       不过对这一个对历史影响深远的理论,尤其是它在当代中国青年中的影响,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对他的理论进行阐述,并以此来揭开它那精美的面纱,而至于面纱下的脸怎么样,我们不去看是了。

       

       让我们承接第一段的理论,肯定会有人说,富人在社会竞争中胜出了,那他们本身携带的优良基因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传递给后代,这本身不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表现吗?这个说法一时有点难接,不过我们依然有余地对它进行反驳。若富人们的成功真的是因为他们具有了优良的基因,那作为社会底层的人民,是否也就真的不具有所谓优良的基因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讨论的东西不该是基因,因为人类进化到这个阶段,是世界上少有的可以依靠后天努力而改进自身的生物,对人类来说,只要没有先天的智力和身体功能障碍,那不管多么艰难的社会任务,人都是可以依靠自己后天的努力完成的。这一点,对富人和穷人而言一视同仁。

       富人对于穷人的优越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世代积累的结果,最早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大航海时代的资本原始积累,从那时起,新兴的资产阶级占据了社会的有利地位后,对穷人的剥削和压迫就没有停止过。工人们越是生产,就越是会生产出支配他们的力量,即资本。

        工人越是生产,就越是贫穷,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内卷化生产状况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而机器越是普及,工人就自然越是贫穷。工人越是贫穷,富人就越是富裕,双方所能受到的教育水平自然就越是两极分化,富人阶层接受的是精英教育,而穷人阶层接受的则只能是大众教育,再加上思想的控制,穷人在消费主义的泥潭中醉生梦死,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更多的东西,自然就越是地位低微而难以觉醒了。

        


        社会达尔文主义考察人类进化的方式,固然衍生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理论,但是就它本身而言,以量变的积累来考察人的进化,用财富的积累来考察人的成功,而完全忽略质上的变革,不得不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优越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强者能够生存,而弱者只会灭亡。可以说,它的理论本身就是有背于生物进化论的初衷,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不是矛盾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结果。它只是考察到了现今已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阶级社会的历史,而没有看出蕴含在其中的社会性质的变化,于是便认为社会的本质实际上没有改变,依然是只有穷人和富人,乞丐和皇帝,工人和老板。它的世界是静止的。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一大特点是鼓励竞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就在于竞争,认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特别是它的核心概念--生存竞争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否认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看不到一群人所具有的支配另一群人的力量是他们之间感性交往的结果,是世世代代意识形态的延续,而又同时看不到变革这种感性交往和意识形态的动力,即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革命。

       靠不断地竞争和内卷无法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只会更进一步的加剧社会的阶层分化,因为并不是人人都有资本这个失败时的保命符。

       当然,会有人这么说:“我们现在对未来的任务,就是如何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浪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对此我只能这么回:你可以创造自己的价值,但你不能让比别人没有价值。不过这也正是内卷化的竞争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必然导致更多的人被社会所淘汰。

        当然,会有人说:这本身不就是适者生存的效应吗?

        其实只要当我们考察一下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事实:“竞争实际上不利于适者生存”。因为在内卷化的竞争之中,即使是适者,也会被压榨掉最后一丝优势。

      斯巴达与希腊,即是如此。


内卷的理论来源:最初指的是外部的扩张受阻而不得不强化内部的精细化的现象。

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

       

        

        

    

                                        2022.7.5—2022.7.7


社会达尔文主义批判(初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