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能保护鹦鹉?没这么简单
在谈到野生动物保护时,我们常常会提到“人工繁育”这个词。很多人知道“人工繁育”是属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其中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保留濒危物种的种群,使其不被灭绝。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作为保护手段而被使用的人工繁育有严格的规范和局限性。简单来说就是,不是所有“人工繁育”都能称之为“保护繁育”。
当我们谈到人工繁育保护时,我们要考虑什么?保护繁育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被使用?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将以鹦鹉为例,一一讨论。鹦鹉之所以能成为人工繁育重要的研究对象,是因为鹦鹉既是世界上物种濒危级别最多的鸟类类群之一,同时也是宠物贸易中最常见的鸟类之一。

人工繁育是指在人工干预的条件下,繁殖、育幼野生动物的过程,这个过程还包括喂养、看护、驯化、饲养管理和运输管理等等。
有研究者根据物种种群状态将人工繁育分为三种类型
1. 野外种群稳定时,人工养殖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增加种群数量替代野生产品消费,比如说渔业。
2. 种群数量下降,物种面临濒危时,人工繁育可以适当补充野外的自然种群数量。
3. 野生种群极度濒危或几近灭绝时,人工繁育为了保存种群最后的火种,这是我们通常所说人工繁育保护,属于直接保护,人工繁育种群最终是要野化放归的。

当我们在说保护繁育时,到底指的是什么?
人工繁育保护野生动物是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保护那些在野外条件下已无法自然生存的物种种群,是野生动物保护的一种形式,是物种生存的最后机会,属于直接保护。
人工繁育保护是为了最终野化放归而存在的,如果野外种群能够有效并密切的管理的话,人工繁育也不是必要的。
只有一小部分濒危鹦鹉种群恢复计划将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纳入其中。据统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建议49种濒危鹦鹉进行人工繁育保护,仅占鹦鹉总物种的12.3%。


濒危鹦鹉的人工繁育保护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
一、鹦鹉是高度社会性的鸟类,它们需要通过社交向亲鸟和伙伴学习各种生存技能(如处理各种食物),但人工圈养环境下很难给鹦鹉提供社交和学习的机会,这会阻碍它们的野化放归。小蓝金刚鹦鹉在野外几乎消失,仅有约70只个体处于人工繁育下,而把这些人工饲养的鹦鹉放归到野外去已经不太可能,因为野生的种群存在文化传承,人工繁育的鹦鹉已经无法获得这些信息。
二、人工繁育的鹦鹉和野生的鹦鹉进化压力发生了变化,那些对野生种群有利的特性可能在人工繁育中逐渐消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分化会越来越明显。
三、人工繁育计划成本高。鹦鹉一般寿命长、生活史缓慢,这意味着如果要繁育出足够的个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四、鹦鹉容易感染并在种群内传播一些致死的疾病,这些病毒可能会潜伏很多年不被发现,甚至在野化放归后传染给野外的个体。
所以,人工繁育保护也存在很多局限性需要考量 。
一、 人工繁育保护只能暂解物种灭绝的燃眉之急,但绝非物种保护最终的出路。
二、 人工繁育保护可能会削弱对栖息地保护。
三、 放归的种群需要面临很多人工饲养状态下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比如说天敌,社交障碍。
四、 动物的进化不会因为圈养而停止,圈养动物会越来越适应圈养环境,繁育几代后,野生的和圈养的区别可能会非常明显。
五、 有些人工繁育保护计划是由动物园和相关机构承担的,但作为盈利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动物园更偏向于饲养那些体型较大、颜色鲜艳、更有吸引力的鹦鹉,即使这些物种饲养起来更昂贵、人工繁殖起来更难,且很难野化放归。动物园在选择圈养物种时可能因为与实际保护需求关联低,而使得那些真正需要保护的物种没有得到保护。


在决定是否采用人工繁育保护之前我们需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说人工繁育计划什么时候合适开启,人工繁育是否会降低保护栖息地的机会,人工繁育是否会使保护的资源倾斜,人工繁育是否会给野外种群带来新疾病等等。
所以,人工繁育是作为野生动物保护最后采取的措施,而不是预防手段和长期解决方案。人工繁育也不能代替物种栖息地、生态系统保护,或成为忽视保护野外种群的借口。
商业性质的人工繁育
那么,人工繁育是否可以通过养殖代替野生产品的方式实现对野生种群的保护呢?
商业化的人工繁育保护,试图通过成熟的人工养殖技术,让人工养殖的产品替代野生产品。这是为了减少野生动物盗猎和非法贸易而提出的一种假设,属于间接保护。但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
需要看到的是,和保护繁育一样,这种解决方案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和实际难题。
一、 野生动物养殖的成本(金钱和时间)要低于偷猎才可行,并且不依赖把野外个体作为后续储备或补充。
二、 市场上要完全杜绝非法产品“合法洗白”的情况。比如在巴西,用商业人工繁育的鹦鹉取代非法野捕贸易并不可行,主要原因就是商业养殖的鹦鹉价格比野外捕捉的要高出10倍,根本无法取代野鸟市场,尤其是在低收入地区。所以很多自称是人工繁育的鹦鹉的其实是野生的,通过伪造鸟环使其合法化。
基于以上种种考虑,商业化的人工繁育有可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在非洲,尽管有人工养殖的非洲灰鹦鹉可购买,但仍然断绝不了野生非洲灰鹦鹉的贸易。
事实上,非洲灰鹦鹉的养殖户是野生灰鹦鹉贸易的关键推动者。因为商业化的人工繁育总体来说是鼓励动物贸易的,如果没有严格完善的标识系统来有效地区分人工养殖和野捕的鹦鹉,就只会加剧野捕和非法贸易的发生,导致物种持续的减少。

所以,保护学上的人工繁育和商业化的人工繁育完全是两个概念:从性质上来说,前者是科研或教育性质的,后者是商业性质的。再者,产生的原因和目的也不一样,前者是因保护而生,目的是为了野化放归;而后者实则是市场需要,保护只是潜在的副产品。
用人工繁育能够救鹦鹉?并不是口头一句话这么简单!
参考资料
《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管理规范总则编制说明》
Alves RRN, Lima JRF, Araujo HFP. 2013. The live bird trade in Brazil and its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s: an overview.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3: 53-65.
Bradshaw GA. Engebretson M. 2013. Parrot breeding and keeping: The impact of capture and captivity. Animals and Society Institute, US.
Brightsmith D, Hilburn J, del Campo A, Boyd J, Frisius M, Frisius R, Janik D, Guillen F. 2005. The use of hand-raised psittacines for reintroduction: a case study of scarlet macaws (Ara macao) in Peru and Costa Ric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21: 465-472.
Cameron M. 2001. Parrot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Australia.
Frazer DJ.2008. How well can captive breeding programs conserve biodiversity? A review of salmonids. 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 1(4): 535-586.
Frynta D, LiŠková S, Bültmann S, Burda H. 2010. Being attractive brings advantages: the case of parrot species in captively. PloSone 9: e12568.
Luescher AU (editor). 2006. Manual of Parrot Behavior. Blackwell Publishing, Australia.
Povilitis T. 1990. Is captive breeding an appropriate strategy for endangered species conservation? Endangered Species UPDATE. 8: 20-23.
Sanz V, Grajal A. 1998. Successful reintroduction of captive-raised Yellow-Shouldered Amazon Parrots on Margarita Island, Venezuela. Conservation Biology 12: 430-441.
Snyder NFR, Derrickson SR, Beissinger SR, Wiley JW, Smith TB, Toone WD, Miller B. 1996. Limitation of captive breeding in endangered species recovery. Conservation Biology 10: 338-348.
Snyder N, McGowan P, Gilardi J, Grajal A (editors). 2000. Parrots. Status Survey and Conservation Action Plan 2000-2004. IUCN,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UK.
Sutherland WJ, Newton I, Green R. 2004. Bird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A Handbook of Techniqu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K.
Tensen L. 2016.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can wildlife farming benefit species conservation?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6: 286-298.
Woodman CJ. 2021. Assessing new methods for Psittacine conservation at the captive-wild interface. PhD disser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US.
守护鹦鹉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