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随笔
这一系列短文,是我在修习正念过程中的随笔、感悟,有些是摘抄(会注明出处)。虽然我知道写得太长会没人看,我还是打算只在同一篇文章中更新。所以大概,这篇文章未来会越来越长。
0,
以前朋友去西藏旅游,叫我一起但我不愿去。回来以后跟我说,重要的不是布达拉宫和牦牛火锅,而是长时间独自驻足眺望大湖与冰川的时刻。他理解了梭罗的话:“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幸福的了。”他说这次旅行是他人生中最无可替代的事物,我没有去实在可惜。
我虽然没去过西藏,但也曾在玛诺莉亚村的瞭望台上风车小屋下,倚着木制旧长椅,俯视广阔无际的瓦雷利亚湖。眼前是粼粼波纹如一沉睡巨人皮肤的纹理,脚边是一红一白相邻而生的两朵太阳花,与我为伴在和熙阳光下缓缓暖风中。这番景象,虽不及他所见的那般辽阔壮丽,但他的幸福我也有相同体会。
两年多后,当他再次被生活的焦虑淹没,我提醒他曾在西藏的回忆。可惜他心中的大湖已然消失,即便去看曾经拍下的照片,也无法再获得那份无与伦比的美与平静的体验——他忘记了那种感觉,他忘记了他的证悟。
忘记了证悟是最糟糕的事情,对我来说,忘记了证悟等于失去了一切。正因如此,活在正念中对我来说才是如此重要的事,只要不失念,我就不至于忘记我的证悟。
我愿我的朋友再去看一遍那个大湖,那片冰川。我愿他拥有正念之眼,下一次,能将那片大湖私藏在心底,不再忘记。
1,
你们是否有这样的经验,比如身处山林、湿地之类的自然环境中,没有人打扰你,只是悠闲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色,忽然就会感觉到这一切无比美好,内心感到无比平静与喜悦(这其实就是一种初级的禅定)。我年轻时曾一个人全国各地到处流浪,产生这样经验的机会很多。这种经验必须发生在先经历一段“足够无聊”的时间之后。自从有了智能手机,这经验便很难有了,因为哪怕独处在人迹罕至的湿地,遇到什么美好的事物也第一时间想着发朋友圈。就算不分享给任何人,我也想着要拍照把美景留下来。
总之,只要手机在手,人生便再没了无聊的机会。于是那种近乎于极度无聊,又特别平静与喜悦的体验,我也就永远地失去了。
如今我才意识到,我想要把美好留存到未来,却丢失了当下的正念。
2,
我家里有一张不大稳的折叠桌,桌脚设计也不好,容易磕脚。有一次使用它时,因为动作太急碰翻了桌子,上面的东西就都落了一地。这让人很懊恼,一下没了做事的心思,只想着立刻打开手机买一张新桌子替换它。
然而,我已修习正念很久,有了迅速觉察自己情绪变化的能力。一旦觉察到情绪生起,我便知道现在最需要的不是立刻打开淘宝买新桌子,而是坐下来,闭上眼睛,做一个观呼吸的练习。当我再睁开眼睛的时候,我知道已没有了再买一张新桌子的必要。我只需要捡起碰翻的东西,和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做我的事。
毫无疑问,我以后还会多次碰翻它,如果我换掉它,就能避免日后的这些麻烦。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所做的,不断为自己创造更舒适的生活条件。也许有一天我终于成为国王,仅仅因为在庭院散步时被一根树枝划伤了脸颊,就下令把这种树全部拔除,换上另一种植物。那样完全依我的心意而运转的世界给有多棒!
但我并不需要成为国王才能够随心所欲,如果我具备正念,我就已在此时此地得到自在。而如果我失去正念,即便成为国王,或许我并未真正活着。
如果这张桌子会划伤我的身体,我还是会换掉它的,但如果仅仅是因为我会因心急而碰翻它,那我就不能够换掉它。它对我来说很重要。如同一行禅师告诉过我的:“把每一个红灯或停车标志看作一次正念呼吸和回归当下的机缘。你或许习惯于把红灯看作敌人,事实上红灯是我们的朋友,它帮助我们抵抗匆忙的冲动,呼唤你回到此时此地。”和其他一些生活中的小小不便一样,这张桌子同样是呼唤我回到此时此地的正念之钟,帮助我抵抗匆忙的冲动。
3,
禅门中有个关于某个人和一匹马的故事:有个骑士骑着马急驰而过,似乎正赶往某个重要之地。有个路人朝着骑士大叫:“你要去哪里?”骑士回答:“我不知道,你问我座下的马吧!”这个故事正是我们的写照:我们正骑着马,不知要到哪里去,却也无法停止。这匹马就是我们的习气。
习气的力量往往比意志力还强。我们总是说了本来不想说的话,做了本来不想做的事,而在事后懊悔不已。我们使自己与他人受苦,造成很大的伤害。我们或许发誓永不再犯,却又故态复萌。为什么?这都是因为习气的推动。
我们需要借助正念的力量来辨识自己的习气,并与之同在,以期能停止这毁灭的进程。有了正念,每当习气显现时,我们就有能力辨识出它:“嗨!我的习气,我知道你在那里。”若我们微笑以对,它就会失去大半的力量。正念是一股帮助我们辨识习气,并防止它掌控自己的能量。
(这一节全部节选自:一行禅师:《佛陀之心》,第六章。方怡蓉译。)
4,
或许你以为你知道自己在生气或烦躁,但其实你不“知道”,在觉察的意义上,你不知道。
用隆波帕默尊者的话说,“具备觉性的心是安住的,是观众、看客,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心观看名法和色法的表演与运作,只是观众,稳坐岸边而未跳入河流中,能知与所知是分离的。”(隆波帕默:《解苦心钥》,佛法的三门功课,2014。)
把意识或情绪想象成一条河流,如果你置身河流之内,你就会随波逐流被带着走,体验者和观察者是黏在一起的。你只有坐在岸上,才能将体验者和观察者分开,你才能作为一个观察者去知道。
具备正念,就是成为观者。不再像以前,我生气不知道我生气,只有生气完了才知道说了伤害人的话,但说出的话已收不回;我烦躁也不知道我烦躁,或许要等我吃完一些垃圾食品,或打开购物软件或短视频刷上一段时间,才知道自己又在靠这些来缓解情绪了。这些启动成本很低却能带给人即时快乐的事情,确实是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消除痛苦的方法。可是长期以往,却毁掉我的健康,并培养我习性中最散漫的一面。我必须生活在深刻的正念中,才能免于轻易被自己的习气带着走,进入这样的自动模式。
4.5,
这几篇短文,是我修习正念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因为只是感悟与随笔,并没有具体讲正念的修习方法,如果大家稍微对我的这些文字有所感受,对正念的修习感兴趣的话,我希望将一行禅师的书推荐给大家,比如《正念的奇迹》《活在此时此刻——一行禅师修行手记》等,都是了解正念非常好的入门书籍。
5,一行禅师:洗碗就是洗碗
洗碗就是洗碗
三十年前,当我还是慈孝寺的沙弥时,洗碗可不是一件惬意的差事。结夏安居时,所有比丘都回到寺庙,有时甚至有两百多位,所有煮饭,洗碗的工作,全靠我们两个沙弥。庙里没有肥皂,只有草灰、稻壳、椰子壳,就只有这些。清洗堆积如山的碗盆可真是一件苦差事,特别是在冬天,水冻得像冰一样,你必须在洗碗前先热好一大壶水。
如今厨房都有洗涤剂,专用的菜瓜布,甚至一开就来的热水,洗碗变得轻松多了。人们现在比较能够享受洗碗这件事,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洗好碗,然后坐下来喝杯茶。我可以接受用洗衣机洗衣服,虽然我自己还是用手洗,但是用机器洗碗就有点过了。
洗碗时,人们就应该只是洗碗,也就是说,洗碗时,应该对“正在洗碗”这个事实保持全然的觉知。乍一看,这似乎有点傻——为什么要强调如此简单的事呢?其实,这正是关键。“我正站在这里洗碗”这个事实,是不可思议的实相。当下,我是完完全全的自己,随顺自己的呼吸,觉照到我的存在,觉照到我的心念与动作。我不会像个被浪花左拍右击的瓶子一般,毫无觉知地被抛来抛去。
——
你手中的杯子
我在美国有一个叫吉姆·佛斯特的密友。八年前我第一次遇见他时,他在天主教和平联合会工作。去年冬天,吉姆来看我。每次晚饭过后,我通常都会先洗碗,再坐下来和大家喝杯茶。有一天晚上,吉姆问,可不可以让他来洗。我说:“好,但是如果你要洗碗,你得知道洗碗的方法。”吉姆说:“得了吧,你以为我不知道怎么洗碗吗?”我回答他:“洗碗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为了把碗洗干净而洗碗,第二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吉姆很高兴地说:“我选第二种,为了洗碗而洗碗。”从那时起,吉姆就知道怎样洗碗了。整整一个星期,我都把洗碗的“重任”交给他。
如果洗碗时,我们只想着接下来要喝的那一杯茶,并因此急急忙忙地把碗洗完,就好像它们很令人厌恶似的,那么我们就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更进一步来说,洗碗时我们并没有活在当下。事实上,我们站在洗碗池边,完全体会不到生命的奇迹。
如果我们不懂得洗碗,很可能我们也不懂得喝茶:喝茶时,我们会只想着其他事,几乎觉察不到自己手中的这杯茶。就这样,我们被未来吸走了——无法实实在在地活着,甚至连一分钟都做不到。
——
吃橘子
我记得数年前,吉姆和我第一次一起在美国旅行,我们坐在一棵树下,分吃一个橘子。他开始谈论我们将来要做些什么。无论何时,只要我们构想一个吸引人或是令人振奋的计划,吉姆就会深深地陷入其中,以致全然忘了他当下正在做的事。他掰了一瓣橘子放进嘴里,在还没开始吃之前,又掰好另一瓣准备送入口中。他几乎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吃橘子。我只好对他说:“你应该把含在嘴里的那瓣橘子吃了。”吉姆这才惊觉自己正在做什么。
当时的情景就好像他根本不是在吃橘子,如果说他吃下了什么,那是在“吃”他未来的计划。
一个橘子有很多瓣。如果你懂得好好吃哪怕是一瓣,你大概会懂得好好地吃整个橘子。但是,如果你连其中的一瓣都不会吃,那么你是不懂得吃橘子的。吉姆明白这个道理,他慢慢把手松下来,专注地吃那一瓣已经含在嘴里的橘子。他仔细地咀嚼,然后吞下去,接着才再掰一瓣。
后来,吉姆因为反战运动入狱,我很担心他能否忍受监狱的四面高墙,于是写了一封简短的信给他:“还记得我们一起分享的那个橘子吗?你在那里的生活就像那个橘子。吃了它,与它合为一体。明天,一切都会过去。”
(以上内容节选自: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第一章。丘丽君译。)
6,方便与自动化
如今什么都变得方便了,也越来越自动化了。变得自动化的,不仅仅是我们使用的机械,还有我们的心。
现代人总是有事没事拿起手机看看,在吃早餐的时候人们不再看着爱人,而是盯着手机。我们知道自己拿起手机了吗?不用知道的,都是自动化的,任何时候,一有空闲出现,一有无聊的情绪生起,手就自动摸上手机了。上厕所、吃饭的时候也要把手机带上,因为上厕所的时候可能会有半分钟,或2分钟无所事事的时间。半分钟没事可做实在太久了,所以给把手机带上。
以前打开手机还要花三秒钟输密码,现在有了指纹解锁、刷脸解锁功能以后,手机打开的成本就更低了。生活真是越来越方便了!
方便可真是一件好事情啊,查单词只要手机一点,我的外语词典已经不记得放在哪里了。连股票交易、看财务报表、写作,我如今都用手机了。事实上,连股票交易也不用我亲自动手了,10多年前,我爸去上班,还要留在家里当neet的我帮他盯盘,让我到合适的价格就帮他买入卖出,令我十分苦恼。如今几乎所有的交易,我都是用条件单完成的,因为我不是职业投资者,还有其他很多事要做,每天只有0分钟可以花在盯盘上。
方便真是一件好事情。但对一些人来说,方便也成为毁灭生活的陷阱。股票交易变得方便了,不用去交易所,手机上就能看行情,有些人竟然从早到晚盯着股票价格波动。获得即时快乐的途径变得又多又方便,有些人便无法放过任何一点无聊的时间,想打开视频软件或购物软件。通讯变得方便,有些人就无法克制住十分钟就要看一眼有无新消息的冲动。
————
之所以越方便,人的行为也就越自动化,是因为启动成本变低的关系。
我小时候娱乐的方式并没有那么多,别说没有手机可玩,想打街机也给骑自行车5km才能到街机厅,而且因为零花钱有限的关系,没法经常去。因为总是无事可做,所以读读书也成了解闷的唯一方式。那时的父母,要培养孩子读课外书的习惯就比较容易,读书的乐趣,只需要超过发呆的乐趣就够了。
现在的父母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就难得多了,处处充斥着各种启动成本很低、即时可得的快乐。相比之下,读书的启动成本简直太高了。即便愿意读,读书还是成为一件颇耗费自控力的事情了,因为总需要对抗,随时放下书本拿起手机的冲动。这是以前的人不需要面对的障碍。
即便是我,也感受到随时只要失去正念,就成为自动化的奴隶。欸,明明打开B站是要去找某个学习视频的,结果一进首页就忍不住点进了大屁股妹子的视频。打开知乎是要查某个问题的,但总因为先看了一眼未读消息,就被带去看其他东西了。
这些软件都极其恶心,各种推送是关不掉的,进软件必须先进首页,不可能屏蔽。我时常想,大约,智能手机时代,是想要加速人类的进化吧。方便与自动化的陷进,将彻底毁灭那些前额叶皮质功能较弱的人的生活,让他们臣服于大数据算法之下。(我想我可能要去写一部科幻小说,把我们这个时代发生的事,看作某个“伟大计划”的一部分,资本将使用大数据、算法与AI的力量,最终支配绝大多数人,这大概就是赫拉利的《未来简史》里所说的“人工智能与自然愚蠢”。最终,以让绝大多数人走向毁灭的方式,来完成人类的进化,试图创造出真正完善的人格……跑题了,我是写正念的来着。至少目前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在越来越方便与自动化的如今,我才更加意识到,失去正念,生活会变得多么可怕。)
7,洗碗
小学的时候中午到食堂吃饭,都是自己带碗去打饭,吃完了自己洗。冬天水很冷,冲在手上像被刀割、被针扎般生疼。因此很多同学洗碗很随便,或干脆不洗碗。我也为洗碗的事感到很痛苦,有时候想宁可不吃饭了,洗碗每次小心翼翼,多碰到些冷水就总在心里喊好冷好痛啊,冬天真是太糟糕了。后来干脆心一横,该怎么洗就怎么洗。
不再惧怕冷水以后,我就可以把碗洗得很快很干净。洗碗这件事已经没必要焦虑了,也不再看做是一种沮丧的回忆,我已经选择了接受它。
接受了就不痛么,当然不是,虽然还是很痛,我知道我很痛。也就仅此而已,除了我知道我很痛以外,并不需要再有其他什么东西了。
嘿,原来那么小年纪的我,就已经学会了接纳的智慧,长大以后我却忘掉了它,直到修习正念,我才再次回想起早已领悟的这份智慧。
(甚至我还发现,学会接纳,除了改变了我对痛苦的体验,还有一些其他方面心态上的变化,我对这件事的描述也从“我不得不洗这只碗”变成“我选择洗这只碗”。如果我是被迫的,我或许还有理由抱怨,但没有人强迫我。我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上全部的责任。如果我要抱怨,那我就不该如此选择,我本可以不洗碗,也可以选择不吃饭,但正是我自己,选择了洗碗。)
8,吵闹的鸟儿
通常,我每天会在窗台放一次或两次米,早晨和傍晚的时候,就会有小群的鸟儿飞来这里吃米。大部分是麻雀,也见过一些个头大的、有着艳丽羽毛的鸟来。
这天早上,我在半睡半醒间听见鸟儿叽叽喳喳吵个不停。养成了来吃米的习惯,每天来的鸟儿就越见越多,先来的鸟儿把米吃光了,后来的鸟儿叫嚷着:“米呢,米呢。”
平时我觉得鸟儿的叫声很是悦耳,今天却打扰了我的睡眠,让我烦躁。在半睡中想着,今后应当减少放米的量,免得再来这么多的鸟吵我。过了一会儿,鸟儿走了,我又沉入了睡眠。起床之后,我重新考虑起减食的想法,并不真的准备这么做。鸟儿并不是来吵我的,事实上,它们是来帮助我的。我在修习睡梦瑜伽,但无论是主动入梦,还是在梦中做某些修行,都不是容易的事。主动入梦要求我在接近睡着的状态下保持观想,如果我观想过于用力,思维就是过于活跃甚至产生焦虑,以致无法入眠;如果我观想过于松懈,就会直接睡着而未入梦。鸟儿的叫声将我唤至半睡半醒,半醒的状态并无不好,这正是我修行睡梦瑜伽的最好时机,让我在正念中聆听鸟儿的叫声,观想鸟儿,它们将助我入梦,我会悄无声息地飞去空中,在空中跏趺而坐,我会在梦中再一次与鸟儿相遇。
9.1,无常之眼
假如某人对你说了一些令你愤怒的话,而你恨不得他立刻就消失,这时请你以无常之眼深观一下。如果他真的离开了,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感到开心,还是会伤心地落泪?进行这样的深观,会带来很大的助益。有一偈可以用来帮助我们:
从终极层面看待愤怒,
我闭上双眼开始深观。
由此刻算起的三百年后,
你在何处,我又在何方?
当我们生气时,通常会做出什么举动?我们会大吼大叫,把自己的问题怪罪到别人身上。如果以无常之眼来看待愤怒,我们就会息怒而开始留意自己的呼吸。若是能从终极面来看待彼此的愤怒,我们就能闭目深观。试着去遥想一下三百年后的未来,那时你会是什么模样?我会是什么模样?你在哪里?我又在哪里?我们只需要深深地吸气和呼气,看看自己的未来和对方的未来。甚至不需要看到三百年后,也许五十年、六十年之后,我们已经不在人世了。
遥想未来,就会认清对方是值得珍惜的。任何时刻我们都可能失去对方,如果有了这份体认,我们就不会再生气了。我们会拥抱他,然后说:“我真是高兴你还活在人世。我怎么能对你生气呢?有一天我们都会死的。只要我们还活着,而且还在一起的话,对彼此生气就是一件愚蠢的事。”
我们会愚蠢到令自己痛苦也令对方痛苦,是因为我们忘了自己和对方都是无常的。死亡来临的那一天,我们将会失去所有的财物、权力和家人。眼前我们所拥有的最贵重的东西,就是我们的自由、祥和及喜悦;但是缺少了对无常的体察,我们是不可能快乐的。
(这一节全部节选自:一行禅师:《你可以不怕死》,第三章:深观的修持,透过无常之眼来洞察情绪。胡因梦译)
9.2,对我来说,这就是正念(1)
有些人觉得,试图时时刻刻保持正念是一件累人的事。其实,所谓的生活在正念中并不需要费力紧盯。对我来说,正念是一种安住于当下,并有能力保持觉察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的心是平静的、稳定的,并不需要费力。“对此刻的觉察,及回忆的能力”是正念的字面意思,但我还想告诉你正念的内涵。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个月、一礼拜、一天,如果你和你爱的人明天就要分离,你会如何度过最后的时间?如果是我的话,我只想好好地看清楚她的样貌,好好记住她的声音和触感,好好地感受抱着她的感觉。
我并不知道我哪一天会失去我的爱人,我只知道世事无常。如今的每一刻,对我来说都很重要,对我来说,这就是正念。倘若明天就将失去我所珍惜与执著的一切,我依然能平静地接受。
只有当我真正有了对无常的体悟,学会了以无常之眼去深观,我才真正明白何谓活在正念中。以无常之眼洞察情绪,我就绝不会愚蠢到去做让我爱的人痛苦的事。以无常之眼,我便知自己已死。
每天都要深观无常,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对无常的体悟会带我回到此时此地,让我意识到我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很重要,如果我没有活在此刻,那么我也不曾活在任何一刻。
9.3,对我来说,这就是正念(2)
尼采认为世界是永恒轮回的,所有发生过的一切,都将无数次地重复。我的某部小说里有个更简易的版本,一日轮回。世界仅在最后的36小时里,无限重复。之所以要步入一日轮回是为了求出阿伦娜力场的一个解,这个解用于回答,如何确定这个宇宙是存在的。但是主人公无法知道,宇宙何时会步入一日轮回,或者已经处于轮回而她不自知。
这就是最重要的事,如果这就是我步入永恒轮回的最后一日,我将如何度过它?如果我今日生活在怨恨中,我将永远生活在怨恨中。如果我今日伤害一个人,我将无数次重复伤害他。
我当然无需因为担忧永恒轮回的随时到来,而活得诚惶诚恐,我依然允许自己做错事,允许自己偷懒、生气,甚至沉入痛苦,但这不能是我一整天的全部。我希望我每天都用一些时间,带着正念,拥抱我爱的人。即便我无人可拥抱,也无人需要我的拥抱,我也要花一些时间进入禅定与观想,寻得我的平静,忆起我的证悟。还记得我说过吗,不忘记我的证悟,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事之一。
我并不真的认为现实会像我小说里写的那样永恒轮回,但我依然需要提醒自己,我生命中没有哪一天是不重要的。我或许正在经历,我生命中唯一重要的时刻。
我想,我已经能体认一行禅师所说的这句话的含义:“我知道,如果我此刻无法获得平静,我便一生无法获得平静。”
我当把每一日当做我生命的最后一日来活。事实上,这也确实是我生命的最后一日。正在读到本文的你,若能考虑到这件事“本文的作者如今还活在世上吗?”,或许能意识到我以上的话并非只是比喻。但倘若你确实发现我还活着,那确实是一个奇迹,我短暂的生命竟能够与你的时间有所重合。
10.1
年轻时的痛苦经历迫使我不断追问痛苦的意义。痛苦到底如何造就我们?痛苦到底是使人变得更强大,还是更脆弱,又或者,两者皆是。
我相信曾经的痛苦澄明了我的内心。十多年前,我曾深刻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誓只去追寻那些真正能让我得到幸福的东西。我相信,人是为了得到幸福而活着的,而我必须看清,对我来说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曾经的自己,是多么渴望得到幸福,渴望一个温柔的世界。如今,当我通过时光隧道,见到那个十多年前的自己时,他问我,他是否能够得到幸福?我不禁对他报以微笑。
10.2
我一个人的生活是很单调的,每天大约2-5小时用于训练,2-5小时用于读书或学习,还有时间的话,也许也会想玩玩游戏、看看动画电影或其它的娱乐。以前在健身房上班时,是在工作时间训练和读书。去年(2022年)疫情放开以后,我觉得当健身教练的工作与人接触太多,就不再工作了,在家读书。
有时候想偷懒,就是不想训练、不想读书,就做禅修。以前觉得禅修很无聊啊,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健身。现在变成拿禅修偷懒了,训练很累的,总觉得,昨天睡得不够好啊,今天精神状态不佳练不动啊,不如先做禅修来恢复精神吧。也许一小时以后,坐不下去了,必须起来去训练了!或者起不来,因为出定就给去训练了,不出定就可以继续借口“用禅修恢复精神”来偷懒,于是就继续坐下去,坐到我可以去训练了,或者坐到我内心安宁,放弃训练,不再对今天没有训练感到耿耿于怀为止。
但其实我练不练,区别也不是很大,我已经练很多年了,身体素质已经接近天赋上限。再死命练,我也很难有太大突破。就算少练,我也不会退步多少。读书也是如此,我已经感觉没法再记太多知识,10多年前写的论文,已经开始看不懂。据说人的记忆容量是无限的,我估摸着这是骗人的,我感觉我学些新东西,就总要以忘掉一些旧的知识为代价。
总之,如今的生活就是这样单调、无聊、又没有目标。当然,快乐和痛苦,也会有的。
如果我今天快乐,那我的生活是训练、读书、禅修、写作、玩玩游戏。如果我今天痛苦,那我的生活是写作、禅修、读书、训练、玩玩游戏。过得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每天做的事还是一样的。是充满快乐地,还是痛苦常伴地过完这一生,对我来说似乎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了。
10.3
通过深观,我看见我生命中最大的苦痛,尚未到来。通过深观,我也看见了我将如何死去。没有人能在死前安慰我,但我已在几十年前,抚平了自己。我曾经恨这一刻到来得太晚,而如今已没有必要抱怨旅途的漫长,“我已到达,我已归家”。
通过深观,我看见所有可能性,我看见过最美好的一生,也看过最苦痛的一生。重要的不是,我这一生过得不够好,或幸运地没那么差,重要的是我已看见我所过的所有的一生。我渴望的所有东西,都早已拥有过,我惧怕的所有东西,也早已承受过。并且,比我所曾经想象的,还要更多更多。因此这一生无论是最好的,还是最差的,都已不再重要。
对于这一生,既有痛苦,又有快乐;虽然拥有,却又失去;终究一无所有,却又全然足具。
240121:生活在一个善良不会受到惩罚的环境中,是一种幸运
1,
或许我觉得,他们应该感谢我,但其实,我应该感谢他们。
我感谢那些愿意接受我帮助的人,因为能够帮助他人,给与他人什么,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我感谢他们满足了我帮助他人的愿望,感谢他们让我有机会做个好人。
2,
有能够给与的能力,是一种幸运。
如果我告诉年轻时的自己,帮助他人比得到帮助更快乐,给与比得到更快乐,那时的我一定会嗤之以鼻——就像是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里会写的话,让人觉得媚俗。因为那时的我还没有去给与的能力,我还是缺失的,我对世界充满了憎恶、不满,我感到不公,好像整个社会都对我有敌意,我也只能回报社会以敌意。没去报复社会就不错了,还要我去帮助别人?我自己的缺失都填补不完,还怎么有能力去给与呢。
我年轻时流浪过半个中国,对社会底层的接触也让我更深刻认识到,往往越是贫穷、不幸的人,越是自私、恶毒、善于伪装、不可信任。好像这些人没有良心,做坏事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连别人救命的钱都敢骗。这样的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我相信测谎仪对这些人是无效的。
我太清楚,痛苦会使人自私,痛苦会剥夺人善良的能力。或许在那样的环境中,这就是最好的活下去的方式。因为我也差点变成那样的人。我知道在生活近乎绝望的时候,想要寻求帮助却反被欺骗的感觉,我也知道在那样的环境中一个人的善良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劝人善良是多么肤浅、可笑的话。
我没有被逼疯,我能够回到正常人的生活,是很大的幸运。生活在一个善良不会受到惩罚的环境,有机会做个好人,是一种幸运。有能够给与的能力,是一种幸运。很多人的一生,被剥夺了发展这种能力的机会。
3,
那些愿意接受我帮助的人,我感谢他们让我有机会做个好人。我还要感谢他们,即便我付出的并不多,他们也没有指责我。
我所有拥有比他们多的东西,都不是我应得的。我有健全的身体、较好的智商与外貌,有受教育的机会,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成长环境,这些都是很大的幸运,我也是巴菲特说的抽中了“卵巢彩票”的人。即便是后天付出的努力也并不值得自夸。我能读很多书,能保持终生学习,且长年健身身体素质很好。但这依然是我的基因给我的幸运。很多人需要逼迫自己,付出很大痛苦才能去读书和健身,而我不过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实际上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一种幸运。我明知我所有的一切都非理所应当,我却依然不愿意倾其所有去帮助他人。我愿意拿出的只是不影响我生活的那一小部分,我为我的自私感到惭愧。因此我感谢那些接受我帮助的人,没有指责我拿出太少。我也要感谢,那些比我不幸得多的人,并没有拿起石头砸破我的头,来发泄对天意不公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