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art教授:水中的筷子与台上的初音
哲学中有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把筷子放进水里,它看上去好像是折断了一样,以此来说明感觉并不是可靠,哪怕就是信息量最大的视觉,也很可能会被它欺骗。然而,等到看过初音的演唱会之后,我们的眼睛会说:这个锅我不背啊!

假若在初音的演唱会时,有个小孩走上舞台,想去和初音握个手,结果却是直接穿过去的,然后他像童话《皇帝的新装》里的孩子一样,说:假的,假的,这里什么都没有!你们都被骗了!你们觉得,下面的观众会支持这个小孩的说法,认为在舞台上什么都没有吗?
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台上的初音是真的,为什么弯折的筷子就不是真的呢?有人也许会说,筷子一直都是直的,你可以拿出来看看,或者是用手摸一下,所以弯折只是一个假象,这里的视觉是在欺骗我们。但初音既不能拿出实体来,也无法用触觉来检验,为什么就不说她也是假的呢?
我们可以说,这里判断真假标准不同。筷子本来就有实物对应,但水中看似弯折的筷子没有与实物相符合,因此看到的弯折的筷子就是假的。初音本来就不要求有实物对应,只要把她塑造得具有整体一致性,乃至于栩栩如生,那么她作为虚拟偶像同样也是真的。这两个现象可以作为真理符合论与融贯论的基本模型。
有人也许会说,为什么要有双重标准,你到底选哪个作为判断真假的标准呢?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在这里可以做一个粗略的解释:筷子的目的就是夹东西,这需要物体在空间中的不可入性,没有实体的筷子显然夹不住的;初音的目的就是为了唱歌跳舞,尽管没有身体,但照样能够以影像的形式又唱又跳,传递听觉与视觉方面的信息。
一般来说,符合论更加接近于日常生活,容易被大多数普通人接受,要是等到3D虚拟投影之类的技术得到普及,情况也许会有所改观。但从理论上说,融贯论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只要结合相应的物理知识,它同样也可以解释弯折的筷子,甚至还能处理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反之,符合论要解释虚拟与抽象的对象,似乎就有点捉襟见肘了。可以说,真理的融贯论与现象学的视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以前传统哲学的深入发展。
最后,我们的眼睛说:我的任务就是传递光学影像,至于这个影像是什么来路,后面有没有实物对应,那应该是大脑判断的问题。尽管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看的同时就有判断参与,但我这里只有光学传感器,没有高度密集的神经元,凭什么还要我来负责呢!
思考题:请根据本文的观点,比较初音作为偶像的虚拟性与Strongart作为教授的虚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