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恍如隔世的记忆——What's the reality ?

2023-07-21 11:50 作者:-裕智-  | 我要投稿

有这样一个场景,看到的一瞬间便感到曾经经历过。但是在哪里呢?梦里?潜意识?很少有人能清晰地给出一个答案。四维空间世界观认为,世界的过去,现在,将来都已经存在,每一个三维个体只是按照时间轴的推移体验一遍。也就是说,未来会经历的所有事情,实际上在四维视角上已经经历过,而到了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三维个体再经历一次。那么,人到底是三维生物还是四维生物呢?这一点在三维空间世界的局限性下很难判断,没有可以超越维度的工具。我的猜测是三维和四维的复合体——Homo sapiens 下的高等动物为三维部分,而深层的意识,self reality 则为四维部分。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以三维空间的技术没法去证明。

过去、现在、将来,哪一个才是最真实的"我"?

    如果从三维角度上看,每一个人的“现在”才是他自己。“过去的他"都已经消逝,“未来的他”还没到来。但是,如何定义“现在”呢?如果现在指的是“moment”,那么可以是一分钟,可以是一秒钟。时间是不是量子化的没法证明。在这里假设时间是量子化的,也就是存在一个最小的不可分单元。那么"moment"最短也就是一个这样的不可分单元。在这样的一个不可分单元里,每一个人都是以三维的形式存在。在这一个不可分单元的时间段里,人体可能发生了非常微小的变化,比如,某一个水解酶的催化丝氨酸的羟基的孤电子对在这一段时间里向它的底物移动了0.1埃米,细胞膜外的一个水分子从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磷酸基团移动到了酰基的第一个碳原子。这是非常微小的变化,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一个是变化维度之小——如果水解酶的催化丝氨酸的羟基的孤电子对不进入底物羰基碳的LUMO轨道,那么这个催化完全没有开始进行;第二个是变化的平衡——往细胞膜内渗透的那个水分子在向酰基的第二个碳移动的同时,可能另外一个水分子从另一个磷脂分子的酰基的第二个碳向磷酸基团移动。最终这一平衡导致宏观上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如果对一个水分子用氧18进行标记,那么这一个水分子的变化就可以观察到了。水解酶的羟基也实实在在地移动了0.1埃米。这一个时间段里人体发生了变化,后一个时间段和前一个时间段存在区别——not exactly the same。所以,这个moment下,所有原子堆叠形成的这个三维结构,不是完整的“我”,而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

记忆构成人的自我真实的很大一部分

    当你用右手触碰你的左手时,你能真实地感觉到自己左手的存在。但是,也只是这一瞬间。当你把左手移动一个位置,比如用左手靠背,这个时候你再尝试用右手去触碰左手原来存在的位置,这个时候你便感觉不到你左手的存在了。但是你知道你的左手是存在的,因为你曾经触碰到它——just a moment before! 但是它在现在这一个moment,不存在了,因为位置被移动了。也就是说,人的记忆构成了远比“显示”多的部分。如果不存在记忆,那么人很难感受到“reality”。“我”之所以是“我”,这件事上我认为很大程度归功于记忆。因为记忆存在,所以我知道我是一名研究生,我知道我在做的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我知道今天要把这篇微信推文完成。所有的具体的思考、信息处理甚至新的idea的诞生,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基于已经存在的记忆实现的——如果没有记忆基础,什么思考活动可以说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不该存在于世的“记忆”

    小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学作品。阅读不同小说家的作品,便能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尽管许多小说是基于作者本人的经历创作的,另外一部分相当多的小说往往是架空的世界观。当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基于别人的灵感而创作的文章不占少数。比如,日本的轻小说一个非常常见的题材便是异世界。这些小说基本上都囊括了中世纪、魔法、骑士等元素。当然,最开始的作者可能是把西欧中世纪历史,神话等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形成这一世界观。但是,在这些架空世界里的许多细节,比如,一个史莱姆可以统治一个由哥布林、狼等生物组成的部落,一朵雪山之巅的蓝蔷薇可以化作一把长剑,这把长剑还可以产生大量的寒冰,等,在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不同的细节——这些细节取决于每一个作者个人。这些细节来源于灵感。灵感的产生,一种可能是大脑无规则处理信息。而另一种可能,则是产生灵感的人,其意识曾经在另一个世界或者另一个时间,经历过更多超出目前这个世界的规则的事情。许多科学知识也高度依赖于这些“不该存在于世的记忆”,比如,凯库勒做梦想到苯环的结构式。在没有原子力显微镜的年代,观察分子结构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凯库勒却通过其“记忆”还原了这一结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一个“不该存在于世的记忆”。很简单,三维空间里的工具没法证明四维空间模型。

肉眼看不到的世界

    很多鸟类往往在早上四五点钟就开始鸣叫了,因为最早到达地表的紫外光叫醒了它们。鸟类看到的世界大概会比人类绚丽多彩得多。人类有三种视锥细胞——红色、蓝色和绿色,波长范围大约在400 nm~800 nm。这是一个很窄的范围,这个范围里的光被定义为可见光。而更低的波长则被定义为紫外光,更高的波长被定义为红外光。而对于鸟类来说,它们的可见光可能是250 nm ~800 nm,因为它们有第四种视锥细胞。如果一只鸟类动物到化学实验室去做实验,那么它的眼里的化学反应可能更绚丽多彩。平常人眼里看到的无色的层析柱,在鸟儿眼里可能有一个黄色的馏分洗脱到了一半的位置。这个紫外光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人类感知不到。同样的,三维以上的更高维度的世界,人类也是感知不到的,因为人类没有超出三维空间的工具可以观察四维甚至五维空间。比如,当你正在准备雅思考试时,一个四维空间的观察者可能看到了你查分是看到屏幕上7.0的时候的喜悦,同时看到了你五年前在高中不努力学英语,又同时看到了你五年后用英语在一个研讨会上指点江山,同时还自言自语:愚かな人間だな~。不过这样的观察者大概不存在。这就像三维空间里的我们没法观察二维空间一样。二维空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厚度无限小的平面,当厚度小到极限时,即使这个空间里存在一些东西,对于人类来说也是没法监测到的。同理,四维空间的生物看我们的世界大概是另一番景色,可能也就是这个世界的“全貌”——在四个维度下更完整的样子,但是很难监测到很短的时间段。但是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按照四维空间世界观,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三维生物的眼中时间的流逝是单向的。所以,如果人的意识是四维的,那么人的意识可以同时体验到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所以可能会产生一些实际没有经历过的记忆。同理,如果意识是四维的,那么很有可能超越单个三维生物——也就是说,一个意识可能体验过多个三维生物——或者非生物的经历,这或许就是那些“不该存在于世的记忆”的源头?

    总体而言,我认为“自我”不是简单的一个大量原子堆叠的三维结构,而是由基于经历的记忆,“不该存在于世的记忆”,灵感和神经网络所赋予的思考力的一个复合体。但不管是对空间结构的研究,还是对人的记忆结构的研究,目前都只是冰山一角。可能多数决定人的self reality 的因素更多地隐藏在三维空间的工具所无法观察的地方,也有可能只是更为复杂的记忆机制。有其他想法,或者有想分享的自己的“不该存在于世的记忆”,欢迎留言评论。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恍如隔世的记忆——What's the reality ?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