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寧老師講《文字》(三)

2023-07-13 09:10 作者:古寧老師  | 我要投稿

晚上好~

師訓課結束,繼續來群分享。

昨天的分享主要講,不同於世界上任何其它的語言記錄符號,中國的文字不是口語的記錄,而是客觀世界的反映。

比如馬的甲骨文,咱們一看就是馬,不是鹿或其它的什麼,如果指鹿爲馬或別的什麼,就會爲人所笑。

既然文字反映的是客觀世界,而客觀世界是有聯繫的、有規律的,所以反映客觀世界的文字也是有聯繫的、有規律可循的。

所以昨天我說,《說文解字敎本》是根據《周易-繫辭傳》裡認識世界的方法——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將文字建立起了嚴整的分類體系。

《說文解字敎本》分類體系

下邊簡單發幾串文字內容,來幫助大家快速理解文字也是有聯繫的這個事兒:

第一串文字,屮(chè)、艸(cǎo)、芔(huì)、茻(mǎng):

屮爲艸之省形,也就是小草初生有嫩芽對葉之形;艸即草,芔即卉,乃百草之總名;而茻由四屮構成,爲草木繁密茂盛之義。

第二串文字,く(quǎn)、巜(kuài)、巛(川),描述的是從小到大的水流,當然也反映了古時農耕中的溝洫灌溉系統。

給兩張圖幫助理解:

く(quǎn)、巜(kuài)、巛(川)示意圖

《尚書》配圖:

《尚書》濬畎澮距川圖

第三串文字,木、林、森,這個就容易理解了:單樹爲木,疊加兩個木爲林,樹木多一些就成了樹林;森乃疊加三木,在文字學中,這種字之疊加構成的文字稱疊文。

三非具體數字,是言其多,故疊加文字構成新字都有多、眾、強的意味,所以森爲廣袤的森林。

實際,這種字串還有很多,比如目、䀠(jù),比如見、覞(yào),比如心、惢(suǒ),比如山、屾(shēn),等等等等。

每一對字裡,後邊字的字形、字義都與前邊字的字形、字義有密切的聯繫。

所以我們從這類字裡,很容易可以理解:反映客觀事物的文字也是有聯繫的。

其實除了如上這種字形有明顯聯繫的字串,文字在很多層面,比如歸於同一分類的部首、同一個部首的部下字、有相同構字部件的文字、有相同或相近讀音的文字等也都有密切的聯繫。

今天我們先分享這一類,其餘的情況我們之後再慢慢分享。

重申一下:凡有一物,必有一形;凡有一形,必有一名;凡有一名,必有一字。我們中國的文字,不是口語的記錄,而是客觀世界的反映。

這一點,是我們學文字、講文字的人必須要深刻理解、明確傳達的。否則對文字的認識,就談不上深入。

今日分享結束,各位週末快樂。

古寧老師講《文字》(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