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资料(精编版)
绪论
1、 社会学的含义: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综合性具体学科。
2、 “社会学”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孔徳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在中国最早从“群学”命名,1902年章太炎翻译日·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
3、 社会学的性质: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
4、 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应用性。
5、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理解、选择题)
1、关于意识形态的社会学:文化、道德、宗教、知识、政治、法律等。
2、关于某一局部社会现象的社会学:经济、军事、教育、城市、人口、民族等。
3、关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学:生物、灾害、生态。
4、关于边缘学科性质的社会学:历史、地理、医学、精神、心理。
5、关于生活领域方面的社会学:家庭、劳动、闲暇、健康。
6、关于社会问题方面的社会学:教育、环保、老年人、再婚。
7、 社会学具体的研究工具:文书性、器具性。
7、 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第一、 理论意义:1、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怎样变化。2、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知识。
第二、 实践意义:1、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从而帮助人们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2、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管理社会提供有根据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8、 社会学的研究功能:
1、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和规律性功能;
2、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的功能;
3、社会批评功能;
4、教育功能:了解自己、职业准备、日常决策。
第一章 创立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节 社会学的创立
一. 社会学创立的条件
l 主观条件(思维方式)
1、把社会看成一种按照自己固有规律发生作用和发展起来的整体。
2、在研究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方面有自觉的方针,以区别于对理想的社会制度作空想主意的构想。
3、他借助于经验的研究方法,反对思辨的哲学体系
l 客观条件
1、自然科学的发展潮流,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研究,为具体描述社会现象的精确性提供了原理和方法论。
2、社会经验的研究,对社会问题的专题研究,为社会学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内容和方法。
3、前社会学的理论,人本主义历史决定论,机械论的社会学说(孟德斯鸠)试图寻找社会各异的原因,批判主义(卢梭)使个人摆脱神学
4、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圣西门)
5、社会变革的需要,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种现实的社会需要则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
二 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法国人)
核心观点:三阶段法则(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科学层次(科学的发展有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斯宾塞(英国人)
核心观点: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
3涂尔干
核心观点:个人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
4韦伯
核心观点:科层制(强调权利,权威,纪律)
第二节 社会学的发展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
(一)原因:
1欧洲移民的作用
2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独立学科的地位逐渐建立
4方法上的促进
(二)早期美国社会学的发展(人名区分)
1、早期代表:沃德,斯莫尔,萨姆纳
2、理论贡献:吉丁斯,库里等人
3、重大成就:托马斯,帕克,伯吉斯
二 战后西欧的社会学发展状况
1趋于中制度化
2研究的中心转向现实
3研究问题和社会学理论的多样化
4受美国社会学的影响
三 当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与状况:1结构功能理论;2社会冲突论;3社会交换论;4符号互动理论;5发展理论;6几种有特色的新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结构化理论)。
第三节 社会学在中国
一 社会学在中国传播几个时期
1传入时期
特点:以口传的非原型社会学到翻译出版原型的社会学,又不中不西到柔和性的群学再到全西的社会学(严复,章太炎办学堂)
2成长时期
特点:初步实现了制度化,主要表现:教育本土化与研究领域的拓展;成立中国社会学团体并创办刊物;开展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
3建设时期
特点:社会学已经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4中断时期
特点:整个学科已不复存在
5恢复重建时期
特点:粉碎四人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社会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式恢复重建。
第二章 社会
一 社会的含义
1、“社”与“会”连用始于唐宋时期。
2、社会: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二 社会的功能:
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三 人际关系的含义
1、含义:指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心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
2、特点:
微观,直接交往,注重个体之间的心理关系
3、构成:
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动作成分
四、社会结构
1、含义:制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关系。
2、主要表现形态:a、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b、生产方式,人口,自然环境
c、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五、 社会运行
1、含义:指社会基于自身内部的矛盾作用,而按照一定的轨道和程序不停地运动和发展
2、运行状态:协调和稳定
3、社会运行的调控(社会指标,社会计划,社会预测)
第三章 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
指由一定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是由人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社会细胞。
二 社会角色的类型
1、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2、按规范是否明确分:规定性个开放性角色
3、按追求目标分:功利性和表现性角色
4、按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正式与非正式角色
三、社会化扮演的一般过程: 1、角色期待 2、角色领悟 3、角色实践
四、社会角色扮演的失调: 1、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角色外冲突) 2、角色紧张 3、角色混同 4、角色失败
五、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及内容
1、主体: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2、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
六、 社会化中的问题: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3、代差
第四章 群体
一、群体产生的原因:生产上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
二、群体的分类:
1.按群体中的社会关系性质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趣缘群体、业缘群体。
2.按群体成员是否经常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来分:基本群体(家庭、邻里、伙伴)、刺激群体(学校、社团、单位)。
3.按群体中社会关系的规范程度分: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注:基本群体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在《社会组织》中提出的。
三、群体的特征:
1.规模上,人数较少
2.结构上,没有中间环节。
3.功能上,具有多样性。
l 家庭:
一、家庭的含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有共同生活活动的基本群体。
二、家庭的类型:
1、核心家庭(三口之家、丁克)
2、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
4、特殊家庭
三、家庭的功能:1、稳定社会的功能;2、性生活功能;3、经济生活的功能(生产、消费);4、精神生活功能;5、教育功能;6、抚养、赡养功能。
l 邻里:
一、邻里的含义:由住处相邻的各个家庭成员以地域关系为纽带,以相互之间的感情为基础而结合成的基本群体。
二、邻里的结构:
1、同质邻里:即邻里中各家庭成员是同一血缘、同一单位、同一阶层等。
2、异质邻里:不同血缘、不同地缘、不同阶层。
三、邻里关系淡化的原因:
1、现代邻里结构的变化,异质邻里居多。
2、现代高层单元住宅的兴起,阻碍了邻里的交往。
3、社会流动和迁徙的发展,也减少了邻里间发生交往的可能。
4、家庭成员高节奏的非群体生活。
5、不文明、不道德、我行我素甚至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意识就会造成邻里间的隔阂。
l 工作群体:
一、工作群体是指:在一定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其成员有经常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的社会基本群体。
二、工作群体的素质结构:
1、自然素质:性别、身高、体重、年龄等。
2、社会素质: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
第五章 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社会组织以执行特定的社会功能为目标,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相对独立的次级社会群体。
二、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规范、地位、角色、权威、正式成员。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理解):
一是以产业为标准,分为三类:
1、第一产业组织:是指以自然为开采对象的产业组织形式,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
2、第二产业组织:是指在第一产业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包括工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和建筑业。
3、第三产业组织: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类。P196
二是以机构编制为标准的分类:
1、国家机关编制的组织,包括国家权力、行政、司法机关等组织,各级各类党派组织,全国政协及各地办事处,人民团体等。
2、国家事业编制组织,指为国家创造事业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们文化卫生等需要,其经费实行预算拨款制的事业机构。
3、国家企业编制组织。
四、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
状态运行:冲突和协调
(一)社会组织的冲突:
1、内部冲突:
a、组织成员个人之间的冲突;
b、不同层次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冲突;
c、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
2、组织之间的冲突:竞争性冲突、协作性冲突、敌对冲突(解决冲突的方法——协调)
五、组织管理方式P213:
1、家长制的管理方式(a.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b.分工不明、责任不清。c.任人唯亲、因人设位。d.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e.终身制)。
2、科层制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a.明确的分工。b.明确的职权等级。c.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d.量才用人。e.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3、官僚主义问题——凡事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偏离目标的现象都可以称之为官僚主义。
(1)由家长制产生的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遇事推诿、相互扯皮、敷衍塞责、热衷于谋取私利、不关心群众痛痒、一言堂及命令主义等。
(2)有科层制产生的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a.浮夸习气。b.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c.繁文缛节,文牍主义。d.例行公事,文山会海。
第六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2、社会分层的标准:社会地位,具体体现在:
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家庭背景、居住区位。
3、社会流动的提出:首先提出社会流动的是美国的索罗金(1927年索罗金在《社会流动》一书中提出)
4、社会流动的含义: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由某一个社会为之向其他社会位置的移动,既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为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改变。
5、社会流动的类型:
按向度分:纵向流动,横向流动
按人一生是否变动分:代内流动,代际流动
按流动原因分:结构性流动,非结构性流动
6、合理流动的作用:①、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助于在动态中求得平衡和协调,在平衡和协调中求得发展。②、有助于抑制官僚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从而尊重知识和人才,也就加速了社会的发展。③、有助于社会的运行,加速社会的发展。
7、当前社会流动中出现的问题:①、地区流向不够合理。②、行业流向不够合理。③、人才的横向流动依然有阻。④、干部的上下流动严重失衡。
第七章 社会与城市化
城市化:指城市的数量、范围及城市文明的扩展。
1、城市化的特征:①、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②、城市人口异质性强。③、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④、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⑤、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⑥、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于开放,社会流动性高。⑦、城市文化世俗化。
⑧、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⑨、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2、城市规划的欧美思想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借鉴意义
英美派:霍华德的花园城市,芒德福的有机秩序,强调新城建设。
欧洲大陆派:马塔的带型城市,柯布西埃的阳光城,着重点在旧城改造或新城更新。
借鉴意义: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虽然悠久,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的城市规划的历史还不长,是自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步入正轨的。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时期,西方已被实践检验的城市规划思想,可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实践提供某种程度的参考与借鉴。
3、社区的含义:一个地域内的主要社会生活或生活方式基本属于同一类型的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
4、社区的概念是谁最先提出的:滕尼斯
5、社区的类型: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小城镇社区,城乡联合社区。
6、虚拟社区的含义: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7、虚拟社区的特征:交往具有超越时空性。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共享的准则。同时社区实行民主化与自治化管理。
8、虚拟社区与实体社区的关系(含义、区别、联系):
①含义:(见上)
2关系:(1)虚拟社区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和重构,实在社区中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规范会影响到虚拟社区的建构。(2)虚拟社区反作用于实在社区,为实在社区的重组和再造增加新的元素。(3)两者在功能上是互补的。
第八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社会变迁的含义:是指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甚至倒退。
2、社会变迁的形式:渐变式和突变式
3、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经济
4、社会现代化的含义: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有目标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过程。
5、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①、科学技术的现代化②、经济发展的工业化③、政治的民主化④、城市化⑤、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⑥、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的发达⑦、全球化
第九章 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359页):普遍性和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破坏性和集群性
2、我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解决,(作业)
第十章 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的含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以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3、社会控制的构成要件:社会控制主体,社会控制的对象,社会控制的工具,社会控制的目标。
4、社会控制的手段: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社会舆论,社会越轨的控制
5、社会控制的类型(理解):①、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②、硬控制和软控制③、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④、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⑤、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社会越轨(理解):
1、社会越轨的含义: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2、社会越轨的类型:违法行为,违警行为,违规行为
3、社会越轨的控制(417页):消极性社会控制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种社会越轨破坏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侵害社会有机体,是要严格加以控制的,要将这类社会越轨限制在不足以危害社会运行安全的范围内。积极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类社会越轨是打破因循守旧、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中性的社会控制
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含义:是国家和社会全体成员,特别是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遭受灾祸的社会成员,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提供帮助、照顾、保护和保证,以调节社会公平和稳定的社会制度。即是社会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2、社会保障的提出:英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美国在1935年正式推出社会保障法。
3、社会保障的构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也有人认为社会保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现金补偿,也称“收入保障”;二是提供服务,也包括实物资助和服务,也称“实物补助”。
4、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社会救济制度改革
5、社会保障的功能与内容:
功能:增进了人的平等;维护了社会公正;保持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发展。
内容: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
6、社会工作的功能与内容:
①功能:社会工作的恢复功能,社会工作的协调功能,社会工作的稳定功能。
②内容: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救济;救灾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教育;国际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督导和咨询。
6、社会工作的含义:
第一, 社会工作是其主体为增进社会和谐与进步而展开的一项自愿自觉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活动。
第二, 社会工作是以那些不能维持正常社会生活而又需要他人帮助的个人和群体为服务对象的。
第三, 社会工作是用社会整体利益、社会各方面协同发展作为这一事业的基本目标。
7、社会工作的对象:
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在生理上有某种残缺或受到某种损害的人或群体,那些在心理上有某种障碍和创伤的人,那些在社会关系上出现某种不适应或对立的人、群体、社区。
8、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团体工作,社区工作
(注意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区分)
1、 当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与现状
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理论;发展理论;几种有特殊的新理论(批判社会学思想—哈贝马斯;理想选择理论;社会学思想—布迪厄;结构化理论—古登斯)
10、把社会学介绍到中国的是严复。1897年译斯宾塞《社会学研究》中的“砭愚篇”和“倡学篇“在《国闻报》上发表。
11、社会学中国化的探索:以孙本文、吴文藻、晏阳初等人为代表
①提倡社会学教育本土化;
②编纂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丛书“;
③成立中国社会学学术团体。
考试题型:填空,不定项选择,名词解释,解答,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