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摘记录载||史料的记载为什么相悖,什么样的史料值得信任?

2023-07-28 20:26 作者:龙条的理解者  | 我要投稿

二十四史中,前四史的排名是相当靠前的,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秦汉的风骨再难找到了。自战国到三国,前四史描写的是秦汉第一帝国,那时候,时代还没有崩坏,司马懿还没指洛水放屁,那时的剧情很慢,慢的用一辈子去等一个人,慢的一生只够忠一个人。项羽自刎乌江是那么的壮烈,刘邦的白马之盟不因其流氓而有所改变,刘秀的杯酒释兵权兜底了那个时代,二爷千里走单骑的忠义一肩挑,丞相秋风五丈原的无力回天,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浪漫,是那么的男儿壮烈,那么的风骨不凡。

三国前的历史,虽然权力斗争的本质没变,但能读出“贵”的味道。三国后的历史,虽然全特妈都是“贵族”,但满眼望去都是“贱”的感觉。挂在嘴边上的“贵”,骨子里都是“贱”,真的好幽默。古代史中,最美的历史,最美的时代,过去了。没风骨,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原因二,前四史都是私人手笔,作者都是一个人,都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每本都有着作者强烈的基因符号。后面二十史很多都是组团编纂,要么有的是枯燥史料叠加没有可读性的文学价值;要么在真实性上都堪忧,比如胡拉烂扯集大成者的《魏书》。

其他很多史书甚至时间上都不达标的匆匆而成,严谨性就甭提了,比如脱脱领衔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宋史花了二年半,《辽史》和《金史》仅仅用了十一个月的时间;到了《元史》甚至210卷仅仅用了330天。前四史则每一个拎出来都是一个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都是时间和基因上的疯狂输出,用句今天喷子们比较爱说的话:都是私货。

以《史记》为例,全文雄浑大气,它摒弃了学术圈那种艰涩的学究文风,采取了更通俗易懂的著史笔法,言辞优美,内容翔实,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史记》没出现之前,没人知道文章还能这么写!开民智的最好通俗载体是历史,而好的历史,是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兴趣的!不仅仅是文笔上的优美和通俗易懂降低了史学门槛那么简单,太史公还以极高的操守保证了史实的真实性。整个汉初波云诡谲大量掩藏见不得人的历史,如果不是太史公,根本不会传世流传。太史公在书写“为尊者讳”的时候又化身侦探小说家,几乎是藏头诗般的将种种线索藏于其中,并最终在千年后渐渐大白于天下

但就是这么私货的一部书,好神奇,后面的20史,那一大堆学者攒出来没啥“私货”的史书咋就没人看呢?咋就普及不动呢?咋就没有古往今来的作家们去捧着学习写作方法呢?

相反喷子们眼中“自大傲慢、恣意而为”的顶级私货咋就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因为喷子们的本质,是坐井观天的否定一切看不明白看不顺眼的东西;引导时代的人却是六经注我的从经典中对照自己的人生进行查漏补缺。前者螳臂挡车的妄图改变一切抱怨万物,最后越活越抽抽;后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汲取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最终滚成了雷霆万钧的大雪球。

聪明人看不出来太史公崇拜项羽吗?当然看得出来。聪明人看完《史记》后,对项羽的态度是明明白白知道秦崩的关键转折就是人家力拔山兮气盖世,知道兴汉三杰和灭除三英有多厉害,更知道驾驭算上陈平这“七龙珠”的刘老三段位有多高。聪明人看完《项羽本纪》的收获是那满满的自豪感和英雄气,是干大事要舍得分钱不能把印磨出角还不舍得给人,是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写作手法,是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

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有着强烈的基因痕迹。因为越浓烈越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极大的激情!没有丰厚的积累,没有独特的经历,没有充沛的情感,没有强烈的欲望,是喷薄不出好东西的。

当今世界,资讯遍地,知识遍地,但能帮你融会贯通的智慧不是遍地的。一定是让你在扼腕击节中引起强烈共鸣,让你在感同身受里产生思考与深思,这才能够帮助读者有所收获,这才对得起人家看你作品时付出的时间。

字典里面都是知识,都是概念,都不是私货,客观死你。你倒是看呀!


摘记录载||史料的记载为什么相悖,什么样的史料值得信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