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志书的编辑量
提高志书的编辑量
王照伦
新志书中的差错,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地是编者的责任,但是,如果我们不是抱有偏见的话,应该说编者负绝大部分责任。只要我们分析一下新志中的观点差错、史实差错、常识差错、文字差错、数字差错等一系列差错产生的原因,就不难发现,之所以有以上差错,基本上都与志书的编辑量不足有关。编辑量是指编者在志书编纂过程中的编纂劳动含量。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编者在修志中所下的功夫。编辑量直接与志书的质量相联系,在一般情况下,编辑量高的志书其质量就高,反之志书的质量就低。同时,编辑量的有无及其大小又不是完全以编者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以编者对修志工作热爱的程度或是说是否把修志工作当回事和自身的业务能力为前提的。因此,要提高志书的编辑质量,一要提高编者对修志工作的认识,二要提高志书编者的编辑能力。
1提高认识
第一届新志书的编辑量不足,与编者的认识欠缺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一方面,有些综合性志书的个别编者,认为入志资料基本上是所志区域内的有关职能部门提供的,我们对这些部门的工作不熟,其资料的真伪难以断定,只好照抄照录,出了问题责任在资料提供部门,不是编者的问题。并自我安慰说,你给我送来了高梁米,我怎么也给你做不成大米饭。忘记了编者有鉴别资料真伪、消灭入志资料差错的责任,使本应避免的错误冠冕堂皇地出现在新志书中。例如,某新编县志就出现了县内 1987年水库、塘坝数量水利专志记成603座、农业专志记成588 座的错误。如 果编者认真一点,像这类明显的数字错误完全可以消除。另一方面,由于新方志理论研究不深,许多问题仍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个别志书编者又不愿意对方志理论问题作深人细致的研究,于是找几部已出版的新志书照葫芦画瓢,致使某部新编县志在一章内用4个标准将经营体制分为国营工业、二 轻工业、乡 (村)镇工业、部门工业、家庭工业、港商合资工业。其实,志书篇目设计中的分类问题,已在志界达成广泛的一致,如果编者认真看一下有关专著或论文,就能够避免这类错误。第三,个别志书编者缺乏起码的敬业精神,采取十分随便的方式对待新志书编纂工作。我读到的新编志书不足百部,但就在我所接触到的这很有限的新志书中,已发现有一部志书标题的编排格式有4种,还有两部志书竟有6种编排格式。不仅志书,所有的图书 (包括电子版图书 )全书各级同类标题的编排格式应统一,这是一种常识。新志书出现这种常识错误,不能不说编者太粗心大意了。可见,提高编者对志书编纂的认识,是增加志书编辑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志书编纂中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出版法规和志书编纂的一系列规定办事,以便使志书的质量达到较高的水平,去满足社会各界对地情信息的需求,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志书是一种传之久远的地情资料性著述,千万不能因为编者的疏忽而使志书“难谢古人,愧对今人,有负后人”(李树喜先生语,见《光明日报》1 9 9 3年11月21日第2版)。志书中的错误不仅害了读者,对编者也是极不利的,修志编者万不可掉以轻心。
2提高编辑能力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编辑能力,主要是指志书编者的方志学修养。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一届志书编纂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全面展开的,许多着手修志的同志 当时连什么是地方志都不知道,我就是在不知方志为何物的情况下动手修部门志的。也就是说,不少人是在没有编辑能力或编辑能力不高的状态下参加修志工作的,其所修志书中的编辑量低,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加之有些同志不是十分热心对方志 问题的研究,没有使自己在短时期内由外行变为内行,致使不仅早期的新志书而且最近几年出版的一些新志书编辑量仍然不够。我们知道,志书编纂所涉知识十分广泛,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谁也不敢说方志领域里的所有问题他都能顺利、圆满地解决。因此,在修志过程中碰到一些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问题,一时没有对策,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方志现象反映在志书中,它的突出表现就是编辑量不足。由于一些志书编者没有掌握某些方志理论问题或者有些方志理论研究尚不成熟,在解 决涉及此类理论的修志实践问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造成了志书中编辑含量的降低。 较为普遍的方面有,志书的政党、政权和政治运动问题,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是非功过问题,宏观记述与微观记述的关系和分量问题,人文部类与经济部类的关系 问题,资料性与学术性的关系问题,真实性与倾向性问题,纵与横的关系问题,图表与正文的关系问题,等等。不少志书处理得都不是十分理想,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欠缺,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基本原因还是编辑能力不够。我们要下大力气提高志书编者的方志学修养。志书编者的方志学修养,并不是看某一位志书编者是否能熟练准确地说出方志和方志学的概念,也不是说是否具有丰厚的文史知识和编辑、出版方面的常识。这些知识作为志书编纂的基本功虽然是重要的,但只是敲开方志 这个行当、登堂人室的最基本的条件,离真正具备方志学修养、得心应手地编出一部高水平的志书还差很远。我们看一位志书编者的方志学修养水平,归根到底还要 看他是否能在一部志书编纂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妥善地解决问题,向社会推出一部精品志书。因此,我们在即将开始的续志编修志前和编续志中,要认真总结第一届新志书编修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合理的吸收新方志理论研究的成果,并科学地借鉴传统方志编研的积极成分,多读、多看、多积累、多升华、多用笔去提炼,用心去体会各种各样的方志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懂的一定要搞明白,千万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应将这届修志中成功的部分发扬光大并随续志实践中变化了的情况随时完善改进之,将本届修志中的不足之处克服掉,不使续志再犯类似的错误,用编者较高的方志学修养去提高续志的编辑量,进而使续志的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江苏地方志》1997年第4期
收入《中国知网》,文章网址:http://202.106.125.35/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31&DbCode=CJFQ&dbname=CJFD9498&filename=JSDF199704006
收入《百度学术》,网址: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e4870c16dafb2ae9e9e390653853265b&site=xueshu_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