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弑君】我把高三时的一些想法编成《冷骨集》
冷骨集
序前再序
我可以用许许多多矛盾的词汇来形容我高三:忙碌而闲适、麻木而清醒、迷茫而安心、放纵而拘谨、叛逆而顺从……而在如此对立而又统一的状态下,我几乎每天都会在脑海里蹦出几段话,话里夹杂着我的理性与感性,予我以思考者的快乐与痛苦。然而每次没过多久,这些话都悄然从我脑海里溜走了,隐入尘烟而不见踪影。“写下来吧!”恋恋不舍的我听从内心的命令,在慵懒的写作状态下断断续续地编了这篇连一张纸都没写满的《冷骨集》。 序言
“世界首先是一个坏的世界,而人们幻想好的世界。”人竟是恒温的生物,自然更晓得世界的冷暖。根据习惯法,人是可以从“冷”中找到“暖”的。我无法证明这样的习惯法是否是阿Q后人的智造,只得存疑,待学者的考证。但愚蠢或神圣的人民说,冷便是冷,可怜的恒温生物才会去“冷”中寻“暖”,有病的人才会让他人去“冷”中找“暖”。这样的哲学,我说不清它是愚蠢的还是神圣的,大概也可以待学者的考证。冷暖大抵是始于感性的,而当代的伟大学者们近乎只把“暖”上升为理性,幻想一个好的世界。到底还是需要“冷”的理性——不是说要把床上的人拉出房子吹西北风,倒是要让被“冷”得麻木的人不至于神智不清到在“暖”的幻想中冻毙。 1.下一代是无辜的,倘若把对上一代的怨意施予给下一代,那便又促成人类可悲的循环了。不如抛开代际关系中的“孝”道,终结这个循环,让上一代的罪由上一代承受。“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且以怨报怨,让上一代过一个悲凉的晚年,为下一代保留自由生长的土壤罢。当然,你得有下一代。不过,上一代和下一代又只限于血肉关系么?这又要待学者们的考究了。 2.《百花恨》 黔首累累随冬逝,白骨森森盼春来。 民间百花皆凋败,惟有国色牡丹开。 3.允许辱骂和阴阳怪气,不允许发表可供讨论的意见。 4.走下坡路的,往往会觉得自己走得很快。 5.一般而言,一个政权的政策所破坏的最严重的地方,往往会成为灭亡这一政权的最初发难地。 6.不应当只有少数人能够“奋起千钧棒”,学会“七十二变”应是多数人的共同努力。少数人的舞棒是极不稳定的,它既可以“澄清万里埃”,也能扫死尚未学会“七十二变”的多数人。“仙”是什么?“仙”就是人靠着山,而不知道何时会发生山体滑坡。 7.我们可能会活在别人的偏见里,也可能活在自己的偏见里,还可能让别人活在自己的偏见里。或许活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着。 8.先看到可恨之人的可恨之处,在看到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最后看到可怜之人的可团结之处。既看到别人的,也看到自己的。 9.希望成为“嘴替”,渴望有人响应;盼望有人发声,期望予以支持。人既是社会的生物,必然在特定的共同体中有着代表和被代表的关系。而所谓“我不想被代表”,不过是“我反对你的观点”的一种主观表达罢了。与其纠结代表关系的存在与否,不如去衡量一下共同体的轻重臧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