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槲光杂谈(5):浅谈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

2021-01-23 18:47 作者:槲光啊  | 我要投稿

说明:这是我在约两个月前写的一篇练笔作文,经拍照识别上传,可能会存在一些文字和标点的错误,欢迎指正。本文接第三期。

近日,我每每打开各大知名网站,经常被一些极具煽动性的言论逗笑。为什么会逗笑呢?因为看到无知者公开把无知当炫耀的资本。最终只能贻笑大方。常见的有“港澳问题都是无能的清政府留下的”、满清鞑靼误我中华三百年”、“清朝不是中国”、“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是民族败类”之类。首先不提这些人说得对不对(显然是不对的)、他们这么说的动机在哪,他们这种言论,早已走上了历史虚无主义与民族极端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简而言之,就是否以历史中某些事件的真实性,在我们国家,这类人最常见的就是那些“清黑”们,他们否认清朝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出的重要贡献,不承以清朝是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否认清朝所有政治人物又其行为的合理性。至于极端民族主义者——往往也就是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在否认清朝历史贡献的同时,把很多发生在1640-1912年间的、“不利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这往往也是他们的一家之言)的事无端扣上“满人”的帽子,以致延伸创对清代汉族官员,尤其是曾、李、左、张四大中兴名臣的无端辱骂之上。

这种思想的形成,倒也非一蹴而就,相反,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清末,中国沦丧为外国的殖民地,这与清廷有必然联系,孙文等人为煽动起人民的革/命热情,被迫把极端民族主义搬到台前;十年浩劫时对旧制度的无差别攻击,自然会带来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可问题就在于,那个年代的民众,普遍都是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再加上统治者的政治目的,这种思潮的形成在所难免。可到了今天,这个文盲率不及1%,国家大力推行辩证历史与民族团结的时代,这种思潮为何仍能“生生不息”?

说到底,是当今大众文化多样化的结果。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种“清黑”的存在,正是网络暴力在历史学层面的体现。现代的信息碎片化,无序化,而现代人又往往有空虚感与寂寞感,这时,以“机缘巧合”的形式出现在他们面前的网暴类文章,正能激起他们压抑了一天的大吼大叫的快意,把自己的烦心直接结合在无端的抨击上,按下发送键,就如同按下了“解恨”键一般轻松。而这,就成了当代网给环境恶化的根源。

而这种思想自身还有它最独特的产生原因——对“文化自信”的误解。当今提倡文化自信,而太多时候都在“他信”的我们一瞬间无所适从了,由此,他们把“文化”片面地理解成为“汉族/中原中化”把“自信”理解为“对非汉族文化的无端攻击”。说到底,这种片面理解的方式,把文化自信寄希望“排他“之上,仍然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真正的自信是决不会忽略多元的。

因此,要想杜绝这种历史虚无主义与民族极端主义在网络上抬头,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给它滋生的土壤。即提高辨别煽动性文字的能力与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文化自信的道络还很险远,走好正确的路很是关键。

槲光杂谈(5):浅谈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