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双减 :学科类教培机构不再有暴利,家长报班需理性
近日,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双减”工作被作为今年教育部党组的“一号工程”、也被列为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力度“前所未有”。
南都记者了解到,“双减”政策发布以来,教育部又密集出台了11份配套文件。
今后,教培行业尤其是学科类培训机构将发生哪些变化?机构转型有哪些方向?对此,南都记者专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曲一帆,她认为,今后,学科类教培机构的公益属性将更强,一系列政策有利于整个行业朝着更理性、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曲一帆 / 资料图
南都:如何看待资本和教育培训行业的关系?
曲一帆:“快”资本和“慢”教育本身是存在天然冲突,资本追求短期获利,教育则要静待花开。
从资本的视角来看,机构招生数量与资本收益高度相关,资本的扩张需要不断扩大培训规模,甚至全民补习。
从教育的视角来看,是否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学科补习?“校内不学校外补”是否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答案是否定的。
此前一些培训乱象,跟资本的过度快速涌入有一定相关性。比如资本为了追求扩张,难免会出现虚假宣传、违规招生,导致过度培训等。
南都:不久前,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年底前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这一要求将给教培市场带来哪些变化?
曲一帆:首先,学科类教培机构的整体数量会减少,一些机构会因为非营利属性的限制,上课时间的限制,价格的限制,收费、内容、人员等监管力度的加强而选择退出。
其次,学科类教培机构的法人属性会发生变化,公益性将更强。实际上,市场上已经有一定比例的教培机构,此前就登记为民办非企业法人,未来所有的学科类培训机构都将登记为非营利法人,整个学科类教育培训行业的逐利倾向将被大大扭转。
今后,各地对非营利性培训机构的财务管理、价格管控都会进一步规范。通过去资本化、去泡沫化,这个行业将告别暴利时代、告别高薪挖人时代,行业发展逻辑、就业导向都将更加理性。
南都:如何看待“双减”政策发布后,教育部跟进的一系列对校外教培行业的规范文件?能否真正让这个行业回归教育初心?
曲一帆:这些文件体现了国家的决心和力度。之前出台的“双减”文件,是从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其他这些具体的文件实际上是对中央文件的落实、落细。
比如一系列文件对学科类培训界定、培训材料规范、从业人员管理、线上机构“备改审”、培训机构“营改非”、查处变相违规培训、加强收费监管等做出明确规定。
这些规定都是问题导向的,针对现实中的社会关切进行了回应。我认为这些政策把治理的边界与办学的底线划定得更为清楚,也让社会有了更明确的政策预期,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有助于减少灰色地带、戒除侥幸心理。这样有利于整个行业朝着更理性、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南都:您曾经撰文提及课外培训机构转型的几个方向,有可能出现某个新的赛道,重新上演学科培训中的乱象吗?如何预防?
曲一帆:我此前提出校外培训机构今后可以转型为七个方向,为校内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增加素质类培训课程占比,开设家庭教育指导,助力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终身教育服务,参与乡村教育振兴,促进教育对外开放。
这几个方向中,从国家政策鼓励的程度看,我认为职业教育和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前景相对更好。
国家这些年一直大力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参与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修订也专门增加相应条款,可以看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态度十分鲜明。围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社会力量大有可为,也应大有作为。既可以参与举办职业学校或二级学院,也可以开展职业培训,在职业教育的全周期全链条发展中,为各个不同节点、不同环节提供服务。
从素质培训来讲,党的教育方针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从前我们过于关注智力、学习这方面,比较忽视其他几个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素质教育也是国家提倡的方向,但有两点要注意,应避免素质教育的应试化或过度化倾向,同时要关注收费问题,不能给家庭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
曾经在学科类培训出现的问题,比如过度宣传、贩卖焦虑、违规收费等,要避免再次出现在素质培训领域。
我还想谈谈家庭教育,这个领域市场化程度没那么强,商业逻辑还有待验证。但是家庭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当中的重要一环,而且是薄弱环节。因此我希望不管是学科类还是素质类的教育培训机构,都加入家庭教育这个板块,帮助家长科学育儿,以此来提升培训服务的附加值。
南都:作为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校外培训服务时,应该注意什么?
曲一帆:我觉得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辨别孩子的补习需求是“真”需求还是“假”需求。
有的家长因为剧场效应裹挟,不敢不给自己的孩子报班;有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希望通过校外培训弥补家长缺位;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学习主动性差,希望通过老师的讲解代替孩子的自主学习。事实上,很多家长没有仔细想过,补习对孩子真正的帮助到底有多大、未来潜在的伤害又有多大。
一些机构偏离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专注于刷题套路和应试技巧,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过分渲染竞争压力和分数至上,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塑造;越俎代庖、用校外补习取代家庭教育,忽视了心理健康和家庭情感的滋养。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空心化、焦虑化、迷茫化。
孩子的成长需要有足够的留白和充分的思考,需要允许孩子自我探索、勇于试错。学习方面,则需要培养孩子自主预习复习、归纳总结的能力,这些都不能简单地通过上几节校外补习课来实现。实际上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家长是不能缺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