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万里西风瀚海沙

2022-07-11 13:36 作者:你曾好  | 我要投稿

       西晋时,吴中人张翰在一个阵阵风起的深秋夜晚里,突然怀念起了远在松江老家的鲈鱼与莼菜。在洛阳的灯火中,他的思绪却逐渐随着秋风飘向了那片远距千里的芦苇荡中,那里没有华丽的屋厦,没有热闹的街市,但湖中鲈鱼游动、江边莼菜摇曳的画面却是如此摄人心魄,竟最终压倒了他心中官位俸禄的天平,他辞官归去了,去享受那份鲈鱼莼菜羹的美味。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来自于《晋书》:“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寥寥数笔,一个思乡归隐的士大夫形象就被勾勒了出来。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像张翰一样的思乡客,他们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们或为仕官,或为游子,或为侠客,甚至于在我们所学的诗词还有专门一类思乡诗。


       但是,年少未离过家的我却并不能理解其中韵味,只是机械地在诗词鉴赏的题目上写:表达了思乡归隐之情。当时的我,只想着向外走,向外走去看看更加繁华的城市,幻想着外面摇滚般的热烈,油画般的绚丽。我不喜欢故乡的路窄,屋低,不喜欢那些老土的风物,直到踏上离乡的火车的那刻,我依然坚信我不会再回到这里。就像每一个少年一样,我相信着大丈夫志在四方,四海为家的豪语,想象着穿梭于花花世界里的潇洒。


       然而,当真正走在异乡的大道上时,在都市闪烁的霓虹中,我却想到了小时候读的一篇文章:“在家里想出去,想不到一出门就想家,更想不到,从此漂泊天涯,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一时间,失落,后悔,感动,执着,各种各样的感觉一齐向上涌,化作眼眶中点点滴滴的晶亮。我急忙给父母打去了电话,电话接通的第一刻,传来了那熟悉又陌生的口音:”怎么,想家了么?“不知怎么地,鼻子一酸,千言万语却卡在了喉咙口,一句也说不出了。父母还是一遍遍重复着从前的叮嘱,挂断电话的一刻,我才想起我以快半年没和家里说过一句话了。直到那一刻,我才渐渐理解了“青山朝别暮相见,嘶马出门思旧乡”的真切,“故乡七十五长亭”的伤感,“家书抵万金”的慰藉。故乡的意味从来不是那两个字就能够的诠释的,在它的背后,有独属于自己的味蕾记忆,有独特的山水风物养出的口音,有笑起来眼角皱纹渐深的亲人,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早已不再是单单记忆那么简单,它溶解进了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了名为“习惯”的东西。从前的厌倦与不耐烦,随着离乡远游的脚步被带走,同时带走的还有那些习以为常的日常。我终于明白,关于乡土记忆的依恋,并非古人的矫揉造作,也并非今人的附会古人,它藏在中国人的基因中,在异乡的土地上被唤醒。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这本不是用来形容故乡的词句,但每每读到这词句时,一个远游四海的游子总在我脑海中出现。就像有时在听到忧伤的民谣歌曲时,总不免想到故乡的桥下流水,檐上明月,即使它们并不总是歌唱归家与离乡。可惜的是,我们对故乡的美的认识总是姗姗来迟,总会在异乡土地上失意时才会发觉,它往往美中带悲。


       遗憾的是,我们永远地离开了那段岁月,人生从此万里西风瀚海沙,只有随着秋风而来的关于鲈鱼莼菜羹的回忆埋藏在心里。以前总觉得张翰的鲈鱼莼菜羹不过是避免政治纷争的借口,现在才发现其中或许也有着几分真挚吧。

万里西风瀚海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