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雷炸沉航母——越战中的越共水上特工队的一次震撼行动
作为20世纪上半叶问世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航空母舰具备吨位大、海上机动性能好以及所搭载的舰载机所赋予的海上攻击能力强等特点,因此一跃成为当今世界海军水面舰艇序列中最强大的武器。然而,航空母舰通常以编队或战斗群形式参与作战,海上目标大,战略意图和战术动作容易暴露,另一方面其自身防空和反潜能力差,因此极易成为敌海空力量特别是潜艇和舰载机的攻击目标。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攻击航母战斗群的手段更是多种多样,平台从空中到海底,武器从导弹到水雷,都给航空母舰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二次大战以来,包括“大黄蜂”(Hornet CV-8)、“勇敢”(HMS Courageous)、“信浓”(Shinano)号等在内的一批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参战航空母舰在战斗中相继被轰炸机、鱼雷攻击机、潜艇甚至水面舰艇击沉,更是深刻暴露出航空母舰脆弱的一面。在战后沉没的航母多是美国海军在实验中自己击沉的,但有一艘却是例外,那就是美国海军“卡德”(Card ACV-11)号轻型航空母舰。其特别之处在于,击沉这艘航母的对手竟然是支小型特工队使用的水雷!尽管“卡德”号仅仅是艘经过改装后用于护航和运输的辅助航母,然而排水量达15000吨的航母被特工击沉,无疑令人无比震撼。那么,这次攻击行动是如何策划实施的?又是什么促成了这次成功的突击呢?

1943年“卡德”号刚下水的模样
“卡德”号护航航空母舰隶属“博格”(Bogue)级,是根据1942年计划用C-3型标准货船的船体改建的,其改造工作主要是将飞行甲板拓宽、机库空间扩大以及升降机增为2台。原计划改造24艘,但实际上只改建了20艘。“卡德”号于1942年在西雅图-塔科马造船厂竣工,满载排水量15390吨,舰长151.2米,吃水7.9米,动力为蒸汽轮机,航速18节。

“博格”(Bogue)级航母线图
从“卡德”号航母自身的特点来看,遭敌特工队攻击而被击沉其实并非偶然。首先,“博格”级原本并非航母,而是由商船改装而来,其舰体和结构设计为民用而非按军用标准进行,因此没有作战舰艇常见的加固结构或装甲防护,在遭受攻击时极易受损。如该级舰中的“布洛克岛”(Block Island,ACV-21)号即是1944年5月29日被德国海军U-549号用鱼雷击沉。 其次,“博格”级的武器装备也较薄弱,全舰防御火力仅由2座127毫米单管炮和数座40毫米/20毫米炮构成,舰载机搭载数量也仅为28架。特别是越战初期与美军作战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没有海军,所以“卡德”号干脆承担了运输舰的任务,在遇袭时只是承担运输舰职责,舰上搭载的是30架计划增援地面作战的直升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遭到特工袭击着实难以招架。

越战期间,“卡德”号航母作为运输舰正向越南战场运输F-102截击机
特工们的行动
1964年4月25日“卡德”号初次抵达越南西贡附近的芽庄港时,正值美国在南越策划军事政变,谋求“逐步升级战略”之时。面对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空中轰炸和地面围剿,越共部队采用了机动灵活和形式多变的战术与美军周旋,尤其是通过在战争期间组建与大力发展水上特工部队,在港口、基地和内河河道对美国和南越伪海军舰艇及军事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破袭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果。而“卡德”号这样的大型水面舰船正是越南水上特工队的首要攻击目标。

“卡德”满载A-1攻击机抵达越南西贡附近的芽庄港

在被炸时“卡德”号运输的是直升机
对手毕竟是强大的美国海军,攻击“卡德”号的行动需要越共水上特攻队耐心细致的组织策划和严密实施,而这一切又是以准确的行动前侦察为前提的。1964年初,谋求战争升级的美军不断增援越南战场,大量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资出现在越南战场上,军需物资的补给任务也越来越重,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美国第七舰队不得不承担起海上运输军备补给物资的任务。而越南海岸城市西贡港因此成为繁忙的军需补给港,每天有大量包括“卡德”号航母在内的美军舰船往返基地与此地之间,各类作战车辆、武器弹药、补给和物资在码头集中装卸,海面上船只往来,秩序混乱,而这恰恰成为了越共部队极富价值的攻击目标——显然,如果能直接打击这里的美军运输船只,不仅能避开美军空地优势作战力量,更能通过摧毁美军的装备物资补给达到打击侵越美军后勤补给线的目的。越南海军水上特工部队对这一带港口的侦察活动特别重视,数月以来,越军派遣由军官带领的侦察小组对西贡附近港口进行了反复侦察,掌握了大量准确的美军运输舰船活动特别是“卡德”号的第一手材料,以便制定下一步作战方案。通过多次观察,伪装成当地渔民和商贩的越军水上特工终于发现了美军的破绽——起初“卡德”号停泊于港口时,舰上美军官兵保持着高度警惕,卸完货后随即匆匆离开港口返航不作过多停留。但多次安全往返后便逐渐丧失了警惕,在“卡德”号靠岸后就有不少官兵登岸四处游玩,而舰上的警戒哨和武器射击位时常疏于职守,晚间情况更甚。根据情报,1964年5月1日“卡德”号将又一次从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运来30架直升机、军用卡车和武器弹药,该舰将再次停泊西贡芽庄港。因此,根据越共游击队领导人阮友寿的命令,越军水上特工队决心一举拿下“卡德”号,并把攻击“卡德”号的时间初步定在了5月2日凌晨时分美军防备最为松懈的时机。


1964年5月2日“卡德”号遭受攻击后的照片,可以看到舰体已经坐沉在河中
越军水上特工队的行动方针是:小股接敌,伺机行动,突然袭击。具体计划以6人为一组,其中2人为水下袭击组,4人为岸上接应组。两组分散潜入敌占区,昼伏夜行,隐蔽接近目标突然发动袭击。5月1日夜,由6名蛙人组成的特工小组先化装成南越伪军,乘坐暗藏磁性水雷的卡车混进了芽庄港。在港内内线的配合下,蛙人们在“卡德”号泊区附近一间小屋里换上了潜水服。小组长阮胜修和黎凯乘坐一艘带蓬的小舢板悄悄靠近“卡德”号。这种小舢板在芽庄港极为普遍,许多当地老百姓向港口警卫行贿后,经常驾着小舢板到美国军舰旁边兜售。 在距“卡德”号2000码时,二人带着轻型潜水具下水并分别隐蔽接近“卡德”号。在抵达“卡德”号舰体旁后,他们熟练找到该舰动力舱位置,将磁性水雷贴到舰体上,设定了时间,然后迅速返回并在岸上小组的接应下安全撤离。越军水上特工队的行动一气呵成,而“卡德”号上的美军官兵则浑然不觉。6时,磁性水雷准时起爆,排水量超过1.5万吨的“卡德”号动力舱舱壁被炸开了一个8米长、1.2米宽的大洞,海水迅速涌入并造成舰体严重倾斜,尚在熟睡的舰上美军官兵纷纷仓皇逃窜。最终“卡德”号连同数十架直升机和大量装备物资一同翻沉港底。当天,越南特工人员又用手榴弹炸死炸伤调查该事件的8名美国人,一时间在美军和世界各国中造成了巨大轰动,越共的水上特工队一战成名。

越南为纪念炸沉“卡德”号还专门发行了邮票
几点总结
对“卡德”号航母被越共水上特工队用水雷炸沉这一经典特种攻击战例做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行动的成功首先仰赖的是精心的策划和目标明确的行动方案。首先,越军水上特工小组总是选择大型舰船尤其是运输船、油船为主要破坏目标。一方面可破坏敌作战装备和物资供应,支援正面战场作战;另一方面,因为大型舰船往往有观察死角,容易接近,同时抗沉性差,生存力弱,攻击容易得手。“卡德”号便是美军较早期建造的航空母舰,在技术上还比较落后,被炸沉其实并非偶然。

1981年阮胜修接受采访时的照片
其次,越军特工队员们善于伪装和潜伏待机,行动中化装成敌军或当地百姓,使敌方放松警惕以便接近目标。由于采取的是偷袭式的秘密行动,水上特工队一般兵力少,弹药有限,因此袭击行动中往往速战速决,使敌方很难作出正确判断和组织反击。而攻击的时机又选择在夜间或节假日时,此时敌防御力量容易松懈,容易达成行动的成功。


美国海军花大力气打捞起“卡德”号并修复,该航母一直服役到1970年
武器的正确选择也是行动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越军水上特工队破坏敌水面舰船主要依靠前苏联和中国援助的磁性水雷和炸药包等,其中苏制6.8千克磁性水雷对5厘米厚的钢板破坏面积为1.4平方米,磁性吸力为100千克,有定时和防排装置。这种磁性雷体积小,破坏力大,也便于携带,尤其是方便精确布放,可对大型水面舰艇构成更大威胁。在炸沉“卡德”号的行动中,磁性水雷被安装在航空母舰底部、机舱间附近靠近码头的船体钢上,这是“卡德”号最薄弱的环节,再加上“卡德”号损管系统相对较落后,被这种威力巨大的水下武器攻击后很难幸存。
“卡德”号的沉没引起了人们对大型水上主战舰艇防御能力的反思,看似坚不可摧的航空母舰同样有着战术上的弱点,而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越军水上特种作战的强大实力。越军此后又在水上特工连基础上成立了“126水上特工团”,并于1975年扩编为“126陆战旅”。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越海军水上特工部队共炸沉美军和南越军队舰船近1000艘,炸毁桥梁100余座。近年来,越南海军水上特工部队也逐渐发展成为越南海军最具战斗力的力量之一。(已载《兵工科技》2009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