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三章』第四节-十世纪之后的帝国军队结构

2022-07-20 12:22 作者:傻狗本狗Official  | 我要投稿

事实证明,军区在防御外敌方面发挥上佳,最初被安置在帝国的80,000人(折合80个千人队)覆盖了敌人所有可能发起进攻的方向,士兵们也为了保卫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有着坚定的意志。尼基弗鲁斯一世设立了许多新军区,狄奥菲卢斯则将中队的编制引入军队作为最小的独立军事区(之前则是1,000人的千人队)。这一做法覆盖了更广的领土,指挥架构体系也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当敌军入侵前,士兵们都会撤退至附近的要塞或者更远的安全地带,而在入侵者离开后,士兵们又会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园。正因如此,阿拉伯人发现劫掠安纳托利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要永久占领这片地区却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对外进攻这一方面,军区的表现相对就没有那么好了。尽管阿拉伯人和保加利亚人的频繁袭击使得许多军区部队的士兵有保卫要塞的经验,但士兵们缺乏行军或骑马的经验,同时对于远离家乡的作战也没有兴趣。在那些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遭受劫掠的地区,士兵们自然倾向于不参加训练。

狄奥菲卢斯的改革提升了帝国军队对外作战的能力,他设置的中队建制加强了军官对士兵的进一步管理。统领中队的两百夫长可以在更短时间内集结士兵进行演习、进攻甚至是对敌军发起的突袭进行临时防御。只要定期召集士兵参与对外作战,就能让士兵保持战斗力。在许多重要的对外远征中,军区部队和禁军部队将一同参战,后者有着更丰富的战斗经验以及更好的训练。作为更职业化的士兵,禁军部队的级别比军区部队要高,但也仅是行军中走在前面而已。

禁军主要是作为野战部队而存在,但皇帝本人同样也需要护卫,早期的护卫(比如说教导军团和警备军团)已称为禁军野战部队的一部分。因此君士坦丁五世设立了皇帝直辖的御前亲卫(Spatharii),由一位首席御前亲卫(Protospatharius)统领。根据阿尔·贾米的文献记载,在840年,御前的亲卫人数为400人,大概就是两个中队的人数。[1]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士兵被编入御前侍卫(Hetaeria),由侍卫长(Hetaeriarch)统领。新设立的御前侍卫分为三支部队——长侍卫、中侍卫和第三侍卫。第三侍卫拥有两个中队的外国佣兵,一支是由可萨人所组成,另一支则是最早可追溯至855年,由来自费尔干纳(Phargani),信仰突厥文化的法尔加尼人所组成。[2]到十世纪,长侍卫和中侍卫各自拥有200人,加上御前亲卫,皇帝的贴身卫队达到了1,200人,他们将执行各种任务,包括伴随皇帝参加对外远征。[3]

除了编定精英军团协助军队物流运输的工作外,帝国还有三个其他的辅助单位。首席司马(Protostrator)掌管着帝国的马厩,包括帝国皇帝与1,200名贴身护卫的马匹和武器。当皇帝御驾亲征时,兽场总监(Λογοθέτης τῶν Ἀγελῶν)负责为帝国的运输车队征用马匹与骡子,马厩伯爵(Κομές του Σταύλου)则负责分配骡马。[4]皇帝运输车队的装载程序相对比较复杂,而且会涉及到其他高官甚至是来自修道院的赠物。[5]御用船只伯爵(Πρωτοσπαθάριος του Φιάλης)负责掌管皇帝的舰队和驳船,这些船只也可以参加海上远征作战。[6]

这就是米哈伊尔三世、瓦西里一世以及利奥六世领导的,击败了阿拉伯人的帝国军队。在902年,如我们所见那样,利奥六世将中队编制中的骑兵人数由40人提升至50人——除了基比拉奥特军区、希腊军区、伯罗奔尼撒军区、凯法隆尼亚军区和尼科波利斯军区这些没有骑兵的海军军区。如果囊括了利奥六世在东部边境地区新设立的一系列中队,那么帝国军队中的骑兵应该增加了5,900人:

骑兵人数的增加对于进攻性战争有所裨益,但这远未使骑兵成为帝国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

利奥六世的另一个贡献在于对千人队,即古典晚期罗马军队基础单位的拆分,他以200人规模的中队作为全新的军队基础单位。事实上,这一变化并未牺牲任何东西,反而便利了帝国的进一步扩张,并且有利于军区部队获得有经验的老兵。以中队为基础组成军队,使得帝国能够在边境地区设立1,000人驻军的要冲区。在利奥六世改革之前,帝国在边境地区对于敌国的小规模吞并带来了行政上的难题,因为当时的帝国要么设立至少能安置1,000人的地区,要么就得将这些土地分配给相邻的千人队辖区。伊莉娜和尼基弗鲁斯一世在征服色雷斯地区后采取的就是后者的这种做法,这使得保加利亚人再次迅速地夺回了这片地区。当利奥六世在901年左右设立美索不达米亚军区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便采取了全新的方式以解决这个问题。[7]

由于政治上的内斗以及帝国陷入与保加利亚人的战争泥潭,使得利奥六世的改革在908年之前并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直到926年,帝国开始全力征讨阿拉伯人,并在934年夺回梅利蒂尼。长期以来,梅利蒂尼埃米尔国一直是阿拉伯人在小亚细亚地区最强大的势力。帝国在消灭梅利蒂尼埃米尔国后,哈比卜部落的12,000名骑兵和其家眷投奔了拜占庭帝国。罗曼努斯一世为此设立了五个新军区来安置这些阿拉伯骑兵,让他们驻守此处。这些军区与之前设立的军区又有所不同,因为这五个军区的组织架构体系高度相似,故我们采用根据949年的官方文献所描述的哈儿佩齐基姆军区作为案例来推断。

哈儿佩齐基姆军区的组织架构体系特点在于其驻军全是骑兵,所以相对于中队编制而已,其拥有常规的50名骑兵,却完全没有对应应该拥有的150名步兵。根据官方文献记载,这五个军区拥有的驻军人数均为2,400人。此外,皇帝为了笼络这些阿拉伯人,将远高于他们应有的军衔授予这些基层军官——统领100名骑兵的百夫长被授予“大副将军”(Megas Turmach)的军衔,五十夫长被授予的是“小副将军”(Mikróteros Turmach)的军衔,统领10名骑兵的十夫长则被授予“千夫长”(Chiliarch)的军衔。

根据文献记载,哈儿佩齐基姆军区的组织架构体系如下所示:[8]

1名将军(Strategoi)

1名副将军(Turmarch)

1名帐内伯爵(Καταμέτρηση του ∑κηνής)

1名指挥(Domestikos)

24名“大副将军”(Megas Turmach,等同于百夫长)

48名“小副将军”(Mikróteros Turmach,等同于五十夫长)

240名“千夫长”(Chiliarch,等同于十夫长)

2160名普通士兵

以上,共2,476人。

这五个军区按理也和其余军区一样,有一名登记官、首席文书官和首席传令官,虽然官方的文献内并未提及,但可以假定他们是存在的。这些新军区可能是在936年设立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在949年随着军区和禁军军队改革设立的。似乎没有史料能够表明在这段时间内帝国进行了其他的军事改革,罗曼努斯一世对阿拉伯人滥发军衔,他同样可能也对帝国军队的其他军官发放了一些新的军衔。于是在949年的传统军区军区部队中出现了首席中队长(Protobandophori)、首席指挥(Protodomestikos)、首席百夫长(Protocentarch)之类的军衔。禁军内也充斥着首席中队长的军衔,同时出现了更多的千夫长,但是其统领的人数仅只剩400人。军区部队或是禁军内的首席中队长统领着掌旗手或者中队长(Bandophori)。军区部队内不只有一位首席指挥和首席百夫长,而是每支千人队(400人编制)都有一位首席指挥和首席百夫长。[9]

因为首席指挥手下没有任何的指挥可以统领,因此他大概率是负责统领千人队内的侦察兵、测量员和军医的军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首席指挥应该和指挥是同级的,两者所承担的职责应是一致的。以此推断,首席百夫长应该是千夫长的副官,而非百夫长的统领者,因为百夫长应当受两百夫长节制。即使统领着这些军官,但因为两百夫长已拥有千夫长所统领人数的一半,故十世纪时期的千夫长面临着变成一个大号两百夫长的问题。到了十世纪末期,千夫长这个官职被废除,两百夫长则继被保留了下来。[10]

12,000名哈比卜部落的后代在之后亦接替了他们父辈的职责,帝国的骑兵规模在之后达到了利奥六世改革时期的两倍以上。在936年以后,帝国军队内拥有51,500名骑兵,占到了142,000人总数的36%。尽管我们无法明确了解在949年设立的狄奥多西波利斯军区的结构,但在没有哈比卜部落率众投奔帝国这种意外之喜的情况下,狄奥多西波利斯军区多半拥有一个于常规军区类似的结构——其驻军由500名骑兵和1,500名步兵所组成。此外,在959年,教导军团和警备军团内的骑兵规模达到了4,000人左右。随着之后帝国再征服的开始,帝国军队内的骑兵规模甚至一度达到了56,000人,占到了帝国军队总人数的38%。

据传,当尼基弗鲁斯二世在962年进攻阿勒颇时,他率领了30,000名骑兵和40,000名步兵,而这个数字完全在帝国当时的能力范围内。[11]尼基弗鲁斯二世偏好使用骑兵,它不仅从骑兵部队中单独拆分出重骑兵作为全新兵种,还在其设立的塔尔苏斯军区内安置了5,000人的驻军,而这其中全都是骑兵部队。除了塔尔苏斯军区之外,他所设立的其余的25个小型军区,大部分也拥有与前者类似的结构组成,这在奇里乞亚地区尤为如此,原因在于当地的地形是平原,适合骑兵作战。然而当尼基弗鲁斯二世在奇里乞亚作战时,其麾下超过半数的军队仍是步兵。

尼基弗鲁斯二世通过其命人所写的两本军事著作以论述他在作战上的决策。其中一部《前哨袭扰战》(On Skirmishing/Περὶ Παραδρομῆς),强调了步兵在崎岖地形和伏击作战中所体现的重要性,[12]另一部《军事学》(Praecepta Militaria/Στρατιωτικές Διοικήσεις)提及了一支由8,000名骑兵、384或504名重骑兵以及16,000名步兵组成的部队。在《军事学》中,记载了一种全新的步兵建制——由联队长(Taxiarch)或千夫长(Chiliarch)统领的联队(Taxiarchy)。该建制的建制人数为1,000人,由400名重步兵、300名弓箭手、200名枪兵及100名长枪兵组成。[13]与故往的千人队类似,联队下辖的部队由百夫长、五十夫长和十夫长统领。

因此,虽然中队仍作为基础建制而存在,但在作战时其已不再成为一种阵型。在作战时,军队的阵型由多支100人的步兵队和50人的常规骑兵队组成。来自8—10个骑兵中队的504名或384名重骑兵单独形成一种12排的特殊楔形阵型,一环套一环。由于尼基弗鲁斯二世在作战时仍将步兵作为主力,因此在亚美尼亚远征后,他在该地区设立的新军区其驻军也多以步兵为主,其原因则在于亚美尼亚地区适合山地作战以及伏击。

约安尼斯一世同样热衷于使用骑兵,他在执政之初便创立了新的骑兵禁军军团,名为不死军团(Athanatoi/Ἀθάνατοι)。当971年皇帝在保加利亚对抗罗斯人时,皇帝所率领的军队中不仅有17,000名骑兵及15,000名步兵,还有一支规模及组成都无法确定的后卫部队。但鉴于骑兵在后卫部队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大,故后卫部队很大可能是由步兵组成,因此皇帝所率领的军队其骑兵所占的比例应该还是不超过50%的。此外,约安尼斯一世在巴尔干地区新设立的军区,包括在巴尔干山区设立的军区,其驻军中的骑兵所占比例达到了25%左右。

约安尼斯一世新设立了对数个边境小型军区都有管辖权的督军(Katepano/κατεπάνω)。在帝国西部,塞萨罗尼卡督军区督军负责统领希腊北部所有的军区部队;亚德里亚堡督军区督军,作为马其顿军区的军区将军,统领从色雷斯至多瑙河沿岸所有军区的军区部队;在多布罗加地区(Dobrudja),约安尼斯一世还设立了西美索不达米亚督军区督军,负责掌管多瑙河和黑海的海军舰队。西美索不达米亚军区也有相应的军区将军,受亚德里亚堡督军区督军节制。[14]在帝国东部,约安尼斯一世给予了尼基弗鲁斯二世设立的迦勒底督军区督军以更大的权力,除了督军本人的辖区外,他还可以管理科洛尼亚军区和索特罗波利斯军区(Soteropolis/Σωτηρόπολης)。[15]此外,约安尼斯一世还给予美索不达米亚督军[16]管理所有亚美尼亚地区军区的权力,给予安条克督军区督军管理所有叙利亚地区及奇里乞亚以南地区军区的权力。

塞萨罗尼卡督军区、亚德里亚堡督军区、(东)美索不达米亚督军区和迦勒底督军区的辖区内都存在那些四分之三驻军为步兵的传统军区。(东)美索不达米亚督军区的督军实质上掌管着五个驻军由哈比卜部落骑兵组成的军区,他也同时掌管着一些驻军主要由步兵组成的早期军区和类似组织架构的新军区。安条克督军区督军则掌管着驻军主要由骑兵组成的塔尔苏斯军区,以及其他很有可能驻军全部由骑兵组成的军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安条克城本身的守军也很有可能都由骑兵所组成。对于一个负责统领主力为步兵部队的督军而言,管理如此多的骑兵军区似乎是不合适的。如此,其麾下的骑兵便只能在战场上发挥次要的作用。即使拜占庭人未曾如此想过,且我们也不清楚安条克督军区督军麾下的部队是否完全骑兵化了,但是我们仍可以提出一种假设,即安条克督军区督军管理的军区,其驻军全都是由骑兵组成。至于其他督军区督军管理的军区,其驻军则大多由骑兵和步兵共同组成。

在瓦西里二世时期,步兵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瓦西里二世所著的《论作战时的组织》(Σχετικά με την Oργάνωση Εκστρατείας)一书中,设想了一支由12,000名至16,000名步兵以及9,000至9,200名骑兵组成的野战部队。这部著作描述了一种像尼基弗鲁斯二世所提及那样的联队建制,只不过在新的联队中,原本的400名重装步兵变为了500人。[17]瓦西里二世在巴尔干地区设立的新军区遵循过去的传统,其驻军由占多数的步兵部队和占少数的骑兵部队混合组成。此外,瓦西里二世还成立了由6,000名骑兵所组成的瓦兰吉卫队(Varangians'/Βάραγγοι)。

瓦兰吉卫队主要由外国雇佣兵组成,在当时,这些外国雇佣兵似乎并未与帝国的军事传统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早在911年,帝国就已经雇佣了小规模的罗斯人参与对外作战。[18]瓦兰吉卫队的人数与扩编后的教导军团和警备军团的人数相同。瓦兰吉卫队在最初可能被认作为骑兵禁军军团,这样便使得帝国军队拥有了三个6,000人规模的骑兵禁军军团(教导军团、警备军团和瓦兰吉卫队)和三个4,000人规模的骑兵禁军军团(瞭望军团、冠军团和不死军团)。综上,帝国禁军的骑兵人数达到了30,000人。

事实上,瓦兰吉卫队是支相当与众不同的雇佣军,由于他们没有分配到军区土地,因此也无法让他们产生独立的想法。瓦兰吉卫队始终保持着较好的状态,并对付予他们钱财雇佣他们的皇帝始终保持忠诚,且与帝国保持着单一且强劲的绑定。对弱势皇帝而言,他对讨厌他的帝国军队难以保持信任,这时的雇佣军便比军区部队,甚至是禁军部队更有价值。在十一世纪,皇帝们越来越频繁地雇佣诺曼人、日耳曼人、突厥人甚至其他外国人,这些异族人忠于他们同族的军官,保持着他们自己的组织架构体系。这些雇佣军通常由骑兵所组成,于是乎,到此时骑兵终于前所未有地成为了帝国的主战力,雇佣军也不再是帝国军队的辅助部队,它们取代了帝国部队的主体地位,并被经常派往边境地区参与作战。

虽然此时帝国的军区制已经衰落,但是五个骑兵禁军军团的24,000名骑兵仍然活跃在战场上,他们仍能为帝国对外的大规模作战提供足够多的骑兵部队。帝国东、西部禁军各有12,000人,分别由一位指挥(Domestikos)统领,他们足以单独处理许多任务。但在原则上,禁军部队必须要分成许多不同的分队伴随其他部队行动,如同雇佣军一样,许多禁军常被派往边境地区作战,受督军区督军节制。督军区督军的人数在十一世纪开始变得越来越多,禁军和雇佣军则似乎彻底取代了被君士坦丁九世遣散的亚美尼亚地区和高加索伊比利亚地区的卫戍部队。[19]

即使驻扎在远离君士坦丁堡的地区,禁军仍然可被召集参与对外作战。罗曼努斯四世在1071年就召集禁军参加了曼齐刻尔特战役,在1081年,阿莱克修斯一世率领西部禁军的残部参加了都拉齐翁会战。在当时,罗曼努斯四世甚至还能征召安纳托利亚诸军区的军区部队参与作战。亚美尼亚地区和高加索伊比利亚地区的军区直到1050年仍能提供足够的兵员,但君士坦丁九世要求他们支付税金以免除兵役。保加利亚地区的军区其驻军最晚到1065年仍能击退突厥系乌兹人(Uzes)的进攻。[20]在1069年,罗曼努斯四世似乎并未召集安条克督军区和埃德萨督军区的驻军进行训练,这或许和这些军队常与边境的突厥人和阿拉伯人交战使其保持了良好的训练度有关。甚至在1081年之后,菲拉雷托斯·布拉查米奥斯仍能依靠东部禁军以及安条克督军区和埃德萨督军区的驻军在小亚细亚地区维持他的势力。

帝国的军区在长久的和平和兵员遣散中逐渐消失,在接下来的数个世纪中,军区继续作为帝国的行政区划而存在。作为帝国地理区划的中队辖区一直存续到1461年5月,随着特拉比松帝国(希腊语: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της Τραπεζούντα,格鲁吉亚语:ς ტრაპიზონის იმპერია)[21]的灭亡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22]虽然这些行政区的长官为了试图防御外敌而组织民兵部队进行抵抗,但是在十一世纪之后,军区部队和中队的士兵已经不再被认为是正规军的一部分。

作为四世纪时期的野战军和更久远的罗马军团的后裔,军区部队和禁军在十二世纪之前便已经消亡。当然,这数个世纪以来,这些军区部队和禁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帝国所做的那样。但士兵与军官们仍坚定地认为帝国军队是某个古典体系的一部分,他们的一些想法甚至可以追溯至君士坦丁一世时期,而在其之前则可以追溯至“愈发久远的古罗马”时期。帝国军队虽然遭受了无数的失败,但军人们从失败中所获得的经验成为了他们信心的来源。此外,从许多军人家族的世系中可以发现,他们服的兵役是世袭的。正因此,这种长达千年的传统一旦失去,便再也无法恢复。




[1]见于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p.81。

[2]见于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卡什坦(Alexander Petrovich Kazhdan/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 Кажда́н),《牛津拜占庭辞典》(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II.925。

[3]见于沃伦·特里高德,“军队”,p.121—123。

[4]见于尼古拉斯·依科诺米狄斯,《列表》,p.337—339;参考J·B·伯里,《帝国行政系统》,p.111,p.113—114和p.117—118。

[5]见于君士坦丁七世,《三元论》(Tres Tractatus),p.96—120。

[6]见于君士坦丁七世,《帝国行政论》,p.51和p.248—25。

[7]见于沃伦·特里高德,“军队”,p.93—99。

[8]见于同前引,p.128—130。

[9]见于同前引,p.126—128和p.130—133。

[10]见于十世纪后期的“关于战役组织和战术”的论文中对军队组织结构体系的描述,p.252,提到了禁军副帅、两百夫长和教导军团指挥,但并未提及千夫长。

[11]见于卡纳尔,《历史》p.811。

[12]见于尼基弗鲁斯二世,《前哨袭扰战》,III.2和XI.1。

[13]见于尼基弗鲁斯二世,《军事学》,p.1—3,p.10和p.13—14;科利亚斯,《拜占庭武器》。

[14]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拜占庭百官志》(Escorial Tacticon),p.263和p.269,列出了(东)美索不达米亚督军区、西美索不达米亚督军区以及西美索不达米亚军区。这是一个在尼古拉斯·依科诺米狄斯,《列表》,p.354,未解释的难题。(“西美索不达米亚”一词似乎意指多瑙河三角洲地区,参考尼古拉斯·依科诺米狄斯,《列表》,p.363和p.409)在《拜占庭百官志》,p.263和p.265,提及的塞萨罗尼卡军区将军、迦勒底军区将军、(东)美索不达米亚军区将军以及塞萨罗尼卡督军区督军、迦勒底督军区督军、(东)美索不达米亚督军区督军,可以通过假设督军被设置时军区将军依旧存在来解释(这与安条克军区将军和马其顿军区将军不同,他们被安条克督军区督军和马其顿督军区督军所取代)。参考阿尔韦勒,《拜占庭与海洋》,p.110—111。

[15]见于汉斯-约阿希姆·库恩(Hans-Joachim Kühn),《拜占庭军队》(Die Byzantinische Armee),p.184—185。

[16]亦称为(东)美索不达米亚督军区督军,区别于西美索不达米亚督军区督军。

[17]见于瓦西里二世,《论作战时的组织》,p.246,p.268和p.274。

[18]见于沃伦·特里高德,“军队”,p.112。

[19]见于切内特,“从军区将军和军区到督军”,p.181—194;汉斯-约阿希姆·库恩,《拜占庭军队》,p.158—242。

[20]见于约安尼斯·斯基里泽斯,p.115。

[21]特拉比松帝国创立于1204年4月,是从拜占庭帝国分裂出的三个帝国之一,享国祚257年。特拉比松帝国的第一代君主阿莱克修斯一世是科穆宁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安德罗尼库斯一世(Andronicus I/Ανδρόνικος Α’,1118年-1185年9月12日,1183年-1185年9月12日在位)的曾孙,他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预见十字军将攻占君士坦丁堡,于是便占据特拉布宗独立建国。从正统王座的竞争者到自立一方的割据势力,虽然特拉比松帝国最后放弃了对正统王位的争夺,但是却和古典时代的希腊城邦一样,多中心的模式避免了在遭到外敌入侵时被一网打尽。凭借着商路优势和长袖善舞的外交手腕,特拉比松帝国虽然只是地区二流小国,但是在保全希腊文化的火种方面功不可没。1461年8月15日,特拉比松帝国陷落,拜占庭帝国——同时也是罗马帝国——残留在世界上最后一块独立的领地——克里米亚地区的狄奥多罗公国(Αὐθεντία πόλεως Θεοδωροῦς καὶ παραθαλασσίας),也在1475年灰飞烟灭了。

[22]见于布莱尔,“农村社会”,p.53;特拉比松帝国的版图及行政区划参考布赖尔和温菲尔德,《拜占庭纪念碑》,I.ii。

『前文』


『第三章』第四节-十世纪之后的帝国军队结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