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在

临在——即当下
什么是当下,随意举个例子:请试着单脚站立保持平衡,保持平衡不能有丝毫走神,即思考减小或止息。当注意力从念头的续流中撤离、从头脑这间房子中离开,注意力便回归当下、回到意识的无时间性中。
首先身体被感知到,因为身体是跟人最近的,身体一直都处于当下,它是一个让注意力歇息安住的好地方,同时它也是连通整个当下世界的媒介、当下世界内的一部分。
在此之前,我们是怎么感觉到当下的?是不是身体感知系统的感受反馈,汇集到胸部,不在脚部、不在手部,在胸腔内部。通俗上人们说:自己的心里感觉怎么怎么样,就是指的这个方位。不需要对心做任何复杂的解读,每个人有所感受时,都是在胸腔里面感觉到,很明确!
身体可以被看作是一艘船,汇集到胸腔中的感受(内在感受)则是船帆,注意力可以在船身的任何角落全然流动、也可以延展向外界全然的觉察~
自我观察必须要有感觉相伴,没有船作为落脚点、没有船帆的定位、指引,注意力将会无家可归四处飘荡。
而现在,注意力被思维、那个中心的感觉所捕获,被引力拉扯、环绕,感官觉知便产生了变化。
思维感受和身体感受的差别在于,身体不会说谎、思维则可能说谎。如果身体是一面完全透明的玻璃、被制约的头脑就是一面贴膜玻璃。注意力透过两种玻璃看到的世界会有明显差别。
被制约的思维感受受制于经验、那个记忆中心,它可以摸清、理解与其相同的思维感受、概念产物,但与其隔绝的当下、即爱,完全无法感受、理解。
由于自我中心的虚幻本质,延伸的思维感受也会是虚幻不实的,那么它就会说谎、给出错误的反馈!
如果离开被制约的头脑,安住在身体中:能量的流动、肌肉的状态、心脏的跳动、血管的脉搏、起伏的呼吸、外在的世界,都将被注意力清晰如实的感知到~
假如被制约的头脑比作90°的直角,注意力就只能在这90°的夹角范围内活动,因为头脑的处理受制于封闭狭窄的虚幻自我。
当被制约的头脑回归自由,在需要时,注意力将无阻碍的在头脑伸展,如果自由的头脑是180°,那么注意力就会在这个角度内活动,如果是全角度360°,同样如此。
事实上,注意力是意识的一部分,在无限的意识中,头脑的智性仅仅是整个意识内智性的其中一小部分,有更大的智性在发挥作用。否则,生命的创造性和悟性就不会产生,头脑并不能创造任何东西和感悟,它只能执行。
当你在当下做着任何事,比如往身上涂身体乳,一旦注意力不由自主跑到了念头、思考中,当下做的事便处于未被关照之中,即便行为依然在执行并最终完成,回过神来时也仅仅知道有这么个事情在进行,而过程中的细节和体验则完全丧失了!
有个例外的情形,当你全神贯注的在当下做些事情,其中的思考服务于事情本身,以致在行动中开始忘我,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那时是处于当下,而非心理时间中。
心理时间的特点就像蛛网,一旦进入便会深陷其中,徘徊于过去未来、隔绝当下。思考的内容永远是关于自我这只蜘蛛的,几乎所有的内容不是关乎自我本身、就是与自我有关联的,这就是它的魔力来源~
没有人会关心与自己没有产生一丝牵连的人或事,那没有丝毫魔力。一旦全神贯注在当下做的任何事情与行为,其中的思考和目的不再服务于事情本身,而服务于自我、我的野心需求,临在就不会发生。
目标和野心会一直以心理时间的形态根植于头脑里,因为目标和野心属于时间夹缝中的自我,需求则永远只在未来的某一刻才能实现,而非即刻当下。自我的心智会不断把你带离当下,回到头脑的房间中,问题接着出现了!
一个人无法在认同自我、深陷心理时间的同时感受到临在。一旦回到“我”的感觉,心智将用思维完全覆盖当下。要持久的感受到临在,对自我这个记忆中心的探寻就无法跳过~
自我探寻的目的一是为了看到真正的自己、二是为了回到爱中、三是解决痛苦,一旦跳过自我观察,首先便无法领悟真正的自己是谁,那么自我认同就无法脱离,不脱离认同,痛苦便无法解决,当下的安宁与爱即不会出现,这之间的进程环环相扣。
进入当下的注意事项如下~
第一点:不去评判!
这是最难的一点,在独自面对自我及其思维心智的运转时,一旦评判、责备产生,表面上评判者与被评判的对象是分离的,本质上确是一体的。评判的根据依旧是来源于自我经验的提供,所以实际评判者的声音和评判对象全是自我在自言自语、自导自演、贼喊捉贼,注意力会因评判的拉扯而看不到真相。
第二点:不要试图改变观察对象!
一个虚幻的、不存在的东西要如何改变、放下和消灭呢?
那是不可能的,一旦试图改变自我,即刻陷入幻相内,注意力被投入其中并感觉那是真实的,想要改变的认知就会出现,然而实际什么都未改变,幻相依旧是幻相,只不过被注意力滋养的看起来更真实了。
所以,问题在于无意识的认同,而非自我这个中心的感觉,不要试图改变、纠正自我这间房子内的任何物品和摆设,只是觉察就够了。
如果它会留在原地、那就让它留在原地,如果它会隐没、那就让它隐没,只是觉察、只是接受!
第三点:观察会间接改变观察对象!
当记忆中心的运转逐渐暴露在注意力的注视下,就像阳光照射到黑暗下转动的机器,被照射的东西会因注意力的介入而间接改变。
第四点:注意力在哪,哪里就会被滋养!
注意力是最原始的智慧,它本身便具有着能量引导和滋养作用。在初期的自我观察中,当下是很难主动进入的。所以注意力一直以来都安住在头脑这间房子中滋养着自我中心及其心智系统,它被滋养的极其强大。由于整个社会都在训练和培养自我,想要脱离对自我的认同就会变的非常艰难。
一旦自我观察深入到一定程度,即发现真正自己的程度,当进入当下并安住于身体变得有可能,那么试着不停将大量的注意力留在对身体和外界当下感知中的练习就极为重要,同时分出一小部分注意力观察、留意念头续流和自我反应、以及觉察是否安住于当下。
即自我探寻应有的注意力并未减小流失,而是把其余一直长久驻扎在头脑中的注意力解放出来,放回到身体、当下。
注意力会因有意识的觉察而被滋养,这是有益的!
第五点:只是观察!
和不要评判一样,观察的发生,只有在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真正的自己时,无陷入、无干涉的观察才会发生。否则,单靠别人的教导、权威的听闻、正确的示范,不但无用反而会拖慢自我探寻、甚至观察的地基也将不稳。
所以自我探寻是独自的功课,最好不要问别人“我要怎么做”?
第六点:自我探寻、灵性修行是不断卸载的过程!
基于源头的已知潜力表现,即真我、真爱、当下的感受(无分离差别),自发的、圆满的、不被毁灭、永恒的感知表明,整个探寻就是一个卸载清除的过程。
清除掉的是从最初到现在的人生里自我中心不断武装的一切,这种清除是对认同的清除,而非单纯接受或排斥清除对象。
意思是,把因认同的力量而围绕黏附在自我中心上的对象,卸载回正常的位置。比如你从事艺术行业,是位艺术家,艺术家只是一个职业身份,如果没有回到正常的位置,就变成了“我是一位艺术家”,这个身份会黏附在自我中心,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为其提供能量。所以消除的方式并不意味着要人放弃学到的任何知识、求生技能、物质或性!
第七点:自我探寻、灵性修行不是一种成就!
成就是一种培养、积累、获得的过程,违背了自我探寻的消除过程。没有成就,即表示自我探寻的过程和修行,不会有任何个人化的符号、幽影出现、没有一个行动者、求道者存在。
如果自我探寻变成了一种武装、积累和培养的行为,那从一开始就会走入歧途。有一些人正在这样做,这些人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理和幸福、找到了剽窃宇宙宝藏的合法手段,这就是自我想要得到的效果,有一个行动者、一个承载收获的东西会一直存在,矢口否认都没有用。
第八点:自我这个记忆中心的系统并不是错误的!
自我作为求生机器,依照本能运转并没有任何错误,认同这个求生机器是自己,才是错误的。所以,它是无辜的,如一个无人看管的顽皮孩子。一旦你把矛头指向它,人们非常容易把错误归咎于它以及携带它的其他人,那么你就不明白或忘记了这个事实,接着便又陷入了心智中心。
第九点:真正的自己并非指与自我相对的真我或无我!
真我、无我的词语仅仅指的是与自我相对或相反的东西(大部分人会这样认知,下意识的),这种脱胎于二元的两面认知任何一边都不是真正的自己。生命的源头,那真正的自己,是超越思维想象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是至一的,这是作为自我探寻、不二论的整个修行基准。
第十点:别试图用头脑理解、寻找、掌控当下!
别试图用思维搜寻、摄取、掌控当下,临在的感受超越头脑的理解。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不遗余力所传达的:人们只能搜寻、掌控那些思维的产物,即被人为培养的所谓爱、安宁、喜悦、祥和的赝品,而当下的临在体验,即无需建立、培养、保护、免疫摧毁、与生俱来的爱、安宁、喜悦祥和的感受,绝无能力被头脑创造、掌控!
当下的感受、即安住于内在本体的感受,并不是一种思维所能完全理解的恒定标准,它没有标准、不固定在某个恒定数值中,甚至没有一个阈值的界量范围。
所以有时像平静的湖面、有时像汹涌的海浪,有时是一首舒缓轻音乐、有时是一首动感电子乐,有时像深海的最深处一般深沉寂静、有时像高远的太阳一样活跃热烈~
谈及当下,是由于离开头脑,注意力必然要有落脚点,如果要找回曾经孩童时体验过的爱、喜悦、祥和的感觉,作为参照的依据,当下是最明显的答案。
如果没有吃过苹果,渴望就不会升起,那意味着我们在生命成长的某个时期,体验过爱的滋味~
当下的感受,安住于本体的感受(安住在本来面目),即自发的爱、喜悦、祥和、安宁、幸福一直就在人面前,并不在某人或某个团体、某个条件、筹码、培训、环境、梦想的培养皿之中!
人们毕生所追求的幸福,就在当下即刻!
当人们说自己感受到当下,也许仅仅一瞬间、一小会的功夫,接着便不由自主的想要理解、抓住临在的感觉,这就是出于自我的行动。当两个人在爱情中感觉到当下——即爱,就会想要理解、抓住爱。
当下的空间无法被抓住,但一个人却可以被抓住。所以整个社会、情感知识、专家书籍几乎都在服务于如何能够抓住一个人的教导,即便里面有的教导让你在侵略、暗杀一个人时,表现出温柔、绅士风度,却依然反应出行为的服务核心!
如果真的能感受到临在,一个人不会毫无觉察。
有人躲到深山寺庙远离尘世清修,但回到世俗世界生活心就乱了、动摇了。
有人经常参加诸如灵性集会、瑜伽练习、冥想课程、能量引导、心理教育等学习,当时感觉很好,一回到平常生活会发觉依然没有任何根本上的转变,于是人们不得不一遍又一遍的去那些地方缓解。
因为平常生活要用到头脑、处理思考繁重的事情,这些方式在根源上完全束手无策,操控能量能解决事情、让你了解自己、让你幸福么?瑜伽练习能解决事情、让你了解自己、让你幸福么?
很明显并不能!
任何方式的静心、接触当下,如果不是为了让人看到内部的运转、深入探寻自己、觉察问题的源头,那么静心就仅仅是为了静心,和睡觉并无二致。
睡觉起码能让身体和精神恢复,仅是单一的静心,最多能让人火气小点、思维温和一点,但这么一点改变也会被不由自主的维护、培养。这是活在记忆中心的代价,最终成果都将归属自我~
人们可以观察正在被父母、环境侵蚀但尚未彻底脱离安住于本体的孩童,或者早一些襁褓中的婴儿,他们看起来非常喜悦、祥和、充满当下的力量。
特别是婴儿,一个成人看到婴儿、和婴儿在一起,会自发的被感染,露出真心的笑容。因为婴儿的头脑思维还没有被自我制约,如一张白纸,视觉的反馈经过大脑一系列的成像最终传达给意识,这之间几乎没有扭曲和阻碍。所以婴儿的眼神很单纯、清晰、透彻,那是很明显的地方。
所以成人、那个自我中心接触婴儿,就像接触当下,它是无从下手的,婴儿像一枚无害的蛋,导致自我在这上面几乎无任何用武之地,除了婴儿哭喊时,自我感觉到烦躁,几乎再无其他较大的反应。(当然,有一部分牢牢认同自我的人并不会因为看到婴儿而暂时离开自我中心,所以就和自我讨厌当下这个天敌一样,讨厌婴儿、不喜欢孩子)
严格讲,根本没有所谓的爱、所谓的当下存在,语言的局限导致,除非去接触语言所指的那个言语达不到的地方,并抛弃语言概念,那么真正的爱,真正的当下才会展现。
否则,思维上的爱、自我所追求的爱(实为求生需求),就会有一个虚幻的标准。当标准出现,模仿、目标、认知、道路、信念、方法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因为这个标准是思想构造的,反而揭示了一个隐性事实,爱就在思想之外!
那么,安住在头脑中的人们所精心搭建的爱,真实情况一目了然~
举个例子,为什么金钱对爱情来讲很重要?
为什么会认为钱是保障爱情的地基?
为什么人们喜欢钱的同时,又讨厌别人比自己富有?
你是否注意到,当自己得到一笔钱财、购买了一些东西,那段时间注意力就会放在钱财或东西上,同时短暂离开了心理时间,回归当下,而这让你感觉很快乐、喜悦、新鲜~
你以为是那些钱财或物品带来了这些感觉,真相并非如此!
人们为什么喜欢钱,是不是那让我们的注意力得以暂时撤离自我中心,回归到了当下的感觉中?
一旦没钱,没有足够购买那些留住注意力在当下的媒介,我们就回到思维之中、回到那个自我中心的感觉中,回到心理时间的场域中。
那些媒介只有前几次能够产生这种临在效果,随后人们又会习惯性的回到自我中。一部手机、一辆跑车、一栋房子,时间久了人们会习以为常、对此不再倾注任何注意力、感到任何新鲜,即便是那些不易损坏的、和最初买来没有多大变化的珠宝钻石再拿出来也不再有第一次看到时的那种感觉,虽然这些东西看起来依然璀璨如初。
因此,新鲜感不正是当下的临在感受么!
而自我,则是陈旧、僵硬、幽闭、飘忽的!
当自我这个中心的感觉一出现、当人完全活在这种心理时间中,当下即刻会被遮蔽、新鲜感立刻会消失~
那个中心——自我并不喜欢接触当下、这违背它的生存机制,所以在这种回归当下的行动中,自我会以自己的方式插手行动来保证自己的生存需要。
一方面本能机制试图回到本来面目,即当下,另一方面自我中心的生存机制则试图逃离当下、回归心理时间的夹缝中,两种行动同步运行下必定其中一方将会无法达成,那是矛盾的、水火不容的!
整个运转就像是一杯清水里倒入一袋奶茶粉,或是一只香烟套上了烟嘴过滤器,如果当下被视为香烟,自我被视为烟嘴过滤器,肯定说不通。所以情形是反过来的,无害变成有害,当下被自我强行套上了烟嘴过滤器,最终才被吸入肺部~
在行动中,临在的感受被感知体验到。随后,自我中心开始依靠其心智指挥头脑攒取、捕捉感受和体验,强行解析成能够被头脑所理解的概念形式,用于服务自身,最后反馈给注意力。
在概念形式的解析之前,自我是问题所在!
在概念形式的解析之后,金钱是问题所在!
自我中心不会揭露自己是问题所在,就像让一个罪犯去警察局自首,无意识的认同于自我就是自己,导致意识这个警察局一直在放假,自我便成了整个地盘的老大,连注意力都被蒙骗。
所以,在两种行动同步运行下,由于活在头脑中,自我便处在了主导地位。它会用自己的方式帮自己(你以为在帮自己)找到能量的供应和试图变的真实的努力。
但这个真实的情况会被自我掩盖,在人们自己看来则变成了另一番景象。这个景象让人感觉自己正走在找寻幸福、快乐、真爱、永恒的道路上~
这即是来自认同的魔力,误把自我当做自己所造成的结果!
最终导致这被伪造的幸福和爱会永远沉浸在思维概念、心理时间、过去与未来中无法自拔,与当下没有中心的感觉不同,自我的那些对能量获取和永恒真实的追求始终围绕着封闭的自我中心、并常驻于时间夹缝中。
如果自我想要掩盖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必然要把目标转移,为了求生、让自己变得真实,那些能够强化它、延伸它的东西就成为了目标。在所有的目标中,金钱是个很大的目标,因为钱能够买来几乎所有东西,钱不但能买来更多的临在感受,同时还能满足自我这个求生机器的部分需求。
当你拥有一辆车,首先会在一段时间回到当下,接着自我中心马上试着不停把你拉回心理时间,一旦成功求生的需求会接着跟进,你会认为那辆车是“我的”,在这种认同中,透过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占有物,强化和延伸了自我中心~
透过这种方式,自我中心得到了它想要的,虽然并不是你真正期望的那样,但由于无意识的认同,本能机制的行动方式半路被自我拦截篡改(机制无法篡改)
后果是,人们误认为金钱就是问题所在,只有拥有更多的钱、拥有更多的东西,才能有资格和能力找到真正的幸福快乐与爱。是不是这样,嗯?
但,自我永远不会触碰当下。所以人们所谓的关系、生活、爱永远只是昙花一现的,甚至刚刚出现就被解析遮盖。
只要认同自我——那个记忆中心,真正的爱和喜悦、即当下的临在感受就不会一直浮现。要找出一个活在当下的人非常难,我指的是那种不再以自我意志主导的人,那种人非常稀有。而绝大部分人的当下,仅仅只是偶尔昙花一现,大部分时间都安住在自我中心,那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临在,那是混乱矛盾的!
爱情本来是个极佳的消除自我的方式,两个人在一起暴露自我会非常容易,但由于认同,绝大部分人不会放弃认同自我、反而抗争,以自我为中心各自建立城池,互相割据,然而目的确是求得和平和与爱,嗯?
我们可以看看现实版的国与国、种族间的战争割据,同样为了和平与爱,但是几千年了并没有丝毫达成,一个不慎战争就会爆发,这种荒谬的行径能怎么办呢?
自我心智在爱面前,在当下面前不会坐以待毙,它会行动、抓取、用自己的手段找回场子。
所以它伪造的爱就像一个金丝笼子,你不得不用它关住进来的宠物、训练它、教它规矩,一旦跑掉,你的幸福快乐就没了~
只要在关系中一个人仍旧一成不变的活在这个中心内、活在自我中,这个人始终是孤立的。当一个人在单独中是孤立的,整个生活、人际、世界,所有当下的一切都将会是背离他的!
而现在,即便有一个人走向这个孤立的人、走进他的生活,依旧不能改变这种孤立,因为整个当下生活的能量都没有能够唤醒他,更别说是你了。
爱是当下感受的一部分、爱即当下,临在是宁静非思考的,自我需要持续不断的思考以保障自己的生存,所以心理时间中的自我无法临在,这是最简单的揭示~
金钱只是自我利用的一小部分,另一些则在思想信念的摩天大厦中发挥着手段,这一大部分才是生存保障的核心。
因此,自我探寻并不需要摒弃金钱或性,问题并不出在物质、性、情爱、世俗生活上。(并没有世俗非世俗之分,那是关于思维分辨的。在其之外本是整体)
一个人不但要探寻真相,还要洞察一直以来修行的刻板印象和标准,不要盲目跟随任何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