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摄像头背后的黑色产业链:400元卖150个,被随时偷窥
一部《门锁》的上映,让众多独居女性意识到,自己的安全并非自己曾经以为的那么牢不可破。随着人身安全这个议题不断发酵,更多影响到人们安全问题的因素,正在被发掘……
12月4日,央视网发布一则新闻,揭秘了关于摄像头背后的黑色产业链,其内容令人触目惊心。
报案人周先生家住北京,自己平时工作很忙,难以照顾到家里,可家中上有老人下有孩子,周先生平时上班实在很是担心。
身边的亲戚朋友建议他买个摄像头安在家里,这样就可以远程看到家人的动态,如果发生什么事,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为了家人健康安装摄像头,本来是提升生活幸福感的一件事,但让周先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摄像头却成了自己生活梦魇的开始。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先生发现自己的日常生活居然通过这个小小的摄像头,被泄露了出去。
不法分子正是通过这个摄像头,偷窥着自己一点一滴的日常,他这才知道,自己的生活原来被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直播了出去。
气愤之余,周先生选择了报警。接到报案的警方十分重视,同时,警方技术人员通过在社交网络输入关键字,发现在某社交软件上,轻易就能找到大量与摄像偷窥有关的群。
加入这些群组后,技术人员发现这些群成员的聊天内容格外露骨,不停有新人进群询问如何获取摄像头的ID,亦或者是如何破解摄像头。
此外,还有人不定期发一些摄像头的实时画面,其中不乏酒店、小旅馆等地,但也有不少是源自他人私宅,令人感到震惊。
然而更加令人气愤的是,群内竟然有人公然贩卖摄像头ID,明码标价,400元卖150个摄像头ID,想必周先生家的摄像头,就是这样被泄露出去的。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高级工程师刘中金说,这些被非法卖出去的摄像头,主要面向酒店、家庭和私人卧室,并且摄像头ID还被反复贩卖,对居民的个人隐私造成了极大的侵犯。
同一天,江苏常州的警方破获了一起摄像头非法贩卖案件,打击了摄像头偷拍黑色产业链。
在这起案件中,嫌疑人多达37人,遍布全国14个省市,根据犯罪嫌疑人们的口供,源头是一个姓邓的电工。
这名邓姓电工平时喜欢通过非法渠道购买网络摄像头的控制权,还喜欢偷窥他人的生活,后来,他将心中肮脏的偷窥欲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甚至从中想到了发财的法门。
他买下了一批摄像头,奔走多地,将摄像头安装在不同省市的不同酒店中,同时注册大量的网络摄像头APP的账号,将网络的连接到自己安装的设摄像头获取观看权限,以此干起了倒卖视频的生意,后来越做越大,甚至还发展起了下线。
一个小小的摄像头,竟然暗藏如此多的玄机,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不仅摄像头背后别有洞天,就连人们的一举一动,同样可以被不法分子轻易获取。
不久前,一名姓韩的男子因与女友吵架,一时气昏了头想要查看女友的开房记录,这不查不知道,一查之下,他发现不仅女友的个人信息被某APP搜罗得整整齐齐,就连自己平时注册过的网站乃至姓名、家庭住址、历史用过的所有手机号码,都记录在册。
除了震惊,小韩还感觉无比惧怕,有这些软件的存在,相当于自己的生活被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监控,不但毫无隐私可言,如果这些信息泄露到不法分子手中,自己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可就难以想象了。
其实以上两件事都涉及到了同一个议题,那就是在信息时代中,人们如何保障自己的信息安全,以及个人信息如果暴露给了黑软件,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
首先,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最“轻微”的影响就是接受垃圾信息的侵扰。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一天接到几十条广告消息骚扰、甚至是几十个垃圾电话的骚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手机号被某些黑软件收集到了,而被收集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使用手机号在某些网站进行了账号注册,如果这些网站并不是那么正规,就极易引起这样的后果。
同时,一些软件可以对用户进行精准的定位,详细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后,就很容易招来电话诈骗分子的骚扰。
试想,电话那端的人可以轻松说清楚自己的家庭成员关系、自己的家庭住址等等,那么他在实行诈骗时无疑会方便很多,这一点对于很多不具备现代反诈骗思维的老年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其次,个人身份证、银行卡账号如果也遭到了泄露,用户的个人财产安全就很容易受到威胁。比如背负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债务,进而影响到个人的征信等等。
最后,除了远程实施犯罪,不排除一些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会冒险循着用户的家庭住址对其实施犯罪,如入室抢劫、盗窃等等,对于独居女性而言,受到此类骚扰的情况比较常见。
除了上述那些防不胜防的信息泄露事件,其实大多数人在网上购物时,也应该提高个人警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个人信息。
一位网名叫95zz的网友分享,其实现代互联网中的诈骗套路千奇百怪,很多都是通过网络购物时泄露的。
比如说,用户在下单时会留下个人电话、姓名、收货地址等等,如此以来,这些网站便能够收集到用户的部分个人数据。
通常来说,这些数据会被储存在商城的后台,一些不法分子只要入侵到这些商城的后台,就能够大批量地获取用户数据,造成用户的信息泄露。
而信息泄露后,给用户造成的困扰其实也不外乎是以上的个人隐私泄露、财产安全隐患以及人身安全。
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个人反诈骗意识,提高对个人信息的监管能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
但话说回来,央视此次曝光的两个案例中,受害者都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泄露的隐私,如果在网上随便买一个商品都有可能造成隐私的泄露,那么人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防御力度,来面对未知的各种隐患呢?
显然,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要面临的困境。
作者:黑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