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混沌主义”
一、什么是混沌? 在中国、希腊、北欧等地的神话中,世界起源于混沌。但是混沌是什么呢?是一种事物还是一种状态?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这些问题暂时不好回答,所以我们最好先兜个圈子:混沌的反面是什么? 正经一点的回答:混沌的反面是秩序;不太正经的回答,借用V圈的词汇:混沌的反面是清楚。综合一下,那些既没有秩序又搞不清楚的事物都可以划归混沌的范围之内。 像任何游戏一样,人类社会按照它的规则运行着。这些规则有明有暗,个人需要认识规则,并利用规则来发展自身。从这一点来看,社会是有序的,可知的,不混沌的——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即使筹划再精密,也会有黑天鹅事件打乱部署,这就是所谓“付出未必有回报”。要么,就是规则并不能被完全认知;要么规则并不可靠,其约束力甚至小于随机性。所以说,混沌是真实存在的,它还在不断促成新的事物诞生。世界仍然处于形成之中。 从以上描述来看,混沌偏向于是一种状态。它有没有可能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这里我想扯点题外话,关于定义的重要性。世界唯物与否,主要取决于物质的定义。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恰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若扩大鸡的定义为禽类,那么先有鸡;若扩大蛋的定义到鱼卵,那肯定先有蛋。定义决定了问题的答案,但定义也始终在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以混沌是不是根本属性不重要,掌握话语权很重要。 二、关于混沌主义 混沌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但以哪一面为主导,则是不可预测的;不仅对于未来不可预测,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鉴于其后续影响处于混沌状态,故也是无法评价的。随着时间变化,社会舆论会一再反转;而在同一时间,不同群体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天差地别。说到底,公认的平等,无害的正义,理性的辩驳,共同的福祉……都是不曾也不会存在的事物。 但是混沌主义不是悲观主义,也不是虚无主义。无论哪一派战胜,它的结局都是混沌;之后再由混沌生出新的斗争。混沌不会被任何事物击垮;但是作为它的载体之一,混沌主义者,却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危机来自对意义的追寻。即使勉强解决了“我是谁”和“我从哪来”的问题,“我要干什么”却完全得不到解答。事物从混沌走向混沌,但混沌本身看不出有任何意义。唯一可能有意义的只能是过程。 出于对过程的不同理解,混沌主义者可分为两派:古典派和加速派。 三、混沌主义者的方法论 古典派认为,既然混沌是必然结果,就无须在过程上干预。方向和进度都是无所谓的,只要看着一切发生就行了。 加速派则认为,反正结果已经确定,那么随意调转方向和调节进度都是可以的。即使是挑起两边之间的争端,让他们互相攻讦也没什么大不了,只有经历了枪林弹雨骨肉为泥,他们才能像饺子馅一样相亲相爱地黏在一起。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混沌主义者并不只有这两派。定义是变化的,原则是灵活的,因而从一派转到另一派,或者再创一派,也并非难事。 总结:古典派:摆烂大混子,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加速派:拱火乐子人,天下大乱局势大好。 特别声明:本篇所述“混沌主义”为自定义,和前人的“混沌哲学”并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