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面对所学的知识
我们如何面对所学的知识? 综合相关研究和国际发展趋势看,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还有学习型村庄终身发展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等等。“学习”相关的就是“知识”。那么面对知识,我们应该持什么样态度? 知识,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东西。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触到的很多东西都被称为“学知识”。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学习”“读书”“学知识”很多时候是被等同的。这里暂不讨论“知识”和“文化”的关系,而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谈一下,我们应该对“知识”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另外,我的讨论并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思想,而是我自己的感知,也没时间去查什么“百度”“维基”之类的知识垃圾桶。 我们对知识一般抱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就是学而不“信”,第二种态度就是既学又“信”。这里我把“信”用双引号强调,证明这个“信”并不是“相信”“信任”这么简单。要弄清楚我们对知识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首先就要弄清楚这个“信”和“知识”的关系。 有很多学者讨论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我这里不是探讨知识和价值的关系,也不是说知识的分类或建构问题。我这里先直接对知识做一个描述,知识就是我们人对存在的系统认识,是经验提炼。“信”,是多个层次的概念:一个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相信、信任,也可以表示一种动作或者状态;第二个层次就是信仰、信念;第三个层次是对一种文化惯习的归属,如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 我这个地方主要是用的第二个层次“信”的概念。现在再来看一下知识和信的关系: 什么是学而不信呢?是我们通过各种媒介学习知识,但是不会对这种知识产生信仰。 什么是既学又信呢?是我们通过各种媒介学习知识之后,认同这种知识背后说反映的价值理念或者或者行为规约,并对其产生认同,进而形成一种信仰。 不能说这两者是完全矛盾的,因为很多时候也可以形容我们知识学习的不同阶段。 这里又要开始讲故事了: 在我中小学的时候,我学知识时有个习惯,就是我不仅要学会一种知识,还要试图把这种我认为先进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某种能力或素质。因为那个时候的我和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接触渠道有限,资源也有限,认知能力有限,难辨是非。 后来上了大学,再后来读了研究生。我就开始对我所学的这些知识产生疑惑了,怎么一个二个的东西都不对了?这背后可能是我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我对相关经验的积累反思,对所学知识的感知。这个时候,我学知识就仅仅是为了学知识,而不会把我所接触到的知识当成某种信仰,内化为自己的素质,更不会把这些知识与我个人绑定在一起。 一般来讲,难道不是从“学而不信”到“既学又信”的转化吗?但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原因就是我对是我所学的批判与感悟。我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这个不能够说好坏。如果有了信仰,我就不得不因为信仰的获得而被迫放弃另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同时,又是因为没有信仰,在很多时候会缺乏一种灵魂上的指引。在此“舍”“得”之间也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利害共存的辩证关系。这也让我对知识的批判与感悟有了相对独立的空间。 知识相关联的有一个概念叫做“真理”。关于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对它的解释,这里不赘述。但问题就在于这个地方:好的知识是真理,不好的知识就是谬误。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呢?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联想到另外一个概念叫做“规律”,也就有了符合规律(好)与违背规律(坏)。问题又在这个地方,如何判断违背规律与符合规律呢? 可能有人觉得这个是容易判断的,但问题又出来了,世间一切都是在发展变化的,所谓的规律、真理、知识,都是历史性的议题,这一点我们之前在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候,就是也了解过。 如此,我们有了答案,当你既学习又信任一种知识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知识已经过时了,已经不符合你所处及其你即将要面对的未来境遇。那么,我们对知识又应该持有什么的态度呢?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抱有批判,不要随便相信你所学到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利用我们的所学,但是不要把你自己的价值观行为操守绑定在其中。要让你的人格和你的生命独立,保持着活力,不断去接受新的事物,再批判之,然后再接受新的事物。我们的人生,总是在怀疑和再怀疑的过程中,到生命尽头的最后一刻,我们才会知道,为什么我们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