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背后的《浪潮》
本人不是很懂饭圈,但经过这段时间大量的无意识的科普后,自认为还是了解了一点。
最初对饭圈的认知就是,觉得和电影《浪潮》里面的行为很像,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思索,嗯~越看越像。

电影我就不讲了,直接说一下“浪潮”组织的特点。首先,其有统一的意见领袖;其次,是统一的组织名称,组织手势;再其次,就是有统一的对外活动;再再其次,实现排斥性和包容性的统一,即认为我对的过来,认为我错的排斥或者驱逐,使组织内部上下一致。最后,狂狂信徒出现,代替“领袖”实现组织稳定。
这时候的组织开始脱离领袖控制,领袖成为虚拟人格,组织实际行动开始由狂信徒们控制。
关于狂信徒的诞生,这里也要说明一下。统一定义而言就是,在组织意见中,完成自我价值的发觉、肯定或者实现的人。


由于不太懂饭圈的内核,那么我把两者的表象对比一下。
首先是统一的意见领袖,嗯,这个是很明确的,大家都是喜欢某一爱豆。
其次,有统一的代号,我是查了才知道原来粉丝不叫粉丝,有很多名字,同一的粉丝团体有统一的名字。
还有统一的手势,这个应该没有,不太自信所以把“应该”留下。
统一的对外活动,这事很多,文章是不举例的。
再其次,就是排斥性和包容性的统一。这类组织都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准入门槛低,退出门槛也地,说人话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所以它的包容性建立在统一的意见之下,同时通过排斥,将一切异端隔绝在组织之外。
这里要深入一些,不管是什么组织,其内部都有不同意见,但是在《浪潮》下,可以很简单区分你是内部的不同意见,还是外部的不同意见,嗯~就像说“你信上帝嘛”,“NO,安拉在上”。
最后是,狂信徒的诞生。不论是电影中的浪潮组织,还是现实中的饭圈,意见领袖在后期对组织的领导力都是有限的,前期的令行禁止,到现在就是一个笑话,都是人,不是机器人。意见领袖铸就了一个虚拟人格,你的行为模式再虚拟人格的范围内,大家还听你的话。一旦意见领袖不再以虚拟人格的形象发声,那么作为骨干的狂信徒,则会架空意见领袖,只听取“真主”的声音。
对比到了最后,我想我已经很清楚的表达出“看起来很像”这个观点了。下面是主题升华了。
这里谈谈饭圈对社会的影响了,我的观点是对整体不构成威胁,但是对深处饭圈的个人会有危害。
在电影《浪潮》中,“浪潮”是怎么瓦解的,深层次说一点就是,意见领袖的崩塌。所以饭圈的弱点很明显,只要那个组织搞事情,那么把组织的意见领袖搞下马就可以了。现在的意见领袖大多都是明星,所以可以采取的措施很多很多。
对于深处饭圈个人的伤害,我可以回想一下零几年时候的亚文化圈子“非主流”,现在对深处其中的人最大的伤害应该就是,在翻回忆录时,一不小心看到了灿烂的青春,而产生试试墙的硬度的想法。对比现在深处其中的人们,或许将来,你看到自己的回忆录,脑中会有同样的感受,也有同样一份怀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