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来的武器装备-50年代-56式火箭筒(40火)



RPG-2的前型RPG-1,是苏联在1944年缴获芬兰和德国的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后研发的RPG-1火箭筒,但是在生产后战争已经结束了,各国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坦克们也开始新的发展,RPG-1在耐用度比原型铁拳要耐用太多,比如铁拳只能发射40次就会报废,而RPG-1可以连续发射100次以上都可以继续使用,但是面对新的西方阵营的M48坦克,M-47坦克时RPG-1开始显得力不从心了,就算可以勉强击穿侧面的75~140毫米装甲,但是这危险的75米射击距离,也会给发射员造成危险,尔后1948年,苏军开始研发生产RPG-2火箭筒,随着战后占领了东德,获得了德国铁拳250式火箭筒图纸和原型后,随即研发出了RPG-2火箭筒。


RPG-2是战后苏联研制的第一款火箭筒,并且在朝鲜战争中支援给中国,中国在获得RPG-2之后,对作战效果很满意,相对早期的中国第一款火箭筒:51式火箭筒;51式火箭筒并不是苏式血统武器,而是由美国的M-20巴祖卡火箭筒和日军的“四式90毫米伞兵用火箭筒炮弹”融合设计,在破甲能力上51式虽然是88毫米口径,也同样是穿甲弹,但是在破甲能力、准确性,稳定性、轻便能力上都不如RPG-2,51式可以说是应急产物,51式总重10公斤,要跑到对方中型坦克面前20米左右才能有杀伤力,可以击穿中坦的侧面和后方装甲。


国产版本命名为56式火箭筒。56式火箭筒几乎与RPG2完全一样,都是40毫米口径,都是破甲弹,同样采用射手+弹药手的双人操作,两人共计可携带6枚火箭榴弹。


56式火箭筒尾管的底火座前均布焊接有6片矩形的尾翼片,材料为带有相当弹性的薄钢片,平时依次环绕叠合在尾管周围,前面用钢丝制成的尾翼箍套住,这样火箭弹才能装入发射筒。在装进发射筒的同时,尾翼箍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向前脱落,翼片在自身弹性作用下自动张开,抵住发射筒内壁,避免火箭弹从管中滑落。
56式火箭筒参数:
口径:40毫米枪管;82毫米弹头
总长:650 毫米,重量:空重2.83千克;装有榴弹后总重4.67千克。
有效杀伤范围:100-150米,装甲穿透:200~280毫米(最大值)
在1969年的的珍宝岛冲突中,我军突击小组带着56式要前进在距离苏军T-62坦克30米的地方射击,但是很难击穿T-62的装甲,榴弹都被坦克装甲弹开了,渐渐地老40火慢慢被新40火取代。
56式火箭筒一直服役到70年代末,之后被新上来的69式(新40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