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仲礼院士: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中科院学部“碳中和”咨询项目简介)【2

2021/7/21
丁仲礼院士:拯救的是人类自己,地球几亿年的变化(不会受到目前的气温升高,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而变化)
碳中和框架路线图
提出:欧盟,2050年达到碳中和
中国:2030 碳达峰,2060碳中和
碳排放现状:
1970s 超级发达国家开始下降(美英法)
不断增长:印度
平台期:中国
尚未启动:农业国
中国:达峰——压低峰值,重点”中和“
国家发展程度昱人均累计碳排放密切相关
中国现有碳排放超过全球平均,但发展过程(1990年起计算)人均碳平均值低——发展进度较快,发展程度与排放量相关
碳中和——排放-吸收平衡
碱性土壤,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酸钙沉淀
可控吸收:木材蓄积、土壤固碳、工程封存及生态建设
不可预知吸收:自然过程(海洋碳吸收逐步降低)
执行路线图:
一、未来能源消费总量预测
1、未来能源消费预测:重点民生领域能源总需求(生产、交通等)
2、边界条件:2035 GDP 翻倍,2060 GDP再翻倍;生活水准与发展阶段相当;人口变动(少子老龄化)
二、非碳能源占比阶段性提高途径
1、新型能源供应系统,非碳能源(风、光、水、电、地热、核等)占比提升【煤炭依旧为主力、非碳占比非线性变化,需技术驱动、先进裂变能,燃料、安全、建厂、群众心理等,不该"弃核"、西部风、光、地热等能源】
2、能源输送——时间、地域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输送);能源供应系统技术需求
3、2019 碳排放90+亿吨-2060年不超过20-25亿吨,如何设置阶段性排放目标
三、不可替代化石能源预测
碳中和重要途径:用非碳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再用电力、氢气替代化石能源应用于剧名生活、交通、供应过程、建筑及农业等领域,从而达到大幅度CO2减排
1、替代涉及方式、技术进行难易排队
2、到2060年,难替代领域有哪些,消耗如何,排放如何(为重点固碳目标领域)
3、居民生活——可电力、地热、太阳能等替代,难投入与推动;交通——可电力替代,需要时间;农业大部分可替代;工业难替代
4、需克服风、光能源不稳定问题,若核能调峰能力弱,需火电或创新”稳定输出体系“,同时解决储能及转化问题
5、如何搞“氢能战略”,发达国家现状暂不明晰
6、现状:98.26亿吨——47%用于发电【增加非碳发电比例】,53%用于消费【电力、氢能、地热等替代】
四、非碳能源技术迭代
1、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可再生能源互补与规模应用;低碳化、智能化多融合
五、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测算
1、现存储量格局(容量、储量、成因、稳定性)
2、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速率(区域差异——不确定性,及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3、不同有机碳库的平衡点
4、碱性土壤碳酸钙累计速率及人为固碳可能性
5、中国陆地表层系统碳储量约363.3亿吨(部分生态提法评估存在不确定性);中国陆地固碳速率10-40亿吨/年;森林固碳峰值2060前可达到【生态工程建设对固碳具备显著效果】
六、陆地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分析
1、近海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及气候变化影响
2、生态恢复建设固碳潜力(面状分布区);造林(点状分布);认为措施(南水北调);增加陆地碳汇措施(例如秸秆闷烧成碳屑)——需了解固碳长期性
七、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评估
1、CCUS
八、青藏高原达标示范区
1、计算区域人为碳排放数值及趋势、评估生态固碳现状及趋势、提出减排/增汇途径及达标方案——简历分区评估机制
挑战&机遇,推动能源经济社会转型
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人为固碳
重点技术研发,产业示范,避免价格上涨
行业协调共进
争取国际话语权、应对绿色产品高额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