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2023-05-13 18:08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十一)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邢昺疏:“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讲人应该特别谨慎自己的言行,凡是说出的承诺一定要实行。逮,及的意思,夫子说,古人所讲的每一句话都不是信口开河的承诺,因为凡是信口开河说出来的承诺有可能自己根本无法做到。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邢昺疏:“子曰”至“鲜矣”。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明节俭与奢贵。鲜,是少的意思。获得中正的人行为符合礼义,为人处世乃善。假设某人过份奢豪和过份节俭,这样都不算获得中正,奢豪的人会使人骄纵放肆而招来祸患,俭省节约的人根本没有忧患,因为节约而导致过失的事例很少。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邢昺疏:“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君子应该谨慎说话,以为能实行才是高贵。讷,迟钝的意思。敏,极快的。夫子说,君子应该让自己的嘴巴迟钝点,而行动应该敏捷快速,在恶世道时期都是此人的行为不符合他说的话。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邢昺疏:“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注释说:这一段是劝勉人要修仁德。有仁德的人被他人所仰慕,他居住的地方不会单独无邻居,必定有相同志向的人登门请求成为他的邻居。 何晏注:“方以”至“不孤”(《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注释说:“方以类聚”是《周易·上系辞》里面的话。方,就是指法术。人的个性行为会分别成同类相聚。说“同志相求”,是《周易·乾卦·文言》里面的话。说志向相同的人会互相请求成为朋友。说“故必有邻,是以不孤。”按照《坤卦·文言》里面来说是“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说如果自己怀着尊敬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也会怀着尊敬来回应,这就是有仁德的人不单独的意思。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邢昺疏:“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注释说:这一段是讲臣子之间的结交,应当按照礼义渐进。数,是速数恶意思。人与人接触多了会因为轻慢而互相不尊敬,所以臣子与君王接触太亲密,会招来处罚折辱;朋友相处的次数太频繁,情感上就会越来越疏远淡薄。 何晏注:“数,是速数的数”(《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应该读上声去声,应该分辨清楚。 (里仁第四 完)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邢昺疏:“子谓”至“妻之”。注释说:这一段是孔子在明确弟子公冶长有德行。说“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娶别人的女儿称为妻。孔子在评论自己的弟子公冶长德行圆满纯洁,可以将女儿嫁给他当妻。说“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缧,黑色的绳索;绁,手脚蜷曲的意思。古时候是将有罪的人用黑色的绳索捆绑成蜷曲的形状。在那时公冶长被人陷害冤枉,被当成罪犯拘押,所以孔子说“虽然他曾经被拘押在牢中,但确实不是因为公冶长有罪。”说“以其子妻之”这句是结束语,孔子将女儿嫁给公冶长为妻。 何晏注:“孔曰”至“罪人”(《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公冶长,弟子,鲁人也。姓公冶,名长。缧,黑索;绁,挛也,所以拘罪人。”)。注释说:说“冶长,弟子,鲁人也。”按照《家语·弟子篇》的说法“公冶长,字子长,鲁国人。他这个人能忍受任何耻辱,孔子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但是在《史记·弟子传》里说“公冶长,齐国人。”《家语》说是鲁国人,应该以《家语》为准。张华说“公冶长的墓地的位置离阳城姑幕城的东南方五里处,墓基极高。旧时传说公冶长能懂禽鸟的语言,所以被抓进牢中。”这种没有根据的传说,不能取用。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邢昺疏:“子谓南容”至“妻之”。注释说:这一段是孔子在评论自己的弟子南容的仁德行径。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这句是夫子在阐述南容的仁德。如果国家实行仁道,那么南容可以成为国家有用的官员,并且不会被废弃官职。如果国家没有实行仁道,那么南容应该非常谦逊的说话小心自己的行为举动,利用小心自己的行为和谦逊的说话方式来免于刑罚戮辱。说“以其兄之子妻之”,夫子以为南容有这样仁德行径,所以将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南容为妻。 何晏注:“王曰”至“见用”(《论语》里的一句注解。王曰:“南容,弟子南宫縚,鲁人也,字子容。不废,言见用。”)。注释说:说“南容,弟子南宫縚,鲁人也,字子容。”这是《家语·弟子篇》里面所记载的文字。按照《史记·弟子传》说“南宫括字子容。”郑玄注解《檀弓》时说“南宫縚,孟僖子的儿子南宫阅。”在《左传·昭公·昭公七年》孟僖子临终前,召大夫到面前,书里面记载说“属说与何忌於夫子”,跟随仲尼学习,以南宫为姓氏,所以在《世本》里说“仲孙生南宫縚”。那么南容姓南宫,字子容,但名有縚、括、阅三种说法,是孟氏的后裔。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邢昺疏:“子谓子贱”至“取斯”。注释说:这一段是议论子贱的仁德。说“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这一段是夫子的评论词。因为赞美鲁国有很多君子,所以说“要了解君子的德行,比如某人便是。如果鲁国真的没有一个人是君子,那么像子贱这么有君子德行的人是跟谁学习的德行呢?”讲明鲁国有很多君子,所以子贱才能通过学习成为君子。 何晏注:“孔曰”至“不齐” (《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子贱,鲁人,弟子宓不齐。”)。按照《家语·弟子篇》的说法是“鲁国人宓不齐,字子贱,小孔子四十九岁。任单父县令,人有才华,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不会特意去欺骗百姓,所以孔子很看重他。”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邢昺疏:“子贡”至“瑚琏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孔子在讲弟子子贡的仁德。说“子贡曰:赐也何如?”,子贡听到夫子在讨论自己的所有弟子,但没提到他。于是便问夫子说“说下端木赐,他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举止怎么样?”说“子曰:女器也。”这句是夫子的回答,夫子说你就如一个可以使用的器皿。说“曰:何器也?”子贡虽然得知孔子说自己是可以使用的器皿,但是器皿有好坏,他还不知道孔子所说的器皿到底是什么器皿,所以再次问孔子。说”曰:瑚琏也。”这是夫子明确回答子贡是什么器皿。瑚琏,装黍稷的器皿,属于宗庙在使用的高贵的器皿。夫子说“你是高贵的器皿。” 何晏注:“包曰”至“贵者”(《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包曰:“瑚琏,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簋,宗庙之器贵者。”)。注释说:说“瑚琏,装黍稷的器皿。在夏朝称为瑚,殷朝称为琏,周朝称为簠簋。”按照《明堂位》里在描述四代的器皿时说“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周之八簋。”注解说“都是装黍稷的器皿,没听说过有不同的作用。”郑玄注解《周礼·舍人》时说“四方形的称为簠,圆形的称为簋。”比如在《记》里面,夏朝的器皿称为琏,殷朝的器皿称为瑚。但是包咸、郑玄等在注解此《论语》,贾、服、杜等在注解《左传》时,都说夏朝称为瑚。或许他们有别的根据,或许他们是因为互相认可而失误。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邢昺疏:“或曰”至“用佞”。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明有仁德的人不喜欢说话。说“或曰:雍也仁而不佞。”佞,口才的意思。有一人对夫子说“你的学生冉雍,虽然身中怀着仁德,但是他口才不好,不懂得巧言。”这人或许认为冉雍并不是人们所传言的那样有仁德。说“子曰:焉用佞。”夫子对那个人说“有仁德的人,不喜欢说废话。”说“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夫子为这个人说懂巧辩的人的短处。屡,数的意思。夫子说,巧辩的人以为自己的口才胜过他人,数次因为好口才得罪了他人,也因为得罪他人多了,而引起他人的憎恶。说“不知其仁,焉用佞。”夫子说,巧辩的人会因为他说出的话数次得罪他人被他人所憎恶。对那些不知道他有仁德的人,他会喜欢和这些人说话吗? 何晏注:“马曰:雍,弟子。仲弓,名。姓冉”(《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按照《史记·弟子传》的记载“冉雍字仲弓。”郑玄说“鲁国人”。 何晏注:“孔曰”至“憎恶”(《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屡,数也。佞人口辞捷给,数为人所憎恶。”)注释说:“屡,数也”,按《释言》的说法“屡,亟也。”郭璞说“亟也是数的意思。”说“佞人口辞捷给,数谓人所憎恶。”按照《左传》有“寡人不佞。”服虔说“佞,才的意思。如果有人说自己不才,那是自谦的词句。”但是这里是说“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那么表示佞所指的不是什么好事。以不佞为自谦来解释,佞就是讲口才捷利了,佞原本也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如何运用佞就有好坏之分了。如果因为好事而口才捷利的话就是好的佞,如祝鮀这类的就是。如果因为坏事而口才捷利的话就是坏的佞,也就是俗话说的“远离那些口才捷利的人”。可是君子希望自己的嘴巴迟钝点,而行动应该敏捷快速,话太多了,给他人的感觉是此人不可信任,所以夫子说“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邢昺疏:“子使”至“子说”。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明孔子学生漆雕开的志向。说“子使漆雕开仕”,夫子的学生姓漆雕,名开,孔子让他去谋求官职。说“对曰:吾斯之未能信。”漆雕开的志向是学习仁道,不想去谋求官职,所以他对老师孔子说“我还没学到怎么谋求官职的方法。”意思是说自己根本没去注重这件事。说“子说”,孔子看见漆雕开不热衷于世间的荣华富贵,知道他学习仁道的志向极为坚定,因此很高兴。 何晏注:“孔曰”至“究习”(《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开,弟子。漆雕姓,开名。仕进之道未能信者,未能究习。”)注释说:按照《史记·弟子传》“漆雕开字子开。”郑玄说“鲁国人”。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邢昺疏:“子曰”至“取材”。注释说:这一段是讲仲尼忧患中国无法实行自己所提倡的仁道。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桴,竹木所编的小筏。夫子说,我所提倡的仁道在中国已经无法实行了,我希望乘用竹木所编的小筏渡过大海到九夷,或许那儿可以实行我提倡的仁道。说“从我者,其由与。”由,子路的名字。因为子路在孔子的学生中比较果敢有勇气,所以孔子希望让他跟随。但夫子还是有些犹豫,所以说“与”来表达自己的犹豫。说“子路闻之喜”,此句说明子路很高兴夫子希望自己与他一起同行。说“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因为子路不了解自己所说的那句是话里有话,所以讲这句玩笑话。夫子这话有两句:郑玄以为,材,木材所编的小筏。子路相信夫子肯定会走,所以夫子说“他的勇气超过我”。说“无所取材”,指没能找到编小筏的木材。夫子是在明示子路让子路了解“我只是在感叹这世间没有仁道而已,不是真的想渡过大海。”有种说法,是把材读成哉,子路听到孔子要渡过大海非常高兴,没去注意到孔子这句话更深一层的意思,所以孔子感叹“他的勇气超过我”。用“无所取哉”,意思是说只能靠自己,没有必要去依靠他人。 何晏注:“马曰”至“曰桴”(《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马曰:“桴,编竹木大者曰筏,小者曰桴。”)注释说:说“桴,竹木所编,大的称筏,小的称桴。”在《尔雅》里说“舫,泭也。”郭璞注解说“水中的簰筏。”孙炎说“舫,指在水中航行的泭筏。”《方言》说“泭就是所谓的簰,簰就是所谓的筏。筏,秦、晋人的俗语。”方、舫、泭、桴,发音和意义都一样。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