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生信预后模型越来越难发表,手里数据“弃之可惜”,看看如何通过实验拯救一下

说到预后模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最近几年,预后模型相关SCI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21年初,为了赶上这波热潮,小薇也是快马加鞭撰写了几篇预后模型文章,抓紧的投了稿,坐等接收函。

这一等,就是一年…… 然而,等来的几乎都是拒稿,大部分审稿人都明确指出缺乏实验验证。由此看来,纯生信分析的预后模型越来越难发表了,但是手上已有的分析数据真的不忍心放弃,想要发表文章,必须要尽快的安排补充实验。那么,该如何设计和补充后续的验证实验,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今天,小薇就结合几篇文献,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和灵感。

& 简单的细胞验证
参考文献 [PMID: 36357874;IF=4.638(2区)]
选择模型中感兴趣的一两个基因(可以选择与预后最相关的一些基因),研究敲除基因对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例如使用Transwell试验、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基因改变对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 细胞加动物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 [PMID: 35792657;IF=6.518(2区)]
收集临床组织以及细胞样本,qRT-PCR和免疫组化验证基因的表达水平。选择其中重点的基因(本篇文章选择以往报道较少的基因),研究它的生物功能。首先,观察敲除/过表达基因对细胞增殖,克隆和迁移的影响;其次,将稳定敲除/过表达基因的细胞注射裸鼠(如果基因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小鼠模型一般会选择基因敲除细胞系),构建皮下移植瘤模型。收集肿瘤样本,计算肿瘤体积,并且通过Ki-67染色观察增殖细胞。




& 临床样本验证
参考文献 [PMID: 35468826;IF=8.440(2区)]
先大致介绍文章内容:筛选了14个基因构建模型,为了从这些基因里再挑选出关键基因,做了WGCNA分析,筛出两个hub基因:PLTP和PHKA1。随后,分析这些基因与免疫浸润细胞的相关性,发现这两个基因与M2巨噬细胞呈正相关。因此,基于这两个基因做验证实验。
使用的材料是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作者用的是自己医院做的组织芯片,也可以进行购买]。具体内容:
1)多色荧光免疫组化(mIHC)检测基因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对照样本中的表达水平。
2)X-tile分析基因表达的临界值,将样本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并且分析基因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3)建立M2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标志物的染色板,利用mIHC对样本中M2巨噬细胞进行表征。

参考文献 [PMID: 34975331;IF=10.750(2区)]
收集临床组织样本,使用q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模型中基因在正常和癌症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另外,收集患者的随访数据并进行分析,探究基因表达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并且,计算患者的风险评分,将样本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进一步分析不同风险组之间的预后差异。


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啦,总结一下大致可以分为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临床样本三类。其中,临床样本的验证发的分值会高一些,如果自己没有样本,还可以购买组织芯片,缺点是有些芯片会缺少一些患者的临床随访信息。另外,如果模型中涉及的基因较多的话,可以挑选一两个基因做重点的验证,但是需要说清楚选择这些研究基因的原因。看完以后,大家有没有受到启发呀,要是审稿人再说添加实验,知道怎么做了吧。如果还是觉得不太明白的话,欢迎随时联系小薇一起解决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