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材料都能丢?印度5.8亿美元核材料失窃,巴基斯坦表示关切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这句话如今用在印度身上再合适不过。近日,印度接连遇到两个坏消息,先是核材料再次被偷,而这也是印度第三次核材料丢失,再是遭到四国军火商集体延期,违反承诺,可以说印度在军工道路上就没有顺利过。
第一坏消息:印度再次丢失核材料,巴基斯坦表示关切。
近日,据环球网报道称,巴基斯坦有关部门表示,该国对又一起涉及在印度发生盗窃和非法销售放射性材料的事件表示由衷的关切。

当放射性材料丢失后不久,印度加尔各答警方收到相关消息,有两名犯罪嫌疑人试图将放射性的物质进行出售,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加尔各答警方立刻出警,在两人身上查获有250克放射性物质。
经过调查后发现,这种放射性物质是“锎”,“锎”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化学元素,而这些放射性物质“锎”虽然仅仅只有250克,但是其预估价值超过5.8亿美元。而且它并不仅仅是最昂贵的金属更是制造核武器的必需材料之一,可以说只要拥有了“锎”那么想要开拓核领域的发展便指日可待。

如今这是印度第三次发生放射性材料被盗事件,早在今年的5月与6月印度已经发生了两起盗窃和企图售卖放射性材料的事件,并且涉案人员还妄图想要将分别盗取6公斤的铀和超过7公斤的铀进行出售,万幸的是他们最终被印度警方查获拘捕。
现在看来,对于核材料的保护,印度的安保措施不仅有待增加,而且既然有人盗取核材料然后进行出售,那么印度国内必然存在有黑市以及购买核材料的买家,甚至早已进行过多次交易。对于这一点,印度方面需要进行密切关注,毕竟如果核材料被不法分子购买进行研究,届时可能遭受危害的就是整个世界。

第二个坏消息:印度遭四国军工企业延期、违反承诺,美国、法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四国11家军工企业被印度处罚。
近日,据环球网报道称,印度已经将美国、法国、俄罗斯和以色列四个国家在内共计11个军工企业列入实施处罚的观察名单,并且早前已经对一家公司威胁下出禁令,现如今是正式实行禁令。而印度将四国军工企业列入观察名单,是因为这些军备巨头没有按照他们与印度签署的相关合同,履行其在与印度国防交易中的抵消义务。

而这里所谓的“抵消义务”就是指印度于2005年首次出台的国防抵消政策,政策中明确指出在一份防务交易中,合同的总金额至少有30%-50%必须作为再次投资使用,而进行投资使用的国家就是印度。
印度特意出台这种政策本意是想实现“一石二鸟之计”,不仅能够花费极少的资金购买大量的军备武器,而且还能够提升本国国防势力促进本国企业发展。印度就是满心想着以最少的钱,实现最大化使用。然而印度能够想到这一点,与印度合作的军工也何曾不知呢。因此这就导致印度在制造“陷阱”的同时,这些军工企业想法设法“钻空子”。

正因如此,现如今印度已经签署有55份国防抵消合同,根据合同要求需要“进行投资”的总金额高达120亿美元。但是迄今为止,那些签署抵消合同的军工企业“进行投资”的金额仅仅只有50亿美元,还有大部分资金不仅没有任何消息,而且甚至有可能“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印度与这些军工企业各自打起“小九九”,但是现如今印度的命脉却被对方死死拿捏住,即使印度依靠合同要求军工企业“返还投资资金”。但那些军工企业直接就是一个“拖”字,在行为上一切按照合同履行义务,至于“投资资金”没有说不给,也没有说给,具体什么时间给完全看心情。

迫于无奈,如今的印度只能以这种方式向其“第一次展示利齿”,向这些军工企业提出警告,如果不正常履行抵消义务,那么印度方面会直接从担保银行中没收或者从预付款中扣除相关投资金额。如此“强硬”的行为,也是被印度媒体称赞为“第一次展示利齿”。
如今的印度在军事装备上无法有长足的发展,一直被他国军工企业“牵着鼻子走”,主要原因就是印度缺乏核心技术,并且每次对外大肆宣扬发展属于自己的武器装备,但是最终都是以“虎头蛇尾”结尾,所谓的发展也只是自欺欺人的谎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