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银英动画考古——威廉明娜级旗舰&

前情提要:
本系列专栏乃为怀旧之用,也可以作为对旧版《银河英雄传说》动画感兴趣但介于篇幅庞大而一时无法全部观看的朋友粗略了解旧版动画的切入点。
审美观是一种很难统一的东西,但不论如何,旧版动画那些颇有朴实厚重之风的舰船和其它武器装备的设定在今天也应该能找到喜欢它们的人吧?
威廉明娜:

光从外观上来看,威廉明娜级旗舰可谓是威严无比——考虑到它本来就是专门应大贵族的需求而生这一点,威武雄壮的造型恐怕在设计时就是硬性要求:若非如此,大贵族们要如何将自己的权势展现出来呢?
威廉明娜级的整体布局类似于标准战舰,但是整体规格却要大得多:它在舰首部整整配备有20门30cm的大口径中子光束炮(此处存疑,因为按照帝国标准战舰的惯例,最下方那四门应该是四门大口径的实弹火炮才对)和多门轨道炮,火力在旧帝国军中可谓一时无双;它的装甲防护也同样相当厚重,据悉甚至可以保证战舰在被直接命中的情况下依旧具备作战能力。但是与之相对地,这艘战舰虽然在舰尾部设置了四台大推力的发动机,它在机动能力方面依旧存在着显而易见地不足,在面对近距离战斗(尤其是同盟军斯巴达尼恩战斗艇)的时候会非常头疼。
“威廉明娜”长1116米,宽241米,高337米,舰员1298人。
主要武器:
30cm中子光束炮20门。


威廉明娜级旗舰的首舰“威廉明娜”是帝国军宇宙舰队司令长官格雷格·冯·米肯贝尔加元帅的旗舰,和其它帝国军舰艇热衷于从北欧神话中寻找舰名不同,这艘战舰的名字直接源自米肯贝尔加元帅的母亲(莱因哈特对此颇不以为然)。宇宙历793年,帝国历484年,这艘战舰作为帝国军的总旗舰坐镇指挥了凡佛里特星域会战和同年稍晚时候发生的第三次迪亚马特会战。宇宙历795年,帝国历486年,“威廉明娜”同样作为帝国军总旗舰出阵,在第四次迪亚马特会战中与同盟军交锋。

第四次迪亚马特会战乃是米肯贝尔加元帅亲自指挥的最后一站,此战中,其时仍然对莱因哈特·冯·缪杰尔上将颇为不喜的元帅本人起初意图将莱因哈特所属的左翼舰队作为消耗品来削弱敌军,但其策划却反而被莱因哈特利用,使得米肯贝尔加自身的座舰“威廉明娜”和他坐镇指挥的帝国军本部反而先他人一步与同盟军交上了火。此战最后虽然也算是以帝国军的胜利告终,但是在很难说这之中米肯贝尔加的功劳有多大。
*此战时米肯贝尔加元帅已经因为行将退役而早早地和布朗胥百克公爵的侄子弗莱格尔男爵搭上了线,此战中弗莱格尔男爵随同元帅本人一同登舰。


在米肯贝尔加元帅于宇宙历796年、帝国历487年退役之后,“威廉明娜”落到了弗莱格尔男爵的手中,并很快就在接下来将帝国一分为二的内战中作为贵族联合军的一艘战舰出战。男爵本人基本上不存在任何的指挥才能(事实上也很难想象他到底曾经有过什么像样的本事),但意外的是他和他新到手的旗舰“威廉明娜”除去在米达麦亚舰队的炮击中曾经稍微受损之外整体上居然安然存活到了贵族联合军的最后时刻。
在莱因哈特军的舰队大举朝着已经无抵抗之力的秃鹰之城要塞进发时,这艘无人理会、形单影只的战舰正漂浮在贵族军舰队的残骸当中,而它的主人则在舰桥上大发雷霆:
身为帝国大贵族,死则死矣——按男爵本人的说法这叫名誉地战死——但被人如此无视就真的比死都还要难受了,在这种莫名狂怒的驱动下,他疯狂地朝着每一艘路过的莱因哈特军提督发送着单舰决斗的请求,理所当然地,没有一个人屑于理会他。最终对男爵这种自己找死还想拉上整船人的行为忍无可忍的利奥波德·舒马赫上校当面表示拒绝再服从男爵的命令,男爵对此的反应则是立刻掏枪想要射杀舒马赫上校——
——上校的部下们先行一步,在男爵刚显露出杀意之时就抢先乱枪打死了他。
再无战心的上校和他的部下随后将“威廉明娜”号开往费沙,将战舰售出之后用所得之资在费沙买下了一个农场,试图从此往后过上和平而远离战争的生活。只不过,有时候世事就是这般地难料,历史的进程总是会将人无意中卷进巨大的漩涡……但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柏林:

威廉明娜级旗舰既有着如此威武的外形,那它会被旧帝国最大的贵族布朗胥百克看中成为自己的座舰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只不过,公爵看中的也就只是这种战舰的外形罢了。
以威廉明娜级旗舰为基础,布朗胥百克公爵很快就自行订购了自己的专属旗舰“柏林”。为了保证公爵在登舰之后的舒适生活,只为他一人,舰上就整整设置了总面积数百平方米的,包括豪华客房、宴会餐厅、娱乐室在内的公爵专享生活区,更不用说,布朗胥百克公爵登舰之时,背后多半还要跟着一大串同样沉溺于享受的马屁精了。种种奢华配置无疑会极大地挤占舰船内的能耗,结果这艘战舰徒具威武的外形,在火力方面却羸弱地与战舰的体型完全不相称:比起“威廉明娜”的20门30cm中子光束炮来,“柏林”的主炮数量倒是没有少,但威力却全都被拉低到了巡航舰的档次。除此之外,“柏林”的指挥能力也逊色于“威廉明娜”,以公爵本人的军事才能而言,这对贵族军的整体战斗力大概反而有着不小的益处。
火力方面不行,“柏林”在防护性能方面却反而相当地上心,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大贵族总是把自己当的命看的比什么都重——相应地,别人的,尤其是部下们的命就比什么都轻了。为了保护战舰的主体,“柏林”在设计之初居然就预备好了要搭配左右各一艘的“盾舰”与战舰本体共同行动。和地球时代常说的“盾舰”不同,在这里这个词就只是字面意思而已:在敌军朝“柏林”开火时,战舰两侧的盾舰将首当其冲,用自己的舰体去遮蔽原本射向“柏林”的炮火。在此期间,盾舰不能闪避也不能反击,其上配属的人员最终会落得何等境地不问可知。
“柏林”长1116米(盾舰长1314米),宽241米(盾舰宽74米),高337米(盾舰高192米),舰员1298人(盾舰432人)。


在莱因哈特军逼近秃鹰之城要塞之时,布朗胥百克曾一度亲率贵族联合军离开要塞出击,不消说,这次去时还看着有些豪情万丈的出击在归来时已经全然是一副凄惨不堪地模样。“柏林”抛弃了两侧的盾舰只身逃脱,勉强被梅尔卡兹带领的援兵救回秃鹰之城要塞。此后这艘战舰又随着残存的贵族联合军舰队再度出击意图做最后一搏,在同样遭遇迎头痛击后再次溜回了秃鹰之城要塞。此后这艘战舰就一直停泊在秃鹰之城要塞的军港当中,最终被占领要塞的莱因哈特军俘获。



奥斯多马克:

作为长久以来一直和布朗胥百克公爵较劲的对手,李典亥姆侯爵显然不太可能放任一样东西在布朗胥百克那里找得到而自己却拿不出来,如同“柏林”一般奢华的“奥斯多马克”由是而生。事实上,这两艘战舰就连遭遇都差不太大,无非都是在和莱因哈特麾下舰队的交战过程中被打的丢盔弃甲夺路而逃,最终遭到俘获罢了。但“奥斯多马克”还要比“柏林”多一道劣迹:在奇霍萨伊星域会战中,急于逃命的李典亥姆侯爵居然直接对着挡在路上的友军舰艇开炮,可谓丧心病狂。公爵因此举尽丧军心,而且攻击友军的举动事实上也没帮他继续活太久:就在他逃回格尔米逊要塞后不久,他就死于心生怨恨的士兵的报复了。
“奥斯多马克”长1116米(盾舰长1135米),宽241米(盾舰宽75米),高337米(盾舰高180米)。





帝国军雷击艇母舰:

威廉明娜级旗舰固然只生产了三艘,但帝国方面费心费力设计出如此巨舰,若止步于此未免太过浪费。因为有着舰体庞大的优势,这种战舰很快成了帝国军母舰的最佳设计模板(老实说,帝国军在母舰这一方面是有点迟钝的,直到同盟军拉撒路级航空母舰服役之后才往自己的舰队里编入了这种战舰)。与威廉明娜级旗舰相比,帝国军的母舰在外观上最大的特征就是在战舰的背部设置了巨大的机库,舰载机从机库的两侧放出/回收。
帝国军共列装有两种母舰:雷击艇母舰和王尔古雷母舰,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机库的内部结构不同。
帝国军雷击艇母舰长1124米,宽343米,高471米,舰员1879人。
舰载机:雷击艇36艘。

帝国军雷击艇:

雷击艇是帝国军使用的一种小型战斗艇,表面看起来它方头方脑的的颇为笨重,而事实上这种小艇的机动性其实也确实不太优秀,兼之艇身防护薄弱,它在面对敌方战斗艇的时候生存概率确实堪忧。不过,因为它的齐射火力强大,一次足以击毁一艘同盟军战舰之故,这种战斗艇迄今为止在帝国军中都还在列装,老将军梅尔卡兹就是使用这种战斗艇的行家。
和瓦尔基里战斗艇类似,雷击艇的驾驶舱也位于艇身的背部,驾驶员通过前方的舱门出入。在驾驶舱的下方乃是雷击艇的主要武器,通常而言它们会是四组六联装的电磁炮阵列,但在另一些时候(譬如要塞攻略战时),这四组电磁炮也可以被拆下并更换成大型的航弹。除此之外,雷击艇在艇身的腹部还可以搭载四枚近距离使用的反舰导弹,其威力同样不俗。
雷击艇长52米,宽28米,高42米,驾驶员1人。
主要武器:
24门电磁炮/4枚大型航弹;
四枚近距离反舰导弹。




帝国军王尔古雷母舰:

王尔古雷战斗艇:

王尔古雷的名字出自北欧神话中的女武神(valkyrja),和同盟军采用一体式结构的斯巴达尼恩战斗艇不同,王尔古雷采用的是分体式结构,安装有四门激光炮的旋臂可以绕轴作360°的旋转,也可以向左或是向右偏斜一定的角度,这种设计使得王尔古雷的射界非常宽广(这有可能是王尔古雷仅装备了四门激光炮而不像同盟的斯巴达尼恩那样装备有多种武器的原因之一),可以在不改变自身飞行姿态的情况下轻易地追踪地方目标并发动攻击。除去四门激光炮之外,王尔古雷还搭载有电磁干扰装置,可以有效地扰乱敌方的通讯。
在帝国的公开宣传中,王尔古雷战斗艇使用化学燃料作为动力,但是同盟方面的专家在分析过王尔古雷战斗艇留下的尾迹之后认为它实际上采用的是聚变发动机。此外,王尔古雷战斗艇具备大气层内战斗的能力。
王尔古雷战斗艇长25米,宽8米,高8米,驾驶员1人。
主要武器:
激光炮4门。




和同盟军的斯巴达尼恩战斗艇一样,王尔古雷自身并没有设置透明的舷窗,而是在驾驶舱内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为驾驶员显示外部的景象。


在起飞时,王尔古雷战斗艇会首先被机库内的机械臂从侧面送出船体,此后机械臂与战斗艇的旋臂分离,战斗艇自行调整姿态之后再朝着敌方的舰队出发。这一过程耗费的时间是比较长的,而且因为舰载机直接暴露在舰体外部的缘故,它们遭受敌方火力攻击而殉爆波及战舰自身的风险也不可小觑。这一段时间对于战舰来说是显而易见的脆弱期,因此一明优秀的舰队指挥官通常会谨慎地选择放出舰载机参加战斗的时机。






与同盟军斯巴达尼恩飞行员那身显眼的橘红色驾驶服不同,帝国军王尔古雷战斗艇的飞行员驾驶服几乎是通体漆黑,在宇宙环境中这样的配色显然辨识度极低,可能会对救援工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原文内容出处见链接,有错漏之处欢迎指正:
https://gineipaedia.com/wiki/Category:Imperial_vessels
https://asahiw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