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与疑虑
我是两千年左右生人,不知各位有没有看过那种比较老旧的会在适当地方插一句毛泽东语录的《十万个为什么》,当然我读的那些都是小时候我爸从垃圾回收站买回来的,这些书其中哲学与科学的联系即使不能让我立刻理解,也能让我感受到二者的魅力。如果能简单联想到现在高考中最受关注的历史与物理,也就不难理解人文素养与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
高中我最擅长的科目是物理,因为物理的方法最能揭示事物的道理,最感兴趣的是政治的那门,因为其中展现的社会科学方法让我感受到社会的自我代谢在人类发展中的强大作用,然而最终我选的是工科,一方面是当时不理解学科的差别,一心奔着感兴趣的走;二方面是对于应用方面的方法没有认知,不能联想到工科理科文科之间的差异。
在历年来的思考中,我曾产生过思想教育方面的疑问,为什么我们不注重思想教育?得出的答案是,一要解放思想,二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让人看的更多,想的更多,实事求是是教育的成本与目标即高昂又容易变得机械。虽然历来先贤都注重基础尤其是农民的思想教育,但是都不算成功,因为社会的规律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基础,再高尚的目标也容易被异化的不切实际。正如你和别人谈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经典问题,教马哲的信不信马哲?你回答相信会被喷虚伪,你回答不信会被人耻笑,反倒是信也不信最能表达马哲承认自己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一面。但是这种答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你并没有理清提问者的基础,他是并不了解马哲的,谈论空泛的东西并不能算是合理的解释,只有你详细的给出例子,给出方法论的使用点,他们才可以相信你的回答,这点在外交部对某些“记者”的回答上就有所体现。
好了,有了这些基础,再来谈论,历来好为人师者容易犯的错误:谜语人。正如最基本的理论:谁主张,谁举证,提出的观点再有其合理之处,不阐明基础与推导就是在搞诡辩。一个反复横跳的靶子最难被抓住弱点,这种靶子玩的的就是灯下黑的把戏,你不跳出来反驳它本身,就永远有被反驳的机会,当然思考不会直接就能得出这个结论的,但多交锋几轮就可以快速的察觉到观点提出者的破绽,进而发现它的立足不稳,进而驳倒它,迫使它明确自己的观点。
有些人会觉得有人盲目的歪曲事实,或者不了解实际就出来质疑反驳,其实诸君大可不必为这种事情焦虑。各位支持科学,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终于把科学种进了思想,这是极好的,当然各位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因为怕了解不深入的人被带偏,跑出来阻碍科学。但是诸位要明白,科学不是一帆风顺的,科学也如哲学揭示的那样是循序渐进的,是量变到质变的,既然如此,为何要惧怕质疑声呢?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质疑的声音反而可以促使人们思考这种质疑的道理与弱点,又或者思考质疑的可取之处。尤其是在这次质疑中真相到底站在哪边,前提是什么,二者的正确与否如何转化,一旦明白了这个方法,除无理取闹的痞子,谁的质疑是需要担心的呢?
有许多人会举郭德纲造火箭用什么燃料的例子来否定质疑声,但在思想教育方面,否认质疑并不能实质性的促进思想的进步,科学的进步总是在一个个疑问中体现出来的。你想为什么我们都会认为不可能烧柴让火箭上太空?这就是教育的结果,它解答了人们低层次的问题,引导如人提出高层次的问题,如果无人解答为什么不能使用柴禾上天,根本不搭理质疑的人,那这个笑话很可能就是正经的讨论了,如果人类每一步发展都要重走一遍,那现在能不能发展出铁器都是个问题,也会有更多失传的绝学。你无法否认坐烟花上天的人的探索,只能说他没有先拿动物做个实验是个失误。你当然可以问他这么做除了体现人的探索精神有什么用,如果你的目光依然在当时,当然可以认为这或许可以用烟花给高的地方运货,但如果在现在来看,尤其是结合火箭的发展历程来看,正是这种可以利用火箭上天的猜想促进了人对火箭的研究,换言之,如果无人意识到这种可能,那火箭故事可能早就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
解释了质疑的可取之处,自然也要反驳痞子的质疑,因为他们目的不是求知而是找茬。任何有理有据的思考都应当被赞扬,任何主观臆断的质疑都应该被区分提问者的目的,他到底是真的不懂还是来找茬的,他的目的不同,我们的应对手段也不同,百家争鸣时期能站得住的没有一个靠的是诡辩与无理取闹。
再谈论一下有些对文学手段的否定态度,这就要谈论几个基础,第一是作者思想水平多高;第二作者写作目的为何;第三,文章的基础如何;第四,文学的社会基础如何。十几年来,书本做的越来越精美,越来越脱离其本身,而游戏、电影文案广受关注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传统文学的社会基础逐渐被削弱,这里玩个小把戏,我把评论区与文章分开。各位或许会关注游戏电影中透露出来的情怀观点,却无人讨论书中的故事。既然文学的基础已如此薄弱,那彻底否认现代文学的认知自然就有它的基础,因为宽泛的表述早就不符合现在的思维习惯,大部分的文字又仅仅是自我表达的手段而无太多可取的意义。但是说到自我表达,无意识的表述反而最能体现人的思想,换句话说,除非你对一个人特别感兴趣,不然为什么要看他在表达什么呢?你不看他在表达什么,就来否定他又是否太过草率了呢?
最近有些人对广泛的质疑有担忧,这是值得高兴的,因为他们已经上了一层,但是并非上了一层就不允许再上一层了,追求高级的才是人类欲望展现的目的。
我是两千年左右生人,不知各位有没有看过那种比较老旧的会在适当地方插一句毛泽东语录的《十万个为什么》,当然我读的那些都是小时候我爸从垃圾回收站买回来的,这些书其中哲学与科学的联系即使不能让我立刻理解,也能让我感受到二者的魅力。如果能简单联想到现在高考中最受关注的历史与物理,也就不难理解人文素养与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
高中我最擅长的科目是物理,因为物理的方法最能揭示事物的道理,最感兴趣的是政治的那门,因为其中展现的社会科学方法让我感受到社会的自我代谢在人类发展中的强大作用,然而最终我选的是工科,一方面是当时不理解学科的差别,一心奔着感兴趣的走;二方面是对于应用方面的方法没有认知,不能联想到工科理科文科之间的差异。
在历年来的思考中,我曾产生过思想教育方面的疑问,为什么我们不注重思想教育?得出的答案是,一要解放思想,二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让人看的更多,想的更多,实事求是是教育的成本与目标即高昂又容易变得机械。虽然历来先贤都注重基础尤其是农民的思想教育,但是都不算成功,因为社会的规律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基础,再高尚的目标也容易被异化的不切实际。正如你和别人谈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经典问题,教马哲的信不信马哲?你回答相信会被喷虚伪,你回答不信会被人耻笑,反倒是信也不信最能表达马哲承认自己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一面。但是这种答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你并没有理清提问者的基础,他是并不了解马哲的,谈论空泛的东西并不能算是合理的解释,只有你详细的给出例子,给出方法论的使用点,他们才可以相信你的回答,这点在外交部对某些“记者”的回答上就有所体现。
好了,有了这些基础,再来谈论,历来好为人师者容易犯的错误:谜语人。正如最基本的理论:谁主张,谁举证,提出的观点再有其合理之处,不阐明基础与推导就是在搞诡辩。一个反复横跳的靶子最难被抓住弱点,这种靶子玩的的就是灯下黑的把戏,你不跳出来反驳它本身,就永远有被反驳的机会,当然思考不会直接就能得出这个结论的,但多交锋几轮就可以快速的察觉到观点提出者的破绽,进而发现它的立足不稳,进而驳倒它,迫使它明确自己的观点。
有些人会觉得有人盲目的歪曲事实,或者不了解实际就出来质疑反驳,其实诸君大可不必为这种事情焦虑。各位支持科学,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终于把科学种进了思想,这是极好的,当然各位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因为怕了解不深入的人被带偏,跑出来阻碍科学。但是诸位要明白,科学不是一帆风顺的,科学也如哲学揭示的那样是循序渐进的,是量变到质变的,既然如此,为何要惧怕质疑声呢?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质疑的声音反而可以促使人们思考这种质疑的道理与弱点,又或者思考质疑的可取之处。尤其是在这次质疑中真相到底站在哪边,前提是什么,二者的正确与否如何转化,一旦明白了这个方法,除无理取闹的痞子,谁的质疑是需要担心的呢?
有许多人会举郭德纲造火箭用什么燃料的例子来否定质疑声,但在思想教育方面,否认质疑并不能实质性的促进思想的进步,科学的进步总是在一个个疑问中体现出来的。你想为什么我们都会认为不可能烧柴让火箭上太空?这就是教育的结果,它解答了人们低层次的问题,引导如人提出高层次的问题,如果无人解答为什么不能使用柴禾上天,根本不搭理质疑的人,那这个笑话很可能就是正经的讨论了,如果人类每一步发展都要重走一遍,那现在能不能发展出铁器都是个问题,也会有更多失传的绝学。你无法否认坐烟花上天的人的探索,只能说他没有先拿动物做个实验是个失误。你当然可以问他这么做除了体现人的探索精神有什么用,如果你的目光依然在当时,当然可以认为这或许可以用烟花给高的地方运货,但如果在现在来看,尤其是结合火箭的发展历程来看,正是这种可以利用火箭上天的猜想促进了人对火箭的研究,换言之,如果无人意识到这种可能,那火箭故事可能早就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
解释了质疑的可取之处,自然也要反驳痞子的质疑,因为他们目的不是求知而是找茬。任何有理有据的思考都应当被赞扬,任何主观臆断的质疑都应该被区分提问者的目的,他到底是真的不懂还是来找茬的,他的目的不同,我们的应对手段也不同,百家争鸣时期能站得住的没有一个靠的是诡辩与无理取闹。
再谈论一下有些对文学手段的否定态度,这就要谈论几个基础,第一是作者思想水平多高;第二作者写作目的为何;第三,文章的基础如何;第四,文学的社会基础如何。十几年来,书本做的越来越精美,越来越脱离其本身,而游戏、电影文案广受关注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传统文学的社会基础逐渐被削弱,这里玩个小把戏,我把评论区与文章分开。各位或许会关注游戏电影中透露出来的情怀观点,却无人讨论书中的故事。既然文学的基础已如此薄弱,那彻底否认现代文学的认知自然就有它的基础,因为宽泛的表述早就不符合现在的思维习惯,大部分的文字又仅仅是自我表达的手段而无太多可取的意义。但是说到自我表达,无意识的表述反而最能体现人的思想,换句话说,除非你对一个人特别感兴趣,不然为什么要看他在表达什么呢?你不看他在表达什么,就来否定他又是否太过草率了呢?
最近有些人对广泛的质疑有担忧,这是值得高兴的,因为他们已经上了一层,但是并非上了一层就不允许再上一层了,追求高级的才是人类欲望展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