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 | 教育综合知识主观题背诵-教育学部分(一)
主观题背诵 | 教育学部分(一)
一、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涵义不是某些特定阶层、特定集团、特定人群的人可教,而是人人可教。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
3.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一个成语,出自《札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4.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它具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包括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它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5.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也称狭义的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6.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7.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8.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校园文化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
9.德育
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起到灵魂与统帅的作用,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是以人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的教化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除道德教育外,还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0.智育
智育起到前提和支持的作用,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即指向学生传授系统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学识素养和智慧才能的教育。
11.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其他四育,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1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3.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免学费、杂费)、普及性。
14.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的表现: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教师的教育机智水平是衡量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15.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16.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即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遗产。代表人物有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
17.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代表人物有杜威、克伯屈。
18.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是基于各门学科的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是相对分科课程而言的。综合课程的代表人物为怀特海。
19.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
20.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作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的影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有无计划性。
【求三连!剩余部分后期陆续更新,Word整版文档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