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斯拉夫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节选)* 米哈伊尔·巴枯宁,1867年
*本文译自英译本,英译本原文见无治主义图书馆英文版面(https://theanarchistlibrary.org/library/mikhail-bakunin-undated-fragment-on-pan-slavism-and-anarchism)。据英译者所注,该手稿并未注明日期,但很显然是1867年8月时巴枯宁写给赫尔岑的书信内容的变体。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故选用1867年为写作日期。泛斯拉夫主义是于19世纪初期在南斯拉夫族群(巴尔干各国)和西斯拉夫族群(以波西米亚为中心)兴起的一套泛民族主义学说,最早由“泛斯拉夫主义之父”扬·科拉尔所鼓吹,并迅速传播到各斯拉夫民族国家或地区,它鼓吹建立一个由沙皇共治的“集权制、官僚制、军事的斯拉夫国家”。全文为译者自译,英文翻译水平较差,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教。全文注释均为尾注置于文末

……因此现在描绘一份集权制、官僚制、军事管制的斯拉夫国家的宪法是痴人说梦……最后,那兄友弟恭的斯拉夫兄弟情,自从斯拉夫人将亚伯献祭给该隐[1]并将后者当作他们的老大哥接纳到他们之间的那一刻[2]起便灰飞烟灭……总之,所有斯拉夫人在其经历过几百年间的沧海桑田中所捍卫的宝贵要素,通过一种新的精神——一种行侠仗义、极无拘无束、兼爱非攻的精神——得以滋润养育,总有一天就能成为那些属于一个新生而伟大的文明的东西。
还有一点使我与我们的泛斯拉夫主义者截然不同。他们仍是统一的追随者,始终偏爱于训诫、权威的枷锁、庄严肃穆的统一性和公共秩序,而不爱自由权利。而我,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是那反抗所有以上层的专制主义与教条主义方式强制推行的法律的底层生活的追随者,而我无论何时何地都偏爱于自由权利而非秩序……
还有另一个大相径庭的分歧使我与我们的泛斯拉夫主义者截然不同。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统一,始终偏爱于公共秩序而非自由权利,而我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并更偏爱于自由权利而非公共秩序,或者说,为了不让我的敌人钻牛角尖,我从头到脚都是一个联邦主义者。我推崇博爱与联合,我期望全人类势不可当地倾向于团结在自由权利之下,以结成在全球范围内的兄友弟恭的兄弟情,尽管我不知何时。但我憎恨那集权制的统一,这东西在那各民族解放被贩卖的大市场里被贱卖:在圣彼得堡、在维也纳、在柏林、在巴黎,今天也许在……并且始终在罗马[3]。这是对一个极其专制主义的、普世的、宗教的、神圣的、超人的并因此是马志尼[4]主义的观点的一个问题。这是国民公会[5],是罗伯斯庇尔[6]、圣茹斯特[7]和拿破仑[8],是那东正教派的狂热泛斯拉夫主义者们,以及是那对我们这帮异端而言是大异端的教皇,所共有的!所以我憎恨那种是心灵与自由的真正坟墓的统一,不仅包括各民族内政组织之内的,而且还有各种族之内的。我因此只能憎恨泛斯拉夫主义,但同时也包括泛日耳曼主义、泛拉丁民族主义以及尘世间所有泛民族主义,我深信这些观念中的每一个都蕴含着对人性的否定与普遍的自由权利的危在旦夕。这有时会放纵征服,并且甚至通过精神的损失而始终偶然地延长那庞大到令人心惊胆战的物质性力量的短暂保存,但绝不会带来一件思想上与道义上的宏伟壮观,甚至也不会带来一次万古长存的繁荣昌盛。那会给全人类带来天灾人祸,百害而无一利。

[1]这里是指《圣经·旧约·创世纪》中“该隐杀亚伯”的典故。据《圣经·旧约·创世纪》第四章所载:“有一日,那人(亚当)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怀孕,生了该隐,便说:‘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又生了该隐的兄弟亚伯。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的发怒,变了脸色。耶和华对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他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他。’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据后文推敲,“该隐”在此代指基督教。——译者注
[2] 这里是指公元9世纪至10世纪末间基辅罗斯皈依希腊正教的运动,最终在公元988年以基辅大公确立基督教为国教结束。——译者注
[3] 专制主义“始终在罗马”这一句话并非特指这个城市,而是以罗马城为象征的罗马文化。关于罗马文化,巴枯宁曾在《上帝与国家》中如是说:“论出发点哪一个是最抽象的理想——把人类的实在自由为法律抽象所代表的公民的抽象自由而牺牲,把人类社会的自然发展为了国家抽象而牺牲——哪一个结果变得最兽性呢?当然是罗马文化……在罗马,文化的名字是什么呢?有的是征略跟它的一切兽性的影响。它最重要的话呢?就是凯撒的全能。这就是说各国和人民贬谪和沦为奴隶。”(见《上帝与国家》,1947年译本,第37页)——译者注
[4] 即朱塞佩·马志尼(Giuseppe Mazzini,1805-1872),意大利爱国者与意大利统一三杰之一,鼓吹集权共和国(见巴枯宁《上帝与国家》,1947年译本第33页)。——译者注
[5] 即1792年成立的国民公会,是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机关,也是法国大革命中首个民主制机关,成立后却因经济原因逐渐导向雅各宾专政。——译者注
[6] 即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Robespierre,1758-1794),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专政时期的最高掌权者,曾以其严酷的革命专政手段而闻名,又因其推行“非基督教化”运动后却又推崇“最高主宰”这一理性主义的自然神论而被巴枯宁称之为圣父所挑选的圣子以讽刺(见《上帝与国家》,1947年译本第47页)。——译者注
[7] 即路易·圣茹斯特(Louis Saint-Just,1767-1794),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专政时期的领导人之一,罗伯斯庇尔的盟友,也是处决末王路易十六的鼓吹者,曾在1793年10月提议建立集权主义的革命政府以专政反革命分子。——译者注
[8] 即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是1799年法国雾月政变的领导人,此后成立了以他为中心的集权统治,并最终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