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中国》读书笔记(四)
游牧时光:草原游牧生活
1. 草原民族在历史舞台上的军事雄姿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亮点,支撑军事力量的物质基础——草原游牧业却往往成为配角。
2. 夏天的美好只是一年中短短的一段,游牧时光更多的日子有风、有雪,踏者四季的轮回,游牧者离去又回归。
3. 一年中四季变化于冷暖之交,农耕依四季完成播种、收获,游牧则随四季建立牧场、营地,农民在同一块土地上依四季时序安排不同的农事活动,牧民则在四季循环中追寻未被触动的牧草,游牧与农耕虽然属于经营方式完全不同的两类生产活动,但均在四季的轮回中获得再生的机缘
4. 游牧时光是在逐水草的生涯中走过的,游牧的路上有风雪,也有鲜花,游牧生活孤独而寂寞,远离市井,远离喧嚣。然而,孤独不等于无为,寂寞也不意味平凡,震动整个欧亚大陆的草原民族匈奴、突厥、蒙古人就是在游牧生活中崛起的天骄。
呼伦贝尔草原的传奇
1. 额尔古纳河滋润了呼伦贝尔草原,那是一片色彩与色彩相撞的地方,五彩斑斓的春天,碧色连云的夏天,枯黄苍凉的秋天,雪花飞舞的冬天,大地因四季变换着色彩。蓝天白云下,额尔古纳河右岸,那一条条蜿蜒的河道静静地流淌在草原深处,日睹了无数四季之变,也一一拥抱过草原上的人们,为他们的伟业而歌唱,为他们的远行而流连。
2. 呼伦贝尔大草原:成吉思汗 蒙古帝国
科尔沁草原: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尔的领地
清朝满蒙联盟
整个清朝先后有六位出资博尔济吉特氏族的皇后。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重大改道
(《黄河颂》备课可参考)
1.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最后汇入渤海。
2. 一条大河,上、中、下游姿态各异,上游淌流在高原之上,中游穿行于山陕峡谷间,下游水出龙门,经孟津进入平原,沿途数千里积累的能量一倾而下,浊水横流。清人宋琬《渡黄河》中的诗句“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对此描述得十分精彩。
3. 大河奔流,在两岸留下了千古记忆。大河奔流不仅成就了艺术创作,也书写了历史。
4. 黄河六次重大改道
守江必守淮
1.淮河流域的边缘性地位形成原因
a. 黄泛区
在新莽时期黄河第二次重大改道后,河水夺淮泛滥达六十年。黄河的长期中断了淮河流域地区的农业发展进程,使该地区成为农业生产不连续分布的区域。
b. 不南不北之地
淮河流域北部与黄河连为一体,南部则与长江连为一体。因此,无论是黄河还是长江,都可将其看作是本流域的自然延伸部分。
淮河不仅地理位置介于黄河、长江两大区域之间,而且于黄河、长江之间几乎没有完整的分水岭。
c. 依附性
两汉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至巍晋南北朝时期,黄河、长江流域政治上的对立,为长江下游经济妮起创造了机会。随着唐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向长江下游地区,准河流域边缘性的地基本成型。北方黄河流域历代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长江下游平原地带则具有经济中心的地位,淮河流域处于南北两大区域之交,介于政治与经济中心之间,不仅边缘性越来越突出,而且对于河、江两大区域的依赖性也越来越明显。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秦汉以后,淮河流域没有成为任何一类政权的都城所在地,而且在清代的行政区划中,这里也无法继续保持流域的完整,而分属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
2. 守江必守淮的原因
不南不北的地域特征,使得它既是南北政权的缓冲地带,也是双方交战的战场。以黄河、长江流域为各自中心的地区,不仅在地理上构成了两大区域,政治上也往往分为两大集团,每当南北政治集团分裂时,交战地自然就在不南不北的淮河流域。
然而,最令人关注的,不是南北交战以淮为战场,而是战后的结局。历史告诉我们,决定战争结局的是战前淮河流域的归属——“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
例证: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