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信念——荒落的读书笔记(一百零六)
今天继续阅读《理想国》第七卷后半部分的内容。 柏拉图认为人只有通过思辨才能看清真理,而学习数学、科学等科目才是唯一的途径。 换而言之,空想是无法抵达真实的。 前者我非常赞同,后者我则认为需要加上一门科目——生活。 当然,没有受到启蒙教育的话,学习探究一件事物肯定会非常吃力。但我国历史也证明了,哪怕开局一个碗都能坐的上龙椅。由此可见,学习不仅仅局限于科目,也需要洞悉自身所处的时代。 之后柏拉图还提出要嘉奖那些二十多岁并学有所成的青年,将其与学的差区分开来——颇有点应试教育的雏形了。虽然可能理念不同,但结果上来说都是起到了筛选的作用。 后面还有段关于信念的讨论,大意是讲:人在从小信奉的真理不断被辩驳后,会因此动摇乃至于违背真理。 柏拉图认为这是年纪的问题,年纪更大者便会更加坚定。 我认为这是信仰的问题——必须保证所谓的“真理”是正确的,并能为人们持续提供实际价值或是情绪价值的,这样才能让大家相信这所谓的真理。 这样一想,那些生活在战乱时期的先烈们真是伟大,他们一定是从未来、理想、同伴那里借来了无数奋勇献身的情绪,才能有我们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