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端午节和屈原无关,端午节的真正起源
夏商周时期,在临近盛夏之时有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至节”或“夏祭日”,在此日要进行各种驱虫、洒扫、祛暑等传统的习俗,来迎接盛夏的到来。 宗懔《荆楚岁时记》是我国现存的比较早也比较权威的岁时专著。在《荆楚岁时记》中,吃粽子是定在夏至节中的活动内的。《大戴礼记》:“午日以兰汤沐浴”;《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
而夏至吃用糯米做粽子的习俗则是商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是以稻米为基础的文明,是中国最早吃上白米饭的地方。也就是春秋时期的吴,楚,越等诸侯国。

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在《后汉书·礼仪志》中写到: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直接地认为,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有一本著名的记载岁时风物的著作叫《岁华纪丽》,那是唐代韩鄂“采经子史传、岁时事类,聚而以俪语间之”的一部书。对该书的端午节,编撰者共用二十对俪语列出四十个条目,记载了有关端午的二十二件事,然而开宗明义对端午的第一解释却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什么是“正阳”?陆德明解《庄子》时说“日中为正阳”,王逸注《楚辞》时也说是“南方日中气也”,看来如果不承认端午跟夏至的关系,这“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就没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因为只有在夏至,太阳才可能完全合于正阳的位置。夏至前,太阳在天空视轨道上的位置是逐渐北移的;夏至后,太阳在天空视轨道上的位置又逐渐南移;只有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对地处北半球的我国来说,夏至这天的确是一年里太阳最当中的一天。我国古代对于这一点是深有认识的,所以早在《左传》中就已有了二分、二至等的明确记载。如果明白了端午跟夏至曾有过的这种同一关系,端午又叫天中节的原因也就无须再作说明。
只有真正弄清楚了“端午”与“夏至”的关系,才能够真正读得懂《说文》中汉代许慎对“午”字和“五”字的注释——“午,忤也,五月阴气忤逆阳,冒地而出也”;“五,从二(像天地——段玉裁注),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内,从“夏至”这天起,原来的一天天夜短昼长的变化已经终结,开始了昼短夜长变化的到来,所以司马彪也才有“端午”和“夏至”“阴气萌作”等等的说辞。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了此观点。
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中将竞渡归入夏至的节俗活动。可见一开始的端午节赛龙舟不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而是夏至本身就有的活动。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五月五的风俗起自夏商周的夏至节。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2006年12月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
周处《风土记》中原文的“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说的是,“在我们夏季的正当中,有个端午节;端午节这天的节令食物,是烹制的野鸭肉和粽子”。这句话接下的“端,初也”,是后来的注释者怕别人读不懂而加上去的注释。可见在注释者的时代,已经有的人对这一个节日的本意不太清楚了;或者是在初学者的认识里,这里是存在着疑问的。只可惜的是,这位注释者又偏偏并不真懂“端”字在这里的意思,更没有弄清楚“午”字在这里的深刻内涵,所以便误认为“端午”就是“初五”。再后一些年代的抄录者,甚至连文中哪句话是《风土记》的正文,哪句话是后来的注释也没有弄清楚,以致照抄照搬传至今天,才造成了“端午”的意思就是“初五”的误读。
其实,“端午”就是“端阳”,就是“中天”,就是“日叶正阳”,……也就是在说,这是太阳在一年之中的位居正南当顶的节日。“端”,就是“正”;“午”既是时间词,又是方位词。
更早一点,《尚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夏小正》中说:“五月,初昏大火中。”孔安国曰:“火,苍龙之中星”。苍龙即苍龙星象,大火星是苍龙星象第五宿心宿的第二星,星火是指夏至黄昏时大火星出现在正南中天,日永则是指这一天白昼最长,自然也是说的夏至。
那么为什么后来过节的日期发生了变化?这个应该是传统节日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可能是历法的改革与完善,以及岁差的影响,或者是名人的原因,导致日期发生了变化。屈原,曹娥这些长江流域的名人在夏季投江自杀后(伍子胥是先自杀后被抛尸投入江中),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他们的节日。民间将各种风俗牵强附变成纪念他们而产生的东西。
因为名人,而导致节日发生变化的,在西方也有例子,比如把耶稣的诞生日安排在12月25日。(耶稣诞生的日期,《圣经》并无记载。公元336年罗马教会开始在12月25日过此节。12月25日原是罗马帝国规定的太阳神诞辰。有人认为选择这天庆祝圣诞,是因为基督教徒认为耶稣就是正义、永恒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