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谷子(粟)的栽培史

2021-08-16 16:29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谷子(粟)的栽培史

选自《农业考古》 2006年04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

山西省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样地之一,远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迄今发掘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就有200余处(1),诸如,芮城县的"西侯度人"、"臣河人",襄汾县的"丁村人",朔县的"峙峪人",大同市的"许家窑人",以及垣曲县的"官沟人",等等。他们经过采集、渔猎、刀耕火种,开创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到新石器时代除释南地区已成为全国古代经济文化重要的中心之外,其它地方出土的溃址更多,如祁县的梁村,平遥县的依润、婴溪,洪洞县的道觉,灵石县的旌介等都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进一步促进了我省农耕文化的发展。


相传早在远古时期,炎帝、黄帝及其氏族广泛地在山西许多地方活动。黄帝的元妃螺祖教民养蚕于夏县,"昔神农尝百谷"于长治市以东的百谷山((潞安府志》),"神农得嘉谷之所"位于长子县东28公里,与高平交界的羊头山,至今羊头山山上"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泉"(唐《元和县郡志》卷十五)。中国最早的农师后稷,成年后"遂好农耕",始教民稼稿于稷山②),"相地之宜,宜谷者豫精焉,民皆法则之……天下得其利"(《史记;周本纪》)。考古发掘证实,夏县西荫村遗址,出土的粟粒,年代为公元前3495±160年,属于仰韶文化。万荣县荆村遗址,出土的谷类灰烬,经高桥基生鉴定为粟和高粱。距今有5000~4000年,也属仰韶文化。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的炭化谷物,经蔡蓬珍等人测定,8C值与小米8C值的平均值相近,灰土中并夹有未燃尽的谷子。年代为公元前2500~1900年,属龙山文化。侯马市乔山底遗址,出土有两座容积为25m和40m的大型谷仓,仓底堆积有炭化谷子,也属龙山文化。这一切均说明山西省谷子的粮培历史,距今至少已在5千年以上。数千年的生产实践,积累了主宽的稳谷经验,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早在后貌时期,高阳太守贾思架就系统地

总结了包括山西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并通过亲身的观察、试验和实践,于公元.533~544年写成了世界上最早最有价值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其中"耕田"、"收种"、"种谷"等篇系统地记述了谷子的栽培技术,内容丰富多彩,细致确切,水平相当之高。到清代,山西籍大学士、户部尚书祁隽藻利用"请假侍亲,读礼守基,寒暑四盾"的居乡时间,向农民遇查研究,总结了寿阳县及晋中一带的农业生产经验,于公元1836年写成了著名的《马首农言》,是山西省唯一的一部综合性古农书,为我国宝贵的农学遗产之一,其价值"可与(齐民要术)同观"(孙殿起(贬书偶记》)。其中"种植"、"农器"、"农谚"、"五谷病"等篇记载的谷子栽培技术,表明山西谷子裁培技术已比较系统完整,许多技术至今仍然适用。

1山西古代对谷子名物的认识史

古代对谷子的认识,就全国而言,由于品种类型繁多,或地域的不同,或所指各异,认识相去甚殊,先后有禾、粟、梁、稷、谷、称、季、苗、糜、芭和小米等十多种称谓()。民国时期的高润生曾撰《雅尔谷名考》进行专门讨论,至今国内学者意见仍不一致(54)。山西古代对谷子的认识虽不及全国那样复杂,但也不尽相同。正如清代祁集藻在《马首农育》中指出"谷者,树获之总名,北方则属之粱,而以莱之名移于稷,又移稷之名混于黍,于是梁稷粟三者,盲人人殊。"许多地方府志中也称"唐盂洗本草言人不识粟,而近世皆不识操也"(《朔平府志》,清雍正十一年;《太平县志》.清道光五年;《浮山县志》,清乾隆十年,《翼城县志》,清光绪七年;《安邑县志》,民国二十三年),甚至连"百岁老农不识谷种为躲粟也"(《山西通志》,清光绪八年)。

1.1对禾的认识

禾,首见于春秋战国前的《诗经》,其中《魏风·伐檀》篇提到山西谷子时说"不稼不稿,胡取禾三百惠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困兮"。魏风是周代魏国的民歌,魏国即魏世家及左氏传云姬姓国也,其地为虞舜夏禹所都之域,南枕河曲,北涉汾水,即今之山西南部一带。山西通志曰"说文解字注,民食莫重于禾","故为之嘉谷,即所谓高禾是也"(《新降县志》民国十八年)。与《广韵》中进"禾,粟苗,粟,不子也"一样,《马首农宣》明确指出"禾,粟之有藁者也。其实曰粟,其米日梁"。很显然,在古代,禾是对谷子植株的称谓。

1.2对梁的认识

梁也始见于《诗经》,如《唐风·精羽》中对不能进行农业生产时称"不能载稻景",《黄鸟》中讲"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据唐陆德明著(音义》称,"唐者,周成王之母弟叔虞所封,其地帝尧夏禹所都之城,汉日太原郡"。在山西地方志中也有"埋雅以暴为谷"(《孟县县志》.清光绪七年),"梁亦骤也,穗小毛长,米晶莹而多汁,味特滑甘,故人以膏量并称"(《天镇县志》,清光绪十六年),以及"谷之粘者目梁"(《大同府志》,乾隆四十七年),"而今之粟,古但称粱,后仍专以粱之细者名粟"。(《虞乡县志》,清光绪十二年)。


1.3对粟的认识

粟在甲骨文中作谷子成熟时的形状""。就全国而言,从周朝到春秋的文献中常提到粟,《管子·小问算》中"夫粟内甲以处,中有卷城,外有兵刃"的记载,就是形容谷子的科皮、颖壳和刚毛的,无疑是专指谷子这种作物。《齐民要术》明确表述粟就是谷子,《马首农富》亦谓"禾,粟之有蒸者也,其实曰粟",至今山西仍然延用粟的称谓。但山西也有"古者以要为黍稷疑称之总称"的记载(《曲沃具志》.清乾隆二十三年;《赵城具志》,清乾降二十五年;《虞乡县志》,清光绪十二年),表明当时粟也常作为五谷代表。

1.4对谷的认识

历史上常把谷作为作物的总称,如"五谷"、"九谷"、"百谷"等。山西亦莫能外,古时许多地方志都记载有"其谷宜五种,今谷有黍稷梁"(《浑源县志),明万历三十九年》。但更多的是专指谷子这一种作物,如"谷,即粟也,古统称曰馨",(《安邑具志》,民国二十三年),"谷即五谷之馨也,脱壳为粟米,亦日小米,今直名日谷"(《赵城县志》,清乾隆二十五年,《介休县志》,清乾隆三十五年,《虞乡县志》,清光绪十二年)。《齐民要术》中有"种谷"一篇,专进谷子的栽培技术,《马首农言》的"种植篇",也是详细地记载了如何种植谷子。直到现今,山西仍把谷子作为其通俗的称呼。

1.5对黍稷的认识

稷是先秦以前的重要作物,古代有"社稷"后覆"等名称。潞安府志说覆"为五谷之主,故教民稼稿者以后稷称","陶唐之世食农官为后稷,其祀五谷之神与社稷相配,亦以稷为名"(《介休县志》,清乾降三十五年)。对"五谷"的解释也都是"委、稷、麻、麦、豆"(颜师古注《汉书》),或"稻、麦、委、稷、蔽"(《礼记·月令》)。黍、稷并列而无粟,说明黍、稷、粟是三种不同的作物,也说明稷在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的代表性及重要地位。

山西地方志根据委、樱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也有许多明确的记载,"稷,五谷之长,似黍而小,秋种夏熟,苗似芦有毛,高三四尺,结穗殊疏散,粒有壳似粟而巨光滑,过之先诸谷熟,刈欲早,过熟即随风落米,米色特黄,故土人称黄米"(《直隶猛州志》,清道光六年)。安邑具志记载有"稷,别名瓶,有谓之磨"。关干委,直隶霍州府志这样记载,"黍,苗穗似稷而大,实园重,土高燥宜之,以大署种故谓之黍,刈后湿打则程易脱"。"高诱目;关西谓之糜,冀北谓之黍,即诗维磨维节转音也,说文廉瘾也,广雅摩飛也,然则现也稳也摩也,名殊而一物也"(《绛县志》,清乾降二十年)。"黍有黑、青、红、白数种,通志云羊头山有黍二群,其南阴地黍白,其北阳地素红,因之,以定黄钟,阴地黍自乃高平界也。""踏律曰∶上党之黍有异他乡,其色至乌其形园重,用之为量定不徒然"(《高平县志》,清乾隆三十五年)。"墨者为柜"(《长治县志》,清乾隆二十八年),"柜黍出羊头山,定黄钟之律,以生度量权衡,今则无异凡黍矣"(《潞安府志》,清乾隆三十五年)。

"粟、黍、稷在前汉及其以前古文献中并无混淆,也根本没有稷即是粟的事实存在"(4)。仅犍为舍人注《尔雅》中有"稷,粟也。今江东呼粟为稷也"。胡锡文认为江东"呼莱为稷",仅属个别地区的俗名,不足为证,不能作为普遍的大名通称。著名的《植物名实图考》的作者吴其遭指出;"江左诸儒,左不至北地,徒以偏旁音训推求经传名物,往往不得确诂","愚夫愚妇属展转相传,物以音变,音以地殊,凡古物在今不能指名者皆是也"。后汉魏晋一些训沽学家注释中也有稷即是菜的说法,服皮注《汉书宣帝纪第八》时称;"玄秘,黑粟也"。孙炎注《尔雅)时称"要,票也"。郭璞注《穆天子传》时也称"樱,粟也"。胡锡文()在研究了当时主要文献的原文,释文的意义与来源后,认为这些注释的说法原本就不能成立,但后来却有部分人以此为据,断定了稷即是粟2)3),以讹传讹。山西地方志中也有记载"稷,百谷之长也,今俗直名之曰谷,脱壳则为粟米,亦曰小米"(《稷山县志》,清同治四年)。

个别地方也有称覆为高粱,如新绛县志说稷"俗名稻黍,即高梁也,有早晚二种,沿河一带种之,盖以秆高耐水较种他物似觉安稳也"。

2山西古代谷子栽培发展的演变史

谷子在全目的液变,据史料记数,大体可分为战国前的发展阶段,战国到置代的扩大发展阶段和南北朝以后的发展缓慢阶段(2)。在山西的栽培发展与全国大体相似,只是扩大发展阶段延长到唐宋时期,元明以后发展比较缓慢。

从后覆在山西教民"宜谷者嫁稽"之后,到战国以前,农耕之初,实行轮荒,耕作水平很低,种植一般都选用与杂草竞争力强,且生育期短的植物,黍就首当其冲,成为栽培的主要作物。处于发展初期的谷子面积尚小,不占重要位置,这从商代甲骨文中黍的字样较多,在《诗经》中黍出现26次,粟仅出现10次均可以得到佐证。

战国以后,随着生产工具的变革,"铁以铸鼎",开始应用铁器,侯马北西庄曾出土战国时期的铁犁(《考古》,1957年第4期45页),以及祭牛为"默亩之勤",推广牛耕,耕作水平明显提高,耐旱高产的谷子就得以大量发展。特别是秦汉时期,设立铁官,大量冶铁,当时山西(河东郡)已有安邑、绛邑、皮氏、平阳46处铁官,为全国铁官愚多之郡(《中国农学史》草稿,上册),从而使铁器使用进一步普及。平陆具出土的汉幕壁面《牛耕图》,绘的就是汉代"一人扶犁,二牛抬杠"耕地的情形,表明当时牛耕十分普遍了。随着楼车(三脚楼)的应用,将开沟、下籽、覆土作业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播种效果和质量。当时统治者重视农桑,除采取"计口授田"、"劝课农桑"、"山区增设聚邑"、"中田种粟"以及授予"力田"称号以资奖励等措施外,大力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实行"代田"、"区田"之法,西汉"武帝以来,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代田,一亩三默,岁代处,……是后,边城、河东,弘农、太常民皆使代,因.用力少而得谷多"(《山西通志·代历田壁》卷六十五,清光绪)。汉试意时期,"伏兵三十万,匿马邑(今期州)旁谷中",置"边郡典农都尉中田植谷";汉成帝时期"四万腈兵屯朝方(指北方,即山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一带)、云中(今大同)、代、雁门"等地屯田种谷。到东汉前期仍继"置典农都尉在边境中田植谷",(《山西通志·历朝中田》卷四十四,清雍正).因此,谷子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主要作物,占首要地位。从考古发掘案看,据统计,全省有谷子出土的遗址共10处,其中汉代有4处,占40%。从《周礼》所载谷子分布在豫、兖、幽、雍、冀、并等州来看,雍、翼、并等都在山西境内,《魏都赋》也记载有"雍丘之梁",说明山西是产好谷子的地方。当时谷产众多,"王凤中、河东、太原、上党,谷供京师"(《山西通志·历代田赎》卷六十五;清光绪)。隋唐时期,仍然高度重视农桑,除了继续实行"劝课农桑"、"增设聚邑"、"屯田种粟"之外,进一步完善了"均田制",还采取"扩大农田"、"开通道路"、"兴修水利"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耕积极性,"开元之际,耕者日力,四海之内,高山帮壁,来耜亦满"(《元次山集》)。自耕农户日多,粮产大增。据新终县志记载仅"绛邪贡疑谷二十石(唐志作粟米),则粱谷出产之多可想而知"。"河东屯田收二十四万五千八百石"(《山西通志·历代田赋》卷六十五,清光绪),大批粮食调往京师,"当时,各地以粟米接济京师长安的有21州,山西占4州"(史念海《河山集》,三联书店出版)。

宋代虽然也在阳方口、宁武一带"积粟屯兵"(《山西通志·武事》卷五十三,清光绪),并兴修水利1.8万顷(1顷=6.667hm)。仁宗嘉搭年间绛州正平县南董村农民利用村旁马壁谷水,娄浚田五百余顷。先前市收谷五、七斗,淤田后增收到两、三石。神宗时此法得以推广,取得一定的成效(《中国通史》第五册,人民出版社,1978)。但是随著水利条件改善,小麦面积逐渐扩大,谷子发展速度趋缓。尤其到明清时期,谷子让位于小麦。

明万历初年庞尚鹏在《清理三关屯田疏》中说,“顷入宁武关,见锄山为田,麦苗满目”(《山西通志·艺文》卷一百八十六,清雍正)。直到民国时期,全省小麦面积扩大到年1367.8万亩,战前的1936年达到年1553.8万亩,谷子为1277.7万亩,仅次于小麦。而在一些山区县,谷子仍占其重要地位。崔献廷在民国二十一年为《马首农言》写序时说,“吾邑种植,以谷豆为大宗,麦类次之,故餐餐皆小米”。民国二十九年《榆次县志》称,谷子“为农产主要品种,植既多收量亦丰产”。孝义县“通计所种,大约高粱十之一,豆五之一,麦亦五之二,谷三之一”,(《孝义县志》,清乾隆三十五年),翼城县“靠山一带村庄农民多种秋粮,大率每百亩田,以七八十亩种谷、豆、高粱、玉蜀黍等”(《翼城县志》,民国十八年)。就是在以小麦为主的晋南平川地区,“农田百亩大率以七十亩种麦,二十亩种黍谷,十亩种杂粮”。(《临晋县志》,民国十二年)。由此可见谷子在山西历代地位之重要。

3 山西古代谷子品种培育史

古代从“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周书》),到东汉“生于常类之中而有诡异之性,则为瑞矣”。“嘉禾生于禾中,与禾中异穗,谓之嘉禾”,“试种嘉禾之实,不能得到嘉禾,恒见粢粱之粟,茎穗怪奇”(《论衡·讲瑞篇》),反映了先民们对谷子遗传变异之认识。从后稷选嘉谷到清康熙帝推广优良品种,从《汜胜之书》“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处,苗则不败”,到后魏《齐民要术》介绍谷子品种86个,表明了先民们对良种的认识深刻并不十分重视对谷子品种的培育。在山西,“自汉以后始以穗大而毛长粒粗者为粱,穗小而毛短粒细者为粟”(《浑源县志》,清乾隆二十八年),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谷子品种特征特性的差异,“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性质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齐民要术》)。到后魏,《齐民要术》记载有86个谷子品种,其中,竹根黄、赤巴粱、竹叶青、调母粱等品种就可能出自山西,有些品种至今生产中还有种植。到唐代粱谷、白谷、交棱纱等品种作为土特产上贡朝廷,可见培育品种生产之多。到清代据38个州县志记载的统计,共有谷子品种323个,品种的命名,或以人姓氏为名,或以形态特性冠名,或观颜色立名,或会义为称,例如,红谷、黄谷、黑谷、白谷、青谷、紫谷、灰谷、早谷、晚谷、粱谷、白粱、青粱、赤粱、芝麻粱、刘秀才谷、李朝谷、十捣杆谷、桑根谷、临秋变谷、虎尾谷、秫谷、铁霸齿谷、毛间谷、流沙谷、龙爪谷、赞子谷、朱砂谷、竹叶青、东方亮、秤锤、龙头、金骨、大白谷、小白谷、小蛇谷、小黄谷、马拖缰、白老汉、金棒杵、银棒杵、黄瓜黄、六棱象尾谷、潞州黄、一把箭、缠子条、料角白、红老汉、狼尾稍、猪咬齐、铁耙齿、菠菜根、天青谷、獾毛谷、一窝蜂、关东黄、夏谷、四根齐、六根齐、九根齐、秤杆黄、老来白、三变连、草溜雨、交棱纱、御丝、鹰爪、黄荆子、黄满川、黄龙爪、秫黄瓜、牛尾黄、紫秆禾、棒杵穗、栎花谷、狼尾谷、驴尾谷、红猫蹄、白猪蹄、猪矢黑、老来变、隔沟扌屯、竹根黄等。

归纳山西古代谷子品种培育的实践,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3.1适应性培育

对谷子品种首先注意的是它的生育期与适应性,把谷子品种按熟期分为早熟、晚熟(或大、小谷)两类,按播种期划分为春谷和夏谷两类。春谷方面,“早谷以六十日为率宜旱田,晚谷以一百二十日为率宜水田”(《山西通志》,清雍正十三年)。在晋南复播区的夏谷方面,“早谷六十日为率宜旱田,晚谷八十日为率宜水田”(《虞乡县志》,清光绪十二年)。“惟潞州黄一种,早种则晚熟,晚种则早熟,水旱田胥宜”(《介休县志》,清乾隆三十五年)。

3.2高产性培育

高产是谷子品种培育的重要问题,当时极为重视。祁隽藻利用侍亲守墓乡居期间,于道光十四年秋亲自考察了生产上常用的几个品种的穗粒数(产量)。灰谷一穗76瓣(穗码),瓣84粒或60粒,得8989粒;大白谷一穗79瓣,瓣119粒或100粒,得8834粒;小白谷一穗99瓣,瓣65粒或85粒,得7892粒;小黄谷一穗85瓣,瓣115粒或120粒,得9825粒。他认为,这是“以秋收九分计”的结果,“若准以大有年所获,一穗万粒,有过之无不及也”(《马首农言》)。足以证明当时培育出的谷子品种高产性已相当高了,可与当今谷子高产品种媲美。

3.3抗逆性培育

在自然环境下,逆境条件随时都可能发生,先民们为了实现高产很早就重视了谷子品种对逆境抵抗性的培育,且已培育成功了抗旱、抗风、耐雨的谷子品种。据介休县志记载,当时在汾州南地区种植的谷子品种有早晚熟两种类型共21个品种,其中,耐旱的品种有黄谷、白老汉、六棱象尾谷、潞州黄、青谷、猪咬齐6个品种,占品种总数的28.6,耐风的品种有马拖缰、白老汉、缠子条、红老汉、狼尾稍、菠菜根、獾毛谷7个品种,占品种总数的33.3。同时,六棱象尾谷、白老汉,既耐旱又耐风,红老汉、狼尾稍、灌毛谷既耐风又耐雨。

3.4适口性培育

适口性好是人们食用的首要条件,先民们十分注重。先后选育出沁州黄、东方亮、王胡米、西米、粱米、白谷等许多适口性良好的优质品种,均已著称于世。据历史文献记载,“春秋题辞西乃金之位米为阳之精,故西米为粟,旧志高平所产出之粟精洁美腴,甲于他郡”(《高平县志》,清乾隆二十九年)。寿阳气候特寒,“得天时者既久食,地力者亦厚,故粒较他处独大且坚云”(《寿阳县志》,光清绪八年)。天镇县所产之粟“穗小毛长,米晶多汁,味特滑甘,……有黄、白、青、赤四种,白者尤良,……边地嘉禾无以逾此”(《山西通志》,清光绪十八年)。榆次县东北乡所产之米,“颗粒坚小,肥腴适口”,因该乡之米多在王胡籴粜,俗称“王胡米”(《榆次县志》,民国二十九年)。山西小米历来奉为贡品,新绛、曲沃出产白谷、粱米早在唐代就上贡朝廷。沁县出产的沁州黄,在清代作为贡品供奉皇上,并列为全国四大名米之首,至今仍然蜚声海内外。

4山西谷子栽培技术发展史

《齐民要术》和《马首农言》,把历史上山西谷子栽培技术系统化,科学化。形成了包括选地选茬,犁秋田,运粪,耙春田,打土块,打粪块,散粪,犁春田,耙耱、布种,碾砘,复砘,挑草,间苗,一锄,二锄,三锄,刈获,捆载、切穗,打场,入仓等二十八项作业(《马首农言》)。

4.1对土壤和前茬的选择

4.1.1对土壤的选择

“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五谷不宜其地国贫也”(《管子》)。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辟土植谷”。

《禹贡》按土壤色泽、性质进行了分类,排出九州不同地区土壤肥力高低的顺序为:“雍、徐、青、豫、冀、充、梁、荆、扬”。荆、扬二州地势低洼不宜种谷,北部、中部的其他各州“黄白土宜禾”(《考纬经》)。山西当时大部分地区属冀州,据孔颖达《禹贡正义》曰:“冀州之境”位于“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即山西南部。到汉代山西大部分为并州,西南部属司州,东北部属幽州,建安11年曹操出兵杀死高干后,“欲广冀州而盖其他”,把幽、并二州合并归冀州,把司、凉二州合并归雍州。山西大部地区仍属冀州,西南部属雍州。足见山西的土壤不仅非常适合谷子生长,而且是生产嘉谷之所,自古就有“雍丘之粱”之说。

远古时期,后稷在稷山教民稼穑时,就相地之宜,宜谷者而稼穑之。古代相地,即对土壤选择的方法,主要是在选择地势、水源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地块土壤上植物生长的状况来确定土壤肥沃程度。《管子》提出“粟土”的概念,认为粟土“或赤、或黄、或青、或白、或黑”,要“淖而不月刃,刚而不觳”,“干而不土各”,月刃即硬也,觳者薄也,月刃同韧字。意思是说,粟土的颜色有赤、黄、青、白、黑5种,要求其土质适中,泥淖不韧,刚坚而深厚,干燥而不硬,粘着有力,保水透水性能良好,不会过干或过湿积水,无论高处还是低处,均能保持湿润,不污手足,因而可生产嘉谷。一般选择依山傍水,地势高燥,土层深厚,易于排水的土地种谷子较好(3)(6)。

4.1.2对前茬的选择

《齐民要术》总结了秦汉到后魏时期群众种谷经验后提出,“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马首农言》记载了山西晋中一带群众选茬的经验,指出“谷,多在去年豆田种之,亦有种于黍田者,亦有复种者”。说明山西当时种谷主要是选用豆茬,认为这是谷子最好的前茬。当时虽不懂得根瘤菌能固氮,但知道豆茬谷好就很符合科学道理。

《齐民要术》明确指出“谷田必须岁易”,说明在后魏以前先民们就知道谷子不能重茬,必须年年倒茬。如果不得已而重茬,《马首农言》也提出了补救的办法,说“盖谓谷类不一,苗有红白,当换种也”,“谚云,`不怕重种谷,只怕谷重种(上声)'”。意思就是谷子品种很多,苗色有红有白,就是要种重茬谷,也必须更换品种,不能重种同一品种。

综上所述,山西当时已形成了以谷子为主的轮作方式,有绿豆—谷子,小豆—谷子,黑豆—谷子等方式,也有黍子—谷子—黑豆,黍子—黑豆—谷子等方式。

4.2耕作整地

远古时期,农耕之初,刀耕火种,耕作十分粗放。春秋战国以后,随着铁器应用,牛耕推广,耕作水平大大提高。《吕氏春秋·任地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耕作思路,即按照不同土壤做到“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形成了“顺天时,相地宜,尽人力”的传统农学思想,“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淮南子·主术训》),做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孟子·粱惠王上》),“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山西古代,在传统的农学思想指导下,自秦汉到明清,以防旱保墒为中心的耕作整地技术日臻成熟。从《齐民要术》到《马首农言》都有详尽的记载。其中,既有一般的耕作方法,也有特殊的方法,诸如代田法、区田法等。

4.2.1一般耕作法

该耕作法,首先要做到贵在适时,切忌湿耕。《齐民要术》说,“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并解释说,“燥耕虽块,一经得雨,地则粉解。湿耕坚土各,数年不佳”。土各,水干土硬也。意思是湿耕以后,土块干燥后坚硬不易破碎,影响耕地质量。如果进行了湿耕,也有补救的办法,即“湿耕者,白背速楱之”。这就是说,万一湿耕了,要在土壤稍干至“白背”时,速用铁齿耙耙过。这样,“亦无伤,否则大恶也”。

其次,要因时宜因地势定深浅。耕地的深浅不能一概而论,《齐民要术》明确指出“凡秋耕欲深,春夏耕欲浅”,“初耕欲深,转地欲浅。耕不深,地不熟;转不浅,动生土也。”转,即再次耕地之意。《马首农言》说:“凡犁田,深不过六寸,浅不过半寸。山田四寸为中。河地,秋三寸,春二寸半。秋犁较春犁深五分或一寸”。“春犁宜浅,秋犁宜深。深不过二寸半,浅不过一寸或寸余”。具体春耕时间,以“土长冒橛,陈根可拔,耕者急发”为准。即春季把一尺二寸长的小木桩,打进土中一尺,露二寸于地面,由于土壤解冻,土体膨大,向上崛起,淹没露在地面二寸的小木桩。这时,去年留下枯死的根,可随手拔出,正是春耕好时机。“以时耕,一而当四”,“此时二十日以后,和气去,即土刚”。“和气去耕,四不当一”(《齐民要术》)。最后,《马首农言》还介绍了控制耕地深浅的方法,主要是以上下木贯进行调节,“欲微深,则向前稍送;欲微浅,则向后稍抹之。欲大深,则将上贯打紧,下木贯打松;欲大浅,则反之。其法不一,以类推之。欲察犁迹浅深,于耕过土埋处,手刨之乃见”。

再次,要因时宜因地势定耕去。不同时期不同地势,采用的耕作方法也有差异。《马首农言》曰:“秋犁棱窄,春犁棱宽。秋,一步七棱;春,一步六棱。”棱,即犁起的土条,也称垄,一步大约相当五市尺,秋犁大约每棱宽七寸左右,春犁宽八寸左右。“今年耕墒,明年耕垄,则地力有余矣”。即今年耕犁沟,明年耕今年的小垄,地力就提高了。又说,“碌碡压地。山田,秋宜压,春宜耱(耱似耙,木齿形如鹿角)。平田,春宜耙,秋宜犁”。并解释道:“山田干燥,恐熟土为风吹去,来年禾稼不长,故用压、用耱。平田不须也”。这些措施至今仍然沿用。

4.2.2整地技术

古代的整地技术,据《齐民要术》记载,“一入正月,未开阳气上,即更盖所耕得地一遍”,相当于现今的顶凌耙地。粪撒开摊匀,“自地亢后,但所耕地,随饷盖之;待一段总转了,即横盖一遍。计正月、二月两个月,又转一遍。然后看地宜纳粟”。《马首农言》记载得更加细致,整地技术在“秋犁田(俗名秋杀地)”之后,有“运粪(自始冻至开冻),耙春田(俗名打头),打土块(俗名打圪垃)、打粪块(俗名打瘤粪)、散粪(或洒或溜或棱)、犁春田(俗名翻地)”和耙地。强调“粪宜早运田中,不可迟延。三冬有暇日即运之,无暇日即至新春运之。田在河外,尤宜早运,冻解路淖,人力车力,均难施矣。运毕须于田中椎碎”。“未种之先,耕一次,耙二次,以多为贵。俗谓`耕三耙四锄五遍,八米二糠再没变'。”说明多耙地保墒防旱好处很多,因此,告诫人产,“耕而不劳,不如作暴。”劳,即耕后盖耱,起碎土和平地的作用。作暴,即作罢的意思。

总之,整地要达到“犁深土,耙绒土,耧浅土,多粪土,少田土(农家五土,粪多田少,其获必倍)”(《马首农言》)。“田土”就是生土。通过整好地,以适应“稼生于尘,而殖于坚者”(《吕氏春秋·辩土篇》),即整地要达到上虚下实,才能有利于保墒和谷子幼苗生长。

4.2.3代田法

代田法系“古法也”(《汉书》),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结晶,为汉代搜粟都尉赵过总结出来,令各地派人到京都“学耕种苗状”,加以推广。先在陕西关中,后扩大到豫、晋、甘等省。山西大约在隰县、汾西、沁源等县以南,安泽、沁水等县以西的广大地区“皆便(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代田法是当时的一种先进耕作法,“能(耐)风与旱”(《汉书》),因而高产。具体作法就是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沟和垄。第一年在沟里播种,出苗后随着谷苗生长,不断把垄上的杂草和土锄下来,雍到谷根,到盛暑逐渐把沟填平。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之处开沟,依法种植。如此每年换种一次。这既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轮番耕种,交替休间,又能集中施肥,提高肥效,同时种子种在沟内,沟底土壤由于蒸发小,湿度大,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形成壮苗。加之垄土培根,有利于根系深扎,多吸收水肥,从而防风、抗倒、抗旱,获得高产。现在晋东南地区的壕种法和吕梁地区的丰产沟等均与代田法十分相似。

4.2.4区田法

此法的特点就是在田间挖区而种,故名区种法。是西汉末年农学家汜胜之对群众经验的总结,并加以推广。“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汜胜之书》)。

其做法,据文献记载(7),区田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土地挖成长条形的沟,一种是挖成等距离的方坑,将种子播种在沟内或坑内。以后将水肥集中施于沟内或坑内。此法强调深耕增肥,密植全苗,是小面积上精耕细作而高产的一种耕作方法,有利于抗旱。如今盂县等地尚有坑种法施行。《马首农言》除了记载“区田,刨地为区,布种而灌溉之,可备旱荒”外,还记载了“柜田,筑土如柜,种其中,以时疏泄,可备水荒。行之山国,则柜田尚可,区田非宜,以无水可灌溉耳”。意思是区田可以抗旱,但不适合无水可浇的山区,如果采用柜田法,既可防止外水浸入,又能及时排除积水,预防水害。

4.3播种

4.3.1播种期的选择

谷子播种期是古农书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早在《吕氏春秋·审时篇》中就记载有“是以得时之禾:长禾同长穗,大本而茎杀,疏禾几而穗大;其粟圆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疆;如此者不风。先时者:茎叶带芒以短衡;穗钜而芳夺;禾台米而不香。后时者:茎叶带芒而末衡;穗阅而青零;多秕而不满。”夏纬瑛注:禾同,为禾向字之误,即穗梗。本,是指植株,杀,是收敛而不徒长之义。禾几,就是谷码(小穗码)。衡,即禾同,也应是禾向字之误,带者,言叶如带之薄弱,芒者,言茎如芒之细长也。钜,该是作钝字的。芳即房,是子房之义。夺,是脱落之义。禾台是禾舌字之误,即舂米之义。末,即小之义,阅,即锐之假借字,青零,即青而零落之义。说明选择播种期的重要性,适时播种,谷子生长发育良好,穗大粒多,糠薄品质好;播种过早则茎秆细弱,米质不香;播种过晚则穗小且尖,成熟不好,秕谷增多。

选择播种期,古时候首先考虑地域的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在温度较高,无霜期较长,且以小麦为主的晋南地区,一年两熟,谷子“均在麦收后种之,谓之回茬”(《新绛县志》,民国十八年)。而在温度较低,无霜期较短,一年一熟地区多为春播,“谷雨播种,秋分载获”(《寿阳县志》,清光绪八年),俗谓“谷雨抢头种”,“谷种至小满”(《马首农言》)。在实践中还积累了一些物候学标志,“槐芽儿鸡爪,种谷稀少”,“榆钱钱落地,还有两垧谷地”,等等。

其次是考虑谷子品种的生育特性。谷“有早晚两种,早者三四月种,晚者五六月种”(《直隶霍州志》,清道光六年),“汾州南诸属胥五六月种”(《介休县志》,清乾隆三十五年)。《齐民要术》称:“二月三月种者为禾直禾,四月五月种者为禾犀禾”。“惟潞州黄一种,早种则晚熟,晚种则早熟,水旱田胥宜”(《山西通志》,清雍正十二年)。

再次是考虑地势、墒情等因素。《马首农言》说:“原,谷雨后立夏前种之;隰,自立夏至小满皆可种。”即旱平地或土壤湿度较小的地应早一些,在谷雨到立夏播种,下湿地或土壤湿度较大的地宜迟一些,在立夏到小满播种,因而有农谚曰;"谷雨种山坡,立夏种河湾"。其解释是"山坡暖故早种"."河地赛,故迟种,在早地 确定具体的播种时间时,应以"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 遇大雨,待秽生。 ….…秽若盛者,先锄一遍,然后 纳种乃佳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 得抑垅待雨", (《齐民要术》)。秽,杂草也。

此外.还有一种"冬月种谷法"明末时在山西试种成功。原方法载于陈龙正著的畿亭全书》.其中写到"此明末豫抚王子房.发荒诚祷. 遇异人传授. 试之而验,蔡忠襄抚山右(山西).试之亦验".谓之"冬谷"、"冻谷"等。即在始冻到来年解冻前播种( 以种子在冬前不出芽为原则,来年早春出苗生长,提早成熟, 对生产救灾有一定作用。解放后,在 20世纪 50-60年代.曾大面积推广,

4.3.2 播种技术

谷子的播种方法,在春秋战国以前为"缦田"生产, 采用撒播的方法, 田间无行无垅,亦不间苗中耕, 谷子生长不良,产量很低。《吕氏春秋"辩土篇》提倡条播,以"正其行,通其风"。到汉代发明了楼车, 工效大大提高,平陆县出土的东汉早期草壁画中就有楼播场面(刀,可 同时播种 3 行,日种一 填。 其后至今谷子捕种仍以楼条播为主43。

播种技术的核心是播种量及捕种深度,对此古代早有明确的认识,《齐民要术》记载播种量因土壤肥力而异,播种深度根据气候、耕作等条件而定。"良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凡春种欲深,宜 曳重挞; 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到清代.在春播地区主要根据不同地势和墒情来确定播种量和播种深度。《马首农言》记载.播种时,"原,深二寸,亩用子半升;隰,寸余,子半升二三合(农人下子多以半升计),"

古代对播后镇压也很重视,汉代以前主要是用脚踩." 以令土种相亲"。后魏时代,改用 曳"挞",即用枝条一丛,缚成竹扫把的样子,上面压上泥土或石块,由牲口 或人力拉着,起镇压和糖平地面的作用,比脚踩工效大大提高。以后进一步改进用吨车"镇压,"纯车,纯石钢也.以木轴架丽为轮. 故名吨车,""种毕.以纯碾之.地湿.则俟干然后碾之,至六七日,复碾之"(《马首农言》),拉子. 目前农时仍然普遍采用。

4.4间苗与中耕 4.4.1间苗

春秋战国时期为缦田种谷.不间苗。《吕氏春秋》提 倡间苗.一般都是 从留苗。汉代以后大力推广间苗技术,到清代对间苗技术记载尤细。《马首农言》说,在一般情况下,"凡谷,初生三叶,先挑草,次间苗( 即拔苗也,平地河地皆用之,雨多时尤要.山地不须间苗).次锄苗"。十分强调早间早锄.说"欲得谷.马耳镞"。镞是一种以小锄结合间苗进行锄地,或以大锄锄角进行间苗。 也表明间苗与中耕结合进行。具体运 用时,要因地制宜进行."苗高寸余.原. 先锄.所请 早锄一寸.强如上粪'是也∶n.宜间(去声.拔苗令稀).不宜锄.锄则苗己留成,防其因隔而坏也。"意思是早平地要先锄后间,下湿地先间后锄。

4.4.2中耕

农耕之初,刀耕火种, 杂草极易滋生.因而在春秋战 国时期就开始注意除草。到汉代,认识逐渐提高,把中耕作为一种重要的增产措施来对待。 到后魏认识进一步深入.认识到中耕不但能除草. 而且还有改善土壤结构,保蓄水分,增加产量的作用,因而有"锄者,非止除草, 乃地熟而实多,糠薄,米息"的记载(《齐民要术》)。对中耕的要求.则是"锄不厌数.周而复始. 勿以无草而暂停"。到清代不仅有"天早锄田.雨潦浇园和"谷儿黄挂头,全凭锄一锄"等农谚记载,而且对中耕技术日臻完善.《马首农言》曰;"凡锄.深.谓之搂;浅.谓之锄.先锄后搂.锄立苗欲疏,搂则雍土培本( 俗谓刨窝跌弹. 使雨水不散.亦不畏风),自锄至搂.三次为勤.二次亦可.一次为惰,四次者田无草萌矣"。强调搂地要早,在"临伏"时 进行,搂地越晚增产效果越小,即"头伏搂,满罐油; 二伏搂.半罐油;三伏搂.没来油"。油.系指粒饱湛也。最后, 在"立秋至自露.三锄以去草"。即第三遍锄地要浅

4.5施肥与浇水

4.51 施肥

施肥是谷子高产的基础,从春秋时代就认识到谷子施肥的重要性,"粪 田莫过利苗得要(《孟子》),到汉代提出种谷子要"教民粪种"."区田以粪气为美."(《汜胜之书》),意思是说,种谷子必须施肥,施肥能增产,不问土地肥瘦。同时提出各种动物粪便、骨头以及蚕矢、蚕蛹都可以当肥料。到魏时.不仅提出了绿肥美田.用"故墟"、"坏墙垣 做肥料,还详细记载了" 踏粪法"的积肥办法.广开肥源(《齐民要术》),清代《马首农言》记载了庄稼凭粪土""要秋收.先喂牛"等农谚.以及牛"所卧之处.用黄土铺垫,积久成粪,"夜圈羊于田中,谓圈粪,可以肥田"。提倡早送粪.多施基肥。也提到了"凡楼.有粪楼( 大三筒),有子楼(小三简)",说明当时己经有了施用种肥的习惯。

4.5.2浇水

谷子虽能耐早,但浇水却是著增产,早在《汜胜之 #中就要求=负水浇稼",山西省自汉以后各朝各代 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特别是汉武帝时期, 据《史书·河渠书记载,"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需弃地,民茭牧中耳,今溉田之, 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 ……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穿渠,在具体技术上,除了因品种种植,还按谷子需水进行灌溉。山西通志明确指出早熟品种宜种早田*,晚熟品种宜种水田",《马首农言》记载了伏里无雨,谷里无米","谷秀拖泥穗"等谷子需水特性,提出了"麦浇小,谷浇老"及天早浇山,雨潦浇川"的浇水办法。

4.6 病虫害防治

为了获得丰产,保证收成。古代也注意了对病虫害的防治。许多古文献均记载了人工捕打。挖据卵块,藤草燕.篝火诱杀以及除草灭虫等防治办法《马首农言》就记载有"米虫","除谷虫"和 秋电"等谷子害中。说"好莺伤稼,乃旱虫也,农人言,此虫遇白颈鸦群飞则灭,秉界炎火,可以治蝗.不能除好蚜",好舫即粘虫,可以看出.当时不仅对各种害虫活动规律己甚了解.防治时就因虫施治. 而且己有了生物防治的萌芽。

古代对谷子病害也有一定的认识.《马首农言》专列五谷病"一篇,记载了几种谷子病害症状,其中有"立僵(谷伤秋雨,将成而稿, 色自)、"竖谷"(禾秀未脱,穗不下屈)、"怪谷"(禾未出穗,此谷已黄熟)、"老谷穗"(无实而毛,似貂尾)、"黄卢心"( 谷子无穗者)、"白傥"(谷早死)、"窜瓣"( 谷穗半枯,湿伤) 等,怪谷、谷老穗,黄芦心等几种是指自发病的不同形态.也有人说怪谷可能是粟灰螟危害(3。窜瓣、 立僵等是谷瘟病危害不同部位造成的不同形态。竖谷可能是线虫病危害所致,但也有人认为是黑穗病的症状(9。白傥可能是谷子被害 虫(粟灰螟。谷跳甲)等危害而死亡的表现。防治办法. 主要是结合中耕.拔除"黄颅"、"灰背" 等病株。

4.7收获与贮藏 4.7.1收获

古代对谷子的收获极为重视,从汉代以来,一直主张早收、快收。《汜胜之书》提出获不可不速, 常以急疾为务,芒张叶黄. 捷获之无疑"。《齐民要术》强调"收获如寇盗之至.….…促遽之甚. 恐为风雨所损"。郑铎解释说.早收"元气自不散."耐煮、味美".晚收"生气已泄"."食必不美"。关于收获适期.《马首农言》说"秋分社时.以手拨其瓣,视有绿谷否,无,则熟可获矣*。并抑谷子收获作业分为"刘获、拥载,切穗,打 场(先以绿髓碾之,再打打谷的枷板,俗名拉戈)."打场应打两遍,谓之"眷穰谷.锅底粥( 谷打二次谓之眷穰,其粒坚好),意即打谷务求干净.颗粒归仓,打场脱粒.要将子粒簸扬干净.过去用簸箕簸扬.工效较低.汉代发明了扇车.其功多倍.1987年芮城县曾出土4 件汉代扇车模型),《马首农言》解释说"扬(与章切) 扇.扬谷器.场圃用之者为扇车(注∶寿邑扇车.大小二种,小者谓米属,大者谓虎头,与此少异)。"另外还有一种为"扬( 余亮切蓝,谓风飞也.不待扇车.又胜簸箕"。

4.7.2 贮藏

谷子耐贮藏,"可以久窖备荒"(《安邑县志》.民国二十三年),因而历来就有五谷尽藏, 以粟为主"之说。《马首农言》把"入仓"作为谷子栽培技术的最后一个环节。说入仓贮藏,有室内室外之 别,"有屋曰廪.无屋 曰庾。庾,露积谷也,凡露积者, 编草覆之,谓之积苦",仓有圆方之分," ,圆仓也, 京,方仓也"。另有窖藏法.说∶"客(古孝切) 藏,谷穴也,方曰客,堕( 他果切,库存狭而长) 曰窦"。候马乔山底遗址,出土的两座大型谷仓,就是室内窖藏,其形状为口小底大的袋形坑。

山西谷子(粟)的栽培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