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真题这么用,才能效用最大化!

在最近推送的经验贴中,高分上岸的师兄师姐总是反复提到——一定要重视“历年真题”!
22考研的同学也反复提到一个相同的问题,师兄/师姐,我知道“历年真题”很重要,但我到底应该怎么使用呢?
在西政考研的专业课备考中,真题弥足重要。但是考生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重视历年真题,等于背答案,毕竟,万一今年又考原题了呢?
这种备考方式,带来的弊端是,大家对于真题的考察方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所学知识,无法举一反三。同样的知识点,换个考察方式,考生就无从下笔。
尽管每年会出台新的法条和新的时事热点,但是我们依然反复给大家强调,“重者恒重”是西政考研专业课不变的趋势,而这首先就体现在专业课各类题型设问的命题点不变。
01
判断分析题
相较于论述题、简答题考察考生在宏观体系上对于系列知识点的掌握,判断分析题主要从微观上考察考生对于具体法条或者细节知识点的区分识别。
对于重点法条,我们的讲义已经根据每年的立法变动附列了大多数可能考察到的法条规定。重视法条,绝不等于死记硬背。
考生应当从以下三个角度去掌握重点法条:
一是关注法条涉及的知识点的类似知识点。比如2019年民法真题的判断分析题,就曾考察过非营利法人和特殊法人之间的区别;
二是要关注重点法条的关键词,真题中往往会对关键词进行替换考察,比如民诉法中与特殊管辖有关的法条之中的管辖地;
三是要重视重点法条的但书规定或者例外情形。
02
简答题
早年的西政专业课真题中,简答题往往作为“送分题”。因为简答题所考察的知识点经常是讲义上的知识点的复现,考生只需要在备考阶段熟读背诵讲义上的所列知识点,就能保证在此类题型中得到不错的分数。
但是随着西政考研专业题的命题日趋灵活,一是命题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简答,而是出现了法条理解型的设问方式,这就要求考生需要从法条入手分析背后隐藏的对应知识点。比如在2017年民法的真题中考察了对于《物权法》192条第二款的规定,考生需要识别出背后所隐藏的“抵押权的从属性”这一考点。
二是命题点不再局限于教材的知识点,而是扩展到了对每年的新修立法的考察。招生简章所指定的专业课教材版本比较老,与现行立法出现了诸多不适配之处,例如我们在去年的考前押题与时事热点串讲中给同学们反复强调的新《证据规定》的文书提出命令制度就在21考研民诉法真题中有所考察。
03
概念比较
概念比较题对于考生对于知识点的整合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生不仅要熟记讲义上的知识点,还要能对既有知识点的构成要件进行拆分组合。
例如经济法之中的“经济职权、经济职责、经济义务、经济权利”这一一组概念为真题的高频考点,相较于死记硬背真题答案,拆分每个概念的“主体、目的、性质、内容”后再进行两两配对的方式不仅学习效率更高,考生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同时,考生也不能忽视对新修立法的关注,例如“隐私与个人信息、名誉权与荣誉权”这两对《民法典》出台之际人格权编重点讨论的热点问题,也先后在19、20年的民法真题中有所考察。
04
论述题
论述题是在西政考研专业课中难度最大的一种题型,论述题侧重于对于讲义知识点的整合理解,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思考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知识体系,在脑海中建构思维导图,这也是近年来西政真题中所表露的最为典型的命题趋势。
例如20年民法的论述题真题考察考生对于用益物权的体系化掌握,对于新修的时事热点居住权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又例如20年经济法的真题考察考生对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于互联网领域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的回应的体系化掌握。
结语
对于真题的掌握从来不在于蒙今年又考察原题的概率,而是通过命题趋势准确理解不同知识点的可命题角度,精准定位命题点。这样在备考过程中对于知识点的复习才会更加游刃有余、有的放矢,从而大幅提升复习效率,避免陷入“看起来很努力,但都是无用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