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刍议“仓廪实则知礼节”

2022-11-05 15:05 作者:月光如水照缁衣  | 我要投稿

“仓廪实则知礼节”这个命题流传颇广。

我认为,今天我们对这个命题的理解,不同于历史上这个命题被提出时所要表达的意义。

那么,这么命题是怎么提出的?提出时的本义为何?

今天的人,想借这个命题表达怎样的“现代”观念?这种变化,或者说,这种“借此而言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以下简要作一分析。(说明:为过审,多有删减,故后续论证不少窟窿无法填补)



1、命题的提出及本义


(1)提出


“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提出者当为春秋时期的管仲(管子)。


兹列钱钟书的考证如下:


《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按即《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卷一六贾谊《说积贮》引以开宗明义而《史记》亦采入《管、晏列传》者,《后汉文》卷四六崔宠 《政论》又引之。


* 今天不少人说这个观点出自《史记》,这个说法是不严谨、不准确的。


(2)本义


管仲提出所谓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想表达怎样的一种主张?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考察当时的时代背景。


管仲以及后来引用这一命题的几位人物,在提出这个观念时,时代背景的共性是,民生凋敝,社会动荡,老百姓基本的温饱毫无保障。

在这样的情况下,管仲认为,想要振兴国家,虽然“礼节”、“荣辱”很重要,但统治者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首要任务。


这一观点,孔子表达得最为清晰——


《论语·子路》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庶”是众多的意思。这段对话的“既庶矣”就是the Bible里常说的“生养众多”。


人口多起来了之后,就要让大家生活富足,然后再施之教化。


这里,这个“庶——>富——>教”的顺序不能打乱。


孔子的这个思想,为后世解读管仲的命题定了基调。甚至可以说,时至今日,大家还是沿用孔子的思路来理解管仲的论断。


从管仲提出命题的时代背景,以及后世几位历史人物援引的状况来看,这一命题的本义没有问题。

在人民温饱问题都无从解决的状况下,空谈“礼仪荣辱”毫无意义。所以,特定情况下经济建设先行的基本国策是正确的。

今天,有人在解读管仲命题时,援引马斯洛著名的心理需求金字塔理论,从上述角度看,也是正确的。

即,人的基础需求是生存、安全,只有满足了这一基础需求,才能进步到礼仪、审美等等。



2、话之两面


钱钟书在评论管仲命题以及后世不同版本的表达时,有这样一句话:“故所树义,尚堕一边。”

翻译过来就是,“他们所说的话,所表达的意思,只讲了一半的情况。”


那么,另外一半呢?


这就是接下来要做的分析。



3、今天的“误读”


(1)今日理解


今天的人,每每谈及“仓廪实则知礼节”时,其真实观点包含了一个重要的逻辑,即“只有”仓廪实,“才能”知礼节。


更进一步,现代人的理解中,还包含了这样一种开脱的托辞——人之所以不知礼节,不知荣辱,是因为仓廪不实,衣食不足。


这是何等荒谬的误读啊!


一如前述,管仲提出这一命题,是为国家统治者指明施政方向,并非论述人性,也并非界定“礼节”和“仓廪”的逻辑关系。

但今人却认为,管仲命题就是在表述人性基本原理,同时也界定了“礼节”和“仓廪”的逻辑联系。


这是错误的。


一方面,仓廪实就一定知礼节吗?衣食足就一定知荣辱吗?

反向来讲,不知礼节、不知荣辱,就是因为仓廪不实、衣食不足吗?


(2)背后的潜意识


今人对于管仲命题的理解,显然有一个强大的理论后盾,就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朗朗上口的“经济基础决定论”。

其实,普通老百姓谈及这一理论,想表达的,与其说是严肃的社会、历史分析,还不如说是简单的“拜金主义”。

“没有钱什么都不行”,这样的想法主导了一切。

所以“经济基础”的理论格外盛行。由此,现代版的“仓廪实则知礼节”顺理成章。


(3)东西共通


钱钟书在考据管仲观点的时候,还举出了西方文化中的类似例子——


所谓:“饥肠鸣如雷,则良心之呼声弱如丝”(*法语原文略);亦所谓:“人而能日日啜有羹、食有蔬舆肉,则奉法守礼不待学而自能”(*德语原文略);或所谓:“若吾岁入五千金,吾亦克为贞淑之妇”(I think I could be a good woman if I had five thousand a year)。柏拉图《理想国》中一人(Phocylides)早曰:“先谋生而后修身”(Get a livelihood,and then practise virtue)~。


这就进一步强化了这个疑问:


贫贱就一定导致奸邪生?(*晁错文章中即认为“贫贱则奸邪生”);人为衣食,必然就会置良心于不顾?

反过来讲,在为争取衣食的情况下,人丧失良心、做出逾越法律、礼节甚至基本人性的事,都是有情可原、无法指责的吗?

钱钟书援引的那句德语,说人衣食无忧,“奉法守礼”不学而能,真的吗?

那句英文说,等我有了钱,自然也能守妇道,这话诸君怎么看?

当然,柏拉图提出的这个最复杂,即先谋生,后践行virtue。这个观点涉及太多。此处不讨论。


透过钱钟书汇总的西方文化中的这些话,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拜金主义金钱万能论的味道。


这种为自己违法、背德的行为在金钱方面找托辞的做法,我认为非常low,同时也是不正确的。



4、总结


经济条件和守礼节、知荣辱有关系,但绝不是唯一必然的关系。

不守礼节、不知荣辱不可以单纯从经济条件上找托辞。

管仲当初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是为了指出施政方向。今天的人利用这个说法为自己不知礼仪、不知荣辱开脱是不对的。


二十一世纪的第六个年头,我们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同年,八荣耻提出。。



最后,让我们看看钱钟书的总结评论:


晁、贾有见于国病民瘼,药言对治,迫切目下,初非闲居高座,论道讲德。故所树义,尚堕一边。人之作恶犯罪,固常出困乏所逼迫,复每由泰甚而恣肆。是以富贵能移,饱暖思婬;色荒禽荒,玩人玩物,皆非高资大力莫办。至于竞权争利,不惜越货残民;嗜利之心随聚敛而继长,揽权之欲与威势而俱增,其“不顾廉耻”,视“饥寒无告”之穷氓,盖倍蓰抑且千百焉。若夫自称待致千金而后改行折节,想其始为不善,必非迫于饥寒,则至果拥千金,恐亦仍如月攘一鸡之更待来年耳。


*钱老敏锐地意识到,管仲的命题会对后人造成多大的误导。




【附注】今年新买了一套《管锥编》,以代替大学时买的那套。买来之后,就一直在断断续续地重读。

本文形成就源自重读过程。

文中所引相关内容来自中华书局旧版《管锥编》第三册,其中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汉文》卷一八


*写于2021-7-15


刍议“仓廪实则知礼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