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由“久病之下必有伏阳”的思考

2023-08-08 14:47 作者:乘风破浪516  | 我要投稿

临床看病最难的有两点,①识证②用药 假如能够将这两难点攻破,那临床上治疗水平必定会上一个层次,就识证而言,疾病错综复杂,症状千奇百态,有时候我们很难一眼看出疾病的全貌,要在复杂病症的中找到关键点确实是比较难!临床中临床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疾病明明是热证但是服用凉药患者不见好转,更有甚者,疾病会加重。或者明明是寒证用热药,患者吃完更加糟糕。 在识证上寒热错杂的病症上需要推敲,寒热的比重到底是多少,明确这一点就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更加明确,久积之下必有伏阳,这句话出自内经,字面意识就是:久病容易化热,但是郁热蓄积,在临床看病识证的时候,需要做出鉴别,在临床用药的时候要有所反应,例如三拗汤和麻杏石甘汤都治咳嗽,两者之间存在一味石膏的区别,石膏的作用祛除“伏热”,另外像乌梅丸中为什么总黄连,黄柏,在一堆偏温热药物中,主治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的症状。这里的黄连,黄柏我感觉是治疗“伏热”,同样的例子还可以再六味地黄丸中存在,为什么要加丹皮,丹皮除了凉血活血的作用在,还有透热的作用,丹皮凉微辛,所以为什么要在补肾阴的药物中加上加上凉药,作用就是祛除“伏热”,作用灵活,明白这一层,其它很多方子就可以理解,从反方向推,阳和汤中为什么用麻黄,和六味地方汤做个对比一个滋阴,一个温肾阳,一个加丹皮去伏热,一个加麻黄去沉寒,这样正反对比就相当于扩大方剂的认识,药物的理解,对阴阳反而更好的理解。换一个常见的方子,四君子汤和理中汤,从组成上看两个方子就差在茯苓和干姜,理中丸用干姜守而不走,祛除沉寒痼冷,理中焦之脾胃,四君子用茯苓淡渗利湿,祛除脾脏多余的湿,起到补气健脾作用,由“伏阳”我们可以拓展方剂在阴阳寒热上的区别,从两种不同角度来认识方剂作用,同时拓展认识方剂的组成。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临床上最难的是症状的鉴别诊断,不同症状之间的区别,同样的方剂也需要鉴别,正看和反看,将不同作用方剂治疗进行鉴别,将方剂内组成做个归类,将方剂按照不同的辨证体系进行划分,有了不同的区别对方剂就能认识更加全面,这样在临床上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回到久病之下必有伏阳,这是一种治疗思路,在这一思路下治疗疾病,反而比单纯的对症用药,有是证用是药反而更好,识证将患者临床信息进行归纳总结,识证和用药都是“工具”,了解工具的作用,用不同识证方法去认识疾病,就是工具的扩大,用不同的药治疗疾病就是工具的具体操作,了解工具,认识工具,使用工具,最后达到灵活运用,临床思路进行拓展,毕竟开卷有益!

由“久病之下必有伏阳”的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