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xzff笔记01
此系是对大学时期看书笔记的转电子整理
如何修证佛法
第一讲笔记
第一段:睹明星而悟道。这里的悟道是,现观庄严论中修证五步的第三。资粮,四加行,悟道,修道,证道。悟道的方法是外缘。和中国僧众见梅花,见溪水倒影等等是一类因缘。
第4段,第一句,本书的重点也此句。即从资粮到悟道阶段,连带引出修证阶段。
苦行6年,非道即舍,但6年功夫不白费,最后悟道要的是智慧。功夫偏重于工程问题,只要蓝图有了坚定执行即可,智慧是另一回事。
第5~9凸显6年最重要的2个功夫定,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非常重要多少2个定,在瑜伽师地论100卷内都有论述。
10功夫做到最后非道即舍,和悟佛知见没关系,功夫必不可少,最后一下是般若。
11~14苦行也不是道。补充营养身体恢复后,精神了才能悟道。要有物质基础,戒荤不是不吃肉。荤是草字头,指气味浓重入肝燥阳的蔬菜。
15赌咒发誓不证菩提不起此座。这种至诚专一是前提条件。
16陆续证到四禅八定,功夫是基础。最后睹明星,是应缘而悟入。功夫生理是基础,而前领是要专一。
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生理基础,最后一下的般若如何悟入
。最后自己做自己的老师,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17~20悟的那一下悟到了毕竟空胜义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不单只是一个空性,偏于空性是小乘境界。
悟入这个的难点在哪?现代人为何难证?提出了问题所在。
21~24误区在现代人倒因为果,全是观待道理,没有实证身证。要切实走佛曾经证入的路线,功夫➕般若。
28观待道理成为普通佛学,而非佛法。
随后列出了经律论三藏要典,这是观待道理主要的来源。
29~35见地来源于佛的增上缘,列举了一系列大小乘经律论
见地不对,修证不会上路。身心的解脱需要明见。解脱不是悟道。
35要想走佛的行入路线,见地,修证,行愿缺一不可。对应法身,报身,化身。见地是认与至,拿着认知去修正错的树立对的,修正后启而用之到生命的每时每刻,就步入行与愿望。见地不到,修正不了错误,行为也跟着错。见地,修证,行愿,缺一不可。
见地是理,修证行愿是事。没有理论指导行事是不会对的。永嘉大师说“穷理在事,了事即理”。穷理至事,穷事至理。理透彻到最后是在事上体现,没有在事上体现,则理不透彻,真要认知到了理一定会去实行。穷事至理,一件事要透彻明了一定会洞察到背后的理,看到事物背后的理,这事才算透彻。
36“理到了事做不到不行,事相到了行愿不到也不行”
穷理到极致在事上体现,明白饿了要吃饭是个道理,真的明白这个道理,现实中饿了一定会去吃饭。
在修证中通过理的透彻去修正自己的身心,进一步在日常行愿,心念与行为上启用,启用什么呢?启用那个被修证被规范的身心。
37“修证离不开禅定”
对于身体来说,这个姿势是最好修证。对于心绪来说这个姿势下入静后更方便看清楚缘的起落。这里的禅定特指这个七支姿势下的守意。禅定练就的不是一个染净的结果。而是训练,
心若驰散摄令使还的能力。
观察与执行的能力,从那一知觉下手,不从感觉下手。
38瑜伽,是交感相印。禅定描述色是身与心的静虑
39进一步说明,瑜伽,禅定的内涵。理与事相印,身与心相印。
40见修行,是修证的要义。见道,是福德智慧2足。智慧不足是福德不够,福德不够是行愿不足。行愿到了,才有2足,才有见道的条件,见道了才能修证,修证了才能行愿,环环相扣。等于进一步分解。
41~43再分解,修证离不开禅定,定的误区,不是什么都不知道。
四禅八定是修证的基础,有了这个共法的基础,才能修不共法即智慧。这里又契合前篇佛的修道经历,先修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6年这是基础,进一步悟入不共法。
44道是唯心的,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世俗那个唯心,那个唯心是唯妄心。
三脉七轮奇经八脉是物质的感觉,修证要走知觉的路子下手。经脉轮不过是正受的结果而已和妄想一样,不要被拉跑了。
45说明是心物一元,高层次能心转物,这样一元。基础的层次要心,要物,心物合一叫一元,修证缺一不可,这又呼应了前段的瑜伽,禅定,事理&身心,相印,交感。
46继续展开,修证中四加行的重要性。每个层次有各自的四加行,程度深浅不一,更重要的是四加行有成就的标志是什么?意生身阳神。而修习需要见地才能上路,见地来自于三藏。
47~48进一步展开四加行,四加行的暖还不是真气脉通,四加行的境界现象。
49事相上气脉通了有想光升起后,拙火才升起。这是自性灵能,与我们身体脱开来很难。灵能发动才达到四加行暖法。
小结。
走佛的悟入路线,见地修证行愿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