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一)

2022-07-29 23:10 作者:龍門公  | 我要投稿

圜丘、南郊祭天为皇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王权至上”提供了以神权为内涵的理论依据。

儒学的制度化与郊祀制度的理论化,在两汉魏晋南北朝碰撞的尤为激烈。这其中既有社会现实的政治需要,也有儒学价值理性的颓势下,工具理性强化的必然。

邹昌林《中国古代宗教研究》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

“礼”是中国文化的缘起,也是中国宗教的缘起。中国的原生宗教包括自然宗教与社会宗教两部分,而西方的创生宗教不包括自然宗教。在这里必然论及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旨在说明发生阶段自然宗教的色彩特别强,以至明清时期郊祀场所还遵从古礼,祭天、地于南、北郊。中国宗教的社会理性是通过儒家的阐发才凸显出来的。

中国文化的理性化进程是对天神信仰的逐渐淡化和对人间性价值理性的增强相始终的。郊祀从巫中走出、历经祭祀文化,从自然宗教走向伦理宗教,构建了礼乐文化。

张荣明《权利的谎言》

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

祭祀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古人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了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所以祭祀的具体表现就是用礼物向神灵祈祷或致敬。。

郭沫若《青铜时代》


“邑外谓之郊” 周时,有祭天地之郊,也有祭祖之郊。


“郊”包含的诸多要素

1.祀神:昊天上帝、感生帝、地祗、祖灵、日月、名山大川、四时百神。

2.郊祭时间:建寅之月、建卯之月

3.郊坛:圜丘与方泽、南郊与北郊

4.礼器:玉帛、亲耕、粢盛秬鬯、酒醴、牺牲、笾豆之实等。

5.仪节:服冕、车旗、告庙、卜誓、士齐、戒择、戒具、陈设、省视、呼旦、警戒、除道、警跸。祭日陈设省视、祭时、听祭报、王出郊、燔柴、作乐降神、迎尸、迎牲杀牲、盥、荐玉币、荐血腥;朝践王三献、宗伯四献、告事毕等。


【读书笔记】(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