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士的诺曼入侵(终)——亢龙有悔

第十章 亢龙有悔
在前篇中我们提到,威尔士的不列颠人领主勒韦林,趁着英格兰内乱在蒙哥马利条约中占到了不小的便宜。这个条约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是既没有缓解勒韦林与其他边境领主间的矛盾,也不能改变双方间悬殊的力量比。因此当1272年亨利三世去世后,这种脆弱的和约很快就被打破了。此时新王“长腿”爱德华一世还在十字军东征的途中尚未返回,因此他的宫廷由三个人代为摄政。其中之一,便是之前提到过的罗杰 莫蒂默。罗杰 莫蒂默是英格兰-威尔士边境上的重要领主之一,他的核心领地位于赫里福德的威格莫尔城堡。而且罗杰 莫蒂默本身也具有不列颠人血统,其母是老勒韦林和王后琼的女儿格拉迪斯。也就是说,现任格温内斯国王勒韦林的爹戴维兹是罗杰的亲舅舅,同时他也得管英王爱德华一世叫表舅。另一方面,罗杰 莫蒂默历来是英王派的重要支持者,从当年亨利三世惨败的刘易斯之战,到营救还是王子的爱德华,再到击败西蒙 德 蒙特福特的伊夫舍姆之战,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因此爱德华一世即位后,对罗杰十分信任。
既然英王不在国内,威尔士周围的边境领主也就没有谁能够限制了。很快赫里福德伯爵汉弗莱 德 博恩的孙子小汉弗莱 德 博恩,便出军试图夺回在蒙哥马利协议中割给勒韦林的布雷切奥尼格及布雷肯城堡。虽然罗杰 莫蒂默有时候也会和勒韦林合作,但是他的根本立场还是站在英格兰这一边,因此罗杰没怎么犹豫就选择出兵帮助小汉弗莱。另一方面,由于威尔士领主勒韦林筹集不出每年应支付给英王的3000马克,索性趁着英格兰一方发起进攻,把违反蒙哥马利协议的责任全部推给了诺曼人,并拒绝向新任英王爱德华一世效忠。
而且对勒韦林来说,此时的危机还不止来自外部的英格兰,在威尔士内部也有着针对他的阴谋。1274年初,他的三弟戴维兹联合了南波伊斯领主格鲁菲兹和其子欧文,试图刺杀勒韦林并自立为王。但是由于暴风雪封路的缘故,欧文带领的人马没能及时赶到,戴维兹自然也就没能动手。勒韦林起初并没有察觉这场胎死腹中的刺杀行动,但是由于欧文后来在忏悔时把一切透露给了班戈主教,而主教又把消息告知了勒韦林,结果自然所有事都败露出来了。勒韦林自然对此大怒,派人去抓捕戴维兹和格鲁菲兹等人,要求他们到格温内斯做出解释。心虚的戴维兹等人自然不敢前往,只得逃亡英格兰寻求庇护,并在什鲁斯伯里继续与勒韦林对抗。
另外一边,新任英王爱德华一世于同年8月在多佛登陆,正式结束了十字军东征之旅返回到英格兰。与其父亨利三世时不同,爱德华在一片盛赞中迎来了自己的加冕典礼。几乎没有人认为爱德华会像其父亨利三世或是其祖父约翰那样无能,而是普遍把他和另一个爷爷辈的先王“狮心”理查联系到了一起,认为新任英王将会再次带领英格兰走向辉煌。事实上爱德华身材高大、脾气火爆并且英勇善战,确实有几分狮心王当年的风采。而在加冕礼上,爱德华也像“狮心”理查一样,承诺要尊重上帝和他的教会、为领地内的人主持正义、废除不当的风俗并保卫王室权益。
很快爱德华就开始履行自己作为英王的职责,他命令臣属进行普查以了解那些属于英格兰的领地的详情。这次调查从1274年底一直进行到1275年初,几乎深入到属于英王的每个百户区,因此也被称作“百户区普查”。英格兰上一次如此规模的详查,还是“征服者”威廉时的“末日审判书”(英格兰土地税收手册),再上一次则是10世纪阿尔弗雷德大帝进行规划及其后人完善的“防御堡税收书”。爱德华下令推行普查,一方面是出于他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英王室已经负债累累,到了不得不进行改革之时。而无论百户区普查的实际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它都标志着爱德华一世是一位已经做好行使王权准备的践行者,而不是仅仅因为血缘才获得继承权的无心人。
但是爱德华一世推行的这一系列改革,也把威尔士的不列颠人算在了其中。在蒙哥马利协议之中,勒韦林对格温内斯的自主统治权,以及对不列颠人领主的宗主权,基本都得到时任英王亨利三世的认可。至于对爱德华本人来说,当年的条约本就是权宜之计,更何况该协议还直接损害了他在康威河以东的直接利益。而前面又提到了,自从进入1270年代后,勒韦林与盎格鲁-诺曼人的边境领主间矛盾不断,双方间的关系一直在恶化。因此当1275年英王要求勒韦林到切斯特代表不列颠人向自己宣誓效忠时,威尔士之主毫不犹豫就拒绝了这个要求。
与此同时,勒韦林与埃莉诺 德 蒙特福特(前文中小西蒙 德 蒙特福特之女)的联姻,进一步激怒了爱德华。前面也提到过,在蒙哥马利协议之前,勒韦林曾和实际掌权的西蒙 德 蒙特福特达成过一份协议,其中就包括威尔士之主与埃莉诺的联姻。不过在蒙特福特家失势后,埃莉诺及部分余党逃至法兰西避难。因此1275年在法兰西举办的婚礼庆典,甚至是在新郎没有出席的情况下进行的。无论如何,勒韦林与蒙特福特家余党走到一起,这肯定是爱德华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在同年年底,当埃莉诺乘船从法兰西前往威尔士时,于布里斯托海峡被英王雇佣的海盗扣住,随即又被“请”到了王室控制下的温莎城堡中暂歇。为了换回自己尚未谋面的新婚妻子,勒韦林只得向爱德华一世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协。
但是一定程度上的让步显然并不能解决问题,英王还要求勒韦林把格温内斯、康威河流域、安格尔西岛的领地进行分割,分给他的兄弟欧文和戴维兹。但是这样的安排,勒韦林显然是不会接受的。于是在1276年,爱德华一世将勒韦林归为叛逆,宣布将出兵平定威尔士。此时的英格兰,已经基本度过了前面几十年的衰落期,就算其实力的恢复速度没有那么快,但也已经足以对威尔士产生巨大威胁了。因此勒韦林手下的许多威尔士小领主,都十分畏惧爱德华,希望能与英王达成和解。
不过这次爱德华一世已经下定决心要与威尔士为敌,他的军马、舰队和补给,于1277年夏天在切斯特集结,准备沿着北海岸的传统路线进军格温内斯。爱德华不仅自己英勇善战,手下还有一帮经验丰富、曾随他一起出征十字军的得力战将。再加上之前逃离威尔士的戴维兹和格鲁菲兹等不列颠人贵族,英王此行更是如虎添翼。而且为防遭到不列颠人的伏击,爱德华一世还专门命令一队工兵遇山开路,遇林砍树,为集结的数千精兵打通进军的道路。到了同年8月,爱德华一世已经推进到里兹兰,逼近康威河的河畔。
勒韦林见英王势大,难以在康威河以东抵挡英王,只得收缩兵力退至河西。而爱德华的军马则继续进军至迪甘韦,还命令自己的舰队袭击安格尔西岛,将格温内斯老家的粮仓和田地洗劫一空。仗打到这个份上,勒韦林也只能向英王低头求和。11月9号,双方在里兹兰签订了阿伯康威协议,勒韦林不仅要向爱德华称臣并赔付5W镑的罚金,而且他的势力范围也大为缩减。那些位于南威尔士的附庸,此后大多转为英王的封臣。勒韦林之前在康威河以东的领地,随后也被爱德华一世和戴维兹两人瓜分。而勒韦林唯一得到的奖赏,不过是得以在伍斯特大教堂与此前被英王软禁的埃莉诺 德 蒙特福特成婚。此时距蒙哥马利协议的签订,不过才过了10年而已。勒韦林看似一度再现了其祖父老勒韦林的丰功伟业,但是最终却被证明不过是一场假象。

阿伯康威协议之后,爱德华一世返回英格兰,将自己的重心从战争转回到管理。在康威河东占据了领地的戴维兹,则不断向北波伊斯和德赫巴斯的方向扩张,尽管这些领主在名义上已经是英王的臣属了。而退至康威河西的勒韦林,也并不甘于就此向英王低头。在此前英王弱势时双方签订的停战协议中,威尔士地区独立施行不列颠人习惯法,一直是其中的核心条款之一。但爱德华一世此次取胜之后,开始按照英格兰的法律、习惯和模式统治布里顿人,这也意味着威尔士比此前任何时候都更像英王的臣属。虽然英王倒也愿意接纳那些听话的不列颠人领主,但是勒韦林显然并不打算放弃自己曾经拥有的权利。因此在爱德华一世离开威尔士后,勒韦林开始重新联合北威尔士的领主,并向他们宣称英王会在精神上彻底摧毁不列颠人。
同时勒韦林与波伊斯亲英派领主、格温温恩之子格鲁菲兹间的领地争端,也成了其说法的有力证明。勒韦林将这一争端提交给英王时,希望能以不列颠人的传统习惯法,来处理自己和另一位不列颠人领主间的争议。但是爱德华一世的法庭,仍然按照英格兰人的规矩办事。于是格温内斯的领主们再一次联合起来打算反抗英王,甚至勒韦林那唯利是图的弟弟戴维兹,也再一次转变阵营站到了英王的对立面上。于是这一次的战事,便是以不列颠人主动发起而突袭开始的。1282年复活节前的棕枝主日,戴维兹率军突袭了毫无防备的哈瓦登城堡,随后又包围了北威尔士的重城里兹兰。有人带头取得成果后,很快反叛的大潮就再一次席卷了整个威尔士。从北方的格威内斯,到南方德赫巴斯的泰威河谷,都有不列颠人在对诺曼城堡发起攻击。
面对不列颠人的大规模反叛,爱德华一世自然十分愤怒,打算召集军马再次西征威尔士。与爱德华分歧颇多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 佩克汉姆,虽然在此事上并不反对英王的计划,但他还是写信向勒韦林了解情况,并希望能够促成和解。在勒韦林的回信中,他表示自己事先并不知情,但是有义务支持自己的兄弟。考虑此前勒韦林重整不列颠人联盟并煽动对立情绪,他的回信恐怕更多是一种外交辞令,只有天真的外交家才会相信。而且戴维兹再唯利是图,也不至于蠢到独自对英格兰发起进攻。上一个这么干的是波伊斯领主格温温恩,他的结局是被两边抛弃,只能又去投靠英格兰并最终客死异乡。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勒韦林真的如他辩解那般对突袭哈瓦登并不知情,但是既然他选择与戴维兹一起和英王作对,那么爱德华一世出兵平定他也没什么疑问。而且从英王的进军计划来看,根本就是以勒韦林位目标,而不是只解决掉康威河东的戴维兹。对于二度攻打威尔士一事,英格兰领主和主教们的意见,倒是和爱德华出奇的一致。显然他们都认为,上次没有趁势斩草除根是个错误。而且对于大贵族来说,成功的战争总是伴随着巨大的利益。因此这次英王进军格温内斯,不仅要平定勒韦林、戴维兹等人的叛乱,还打算彻底征服威尔士的不列颠人。
很快爱德华一世就集结了三路大军,他自己率王室亲兵仍然从切斯特走北路传统路线主攻勒韦林和戴维兹的直辖领。而罗杰 莫蒂默从中威尔士,“红伯爵”吉尔伯特 德 克莱尔从格洛切斯特,同时也分别发起牵制进攻。先说英王这边,他和前次成功进军时一样,召集了大量后勤人手砍树、开路,确定没有伏兵之后才会进军。而且南法忠于爱德华一世的军马一时还无法赶到,不列颠人这次的抵抗又异常顽强,因此北路这边进展速度并不是很快。
同时南路这边的军马,在一开始的顺利之后也遇到了一些波折。虽然吉尔伯特 德 克莱尔率领大约1600名步兵和100名轻骑,很快攻破了位于布雷肯附近的卡雷格 赛宁城堡(意为“赛宁河畔巨岩上的城堡”)。取胜之后,吉尔伯特便率领军马押送战利品返回迪内弗尔城堡。然而让红伯爵没想到的是,刚被破城的不列颠人,竟然在半路上的兰代洛 法维尔袭击了他和他的手下。结果吉尔伯特自然吃到一场惨败,不仅失去了刚夺到的战利品,连南路总指挥的工作都丢了。这场惨败之后,彭布鲁克伯爵威廉 德 吕西尼昂(威廉 德 瓦伦斯,英王亨利三世同母异父的半兄弟)受命接替了红伯爵的职务,负责南线对不列颠人的进攻。
虽然不列颠人在南线成功反击了英格兰边境领主的进攻,但勒韦林这边还是高兴不起来。首先兰代洛 法维尔之战后仅仅两天,他的爱妻埃莉诺 德 蒙特福特就在生产长女戈薇利安之后因大出血而亡故。而且英王的进军虽然并不快,但是步步为营,勒韦林根本找不到出奇制胜的机会。因此在7月埃莉诺的葬礼之后,勒韦林只得陷入被动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中。但是这样下去肯定又会像前次一样,最终被迫向爱德华一世低头。
而爱德华一世这边,终于从切斯特前进到了里兹兰这个历来的前线基地。随后英王继续要求各位附庸封臣提供军马,并向五港联盟征集船只。集结完成后,爱德华一世的军马渡过康威河,很快便将勒韦林的主力部队围困在斯诺登尼亚的山区中,而戴维兹则转向中南威尔士与另外两路英军打游击。英王还将征调来的船只排在一起搭成浮桥,将安格尔西岛与威尔士北海岸连在一起,方便手下的步骑渡海攻打格温内斯的大后方。但是由于勒韦林避而不战,英格兰的军马只能把田间等待秋收的作物一扫而空,却始终找不到决战的机会。同时英格兰南线的大军走马换将之后,在威廉 德 吕西尼昂的统帅下也一路劫掠到阿伯里斯特维斯,但就是难以消灭不列颠人的有生力量。
于是战局很快陷入到比拼后勤补给的相持消耗阶段,格温内斯当年的新谷被洗劫后,勒韦林的手下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爱德华一世的大军客场作战,即使就地抢了些资源,要维持补给依旧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快英王率先连遭打击,1282年10月,中路统帅罗杰 莫蒂默因旧疾复发而亡,爱德华一世先折一臂。眼见战局僵持不下,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 佩克汉姆再次介入调停,希望勒韦林能和英王达成休战协议。爱德华一世自然拒绝退兵,他提出用英格兰一块富裕的伯爵领,同勒韦林交换北威尔士的领地。同时英王还要求戴维兹必须离开去参加十字军,未经允许不得返回不列颠。但是不列颠人此次反叛的根本,就是要在自己祖传的领地上,保住祖传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勒韦林自然不可能同意英王的这个提议。
到了11月6号,爱德华一世的阵营再遭打击。英格兰在安格尔西岛的统帅卢克 德 塔尼,率领手下的加斯科涅远征军经浮桥返回本岛。下桥后他们前进至斯诺登尼亚山脚下的莫尔-伊-登扎营,但是勒韦林得知消息后,率领布里顿人军马从山上冲下发起猛攻,突袭了卢克的手下。结果即使是那些装备精良的骑士,惊慌失措之下也乱了阵脚,纷纷向浮桥逃去。然而随着海水涨潮,海岸和浮桥的连接已经被淹没在水下,根本无法直接登桥。即便如此,卢克手下的军马宁可涉水逃命,也不愿意迎击追赶而至的不列颠人。问题是军士身上所着的护甲,原本也许能帮助抵御敌人的攻击,但此时却成了将他们拖入深渊的催命符,包括卢克 德 塔尼在内的22名骑士以及300多名士兵丧生。反观布里顿人这边,却几乎无人伤亡。
可惜这样一场胜利,还不足以彻底改变勒韦林所处的窘境。英王的攻势虽然被迫停滞,但是很快斯诺登尼亚也彻底断粮了。勒韦林不得不率领手下向威尔士中部的比尔斯突围,寻求补给并开辟新的战场。但是同年12月11日,他在比尔斯威尔斯附近的奥瑞温桥,遭遇了边境领主率领的英格兰中路军。沿河对峙的两军人数上相差并不大,不列颠人这边包括长矛手、掷枪兵、弓箭手一共有大约7000名步兵,以及勒韦林的大约160名轻骑随从。边境领主这边,则有大约5000名步兵和1300名重骑。
不过边境领主这边并不打算硬碰硬,它们遣使去见勒韦林并假意投诚,邀请格温内斯国王过河来和谈。由于中路的边境领主和不列颠人间关系历来更为密切,再加上勒韦林此时的处境十分困难,他倒是愿意抓住一切谈判的机会,便带着18名亲随离开了自己的驻地。但是勒韦林的这个决定实在难称明智,他刚和自己的军马分开,边境领主的军马就分别袭击了不列颠人和他们的国王。英格兰的弓手已经在下游渡河,突袭了布里顿人的后方,并以箭雨猛烈地攻击威尔士的步兵。长枪方阵被打乱后,英格兰的重骑又过桥发起冲锋,两相夹攻之下,群龙无首的不列颠人很快开始溃散。
此时勒韦林即使想返回军中也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他同样遭到了英格兰人的围攻,随后被逼进阿伯雷杜附近的树林中。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勒韦林最终在战斗中被击倒,接着又被边境领主枭首送给英王。爱德华一世当然不会放过羞辱自己敌手的机会,他在里兹兰收到勒韦林的首级后,先将其展示给在安格尔西岛战败的军马鼓舞士气,接着又命人把它送去伦敦示众。在伦敦勒韦林的首级被带上常青藤王冠,以示其“法外之王”的身份,同时也是为了嘲弄不列颠人终究将在伦敦称王不列颠的传说。最后英格兰王室的人又用枪尖挑着他们精心装扮好的战利品,一路游街骑行到城市东南角的伦敦塔,并将勒韦林的首级在城堡门口至少挂了15年。
勒韦林虽然已经身亡,但是爱德华一世对威尔士的战事还没有结束,而且不列颠人这边也还没有放弃抵抗。由于勒韦林没有子嗣,他的弟弟戴维兹成了反抗英王的新领袖,格温内斯、北波伊斯和德赫巴斯等地不愿屈服之人都聚集到了多尔韦德兰城堡。转过年来的1283年1月,爱德华一世在北线再整军马,又发起了一轮新的攻势。这次他很快攻入了斯诺登尼亚的心脏地带,并逐渐逼近了多尔韦德兰。城堡中的军力和武器装备,都不足以抵挡英王的大军,因此戴维兹只得将根据地一路向南转移至贝雷城堡。
但是新的据点也并不安全,彭布鲁克伯爵威廉 德 吕西尼昂(瓦伦斯)所统率的英格兰南路军,同时也在从卡迪根北上,向着梅里奥尼德进军。同年4月,超过3千名士兵在边境领主的指挥下,开始围攻这座旧式据点。守城军士完全不是对手,他们连1个月都没能坚持住,就在4月25日开门投降。戴维兹不得不再次向北突围,来到斯诺登山脚下佩利斯山谷中的多尔巴达恩城堡。仅仅呆了数天后,他又被迫向山上的加斯 塞林转移,身边的追随者除了妻子儿女已经寥寥无几。随后戴维兹便在饥寒交迫下东躲西藏,只有很少几个人知道他的行踪。
然而不幸的是,这些戴维兹以为能够信任的人,最终还是出卖了他。1283年6月22日,戴维兹和其大部分家人的藏身之处遭到亲英派不列颠人的袭击,他在反抗时身负重伤并遭俘获。落入亲英派手中的戴维兹,当晚就被送至爱德华一世在里兹兰的营地,随后又经切斯特被送往什鲁斯伯里。6天之后,他的长子勒韦林也被抓获,至此其直系血亲便全部落入了英王手中,这也标志着英格兰与不列颠人间的战事将暂时告一段落了。
取得胜利之后,爱德华一世召集议会前往什鲁斯伯里,讨论如何处置戴维兹一家。同年9月30日,戴维兹最终被判为叛国罪,并于3天后被处以死刑。整个行刑过程十分残忍,他不仅要遭受绞刑,同时还要被开膛破肚,并最终被分尸成4块。其中戴维兹的首级,就像他哥哥勒韦林的一样,也被送到伦敦塔展示于城门外。至于其亲属们的下场,也实在没能好到哪去。戴维兹的两个婚生子,分别被囚禁于布里斯托的城堡中一直到死。而他的女儿和侄女,则被送进了位于林肯的修道院中监禁。唯一幸免遇难的,可能只有其不在身边的私生子小戴维兹。
爱德华一世平定勒韦林和戴维兹的叛乱后,再下一步自然就是重新分配势力范围了。1284年3月,英王和威尔士的一众边境领主在里兹兰城堡会谈了两周多,最终通过《里兹兰法令》(也称《威尔士法令》)确定了爱德华一世的自留领地,以及给其他众人的封赏。如下图所示,原属于勒韦林的领地,以及北方的弗林特、南方的卡迪根和卡马森,都成了英王的领地。随后爱德华一世委任了两位政法官,分别在南北威尔士代为管理。
其余数量众多的领地,则被分给了重要的边境领主。其中自然也包括了英王的不列颠人盟友,比如前面多次提到过、在英格兰长大、马斯拉法尔家的格温温恩之子格鲁菲兹,他重新获得了家族的祖地南波伊斯。虽然这样看来马斯拉法尔家成了原御三家中混的最好的,不过之后格鲁菲兹和他的长子欧文改称德 拉 波尔,并逐渐放弃了不列颠人的一些传统习惯,基本上与英格兰人也没什么区别了。除此之外,在南威尔士的坎特雷夫 马维尔等地,也还有不少不列颠人出身的领主获得了封地。

实际在分封领地之前,爱德华一世已经下令在北威尔士广修城堡,以加强对新近征服之地的控制。其中比较著名的,除了作为北威尔士治所的卡那封城堡,还有康威、哈勒赫等幕墙式城堡。另一方面,英王也彻底开始在北威尔士推行英格兰的法律和制度,比如说设立郡长制度,执行百户区连坐、夜间宵禁等法规,以及强制要求不列颠人到城镇内指定的区域进行交易并缴税。
虽然爱德华一世想要尽快同化威尔士,但是不列颠人可不会轻易接受英格兰“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且不列颠人的部分领主,为了利益而反复也是常态。《里兹兰法令》签订后仅仅三年,南威尔士的不列颠人就爆发了叛乱。不过影响更深的,还要数1294年的大叛乱。这次不列颠人的领导者马多格,是前面“末代统治者”勒韦林的一位远亲。他以威尔士领主的继承人自居,并煽动不列颠人对英格兰的仇恨。但是此次叛乱的直接原因,其实是反对爱德华一世为远征法兰西进行的征税。
无论究竟原因如何,这次叛乱确实给威尔士地区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所有王室新建的城堡都遭到了进攻。因此在同年12月,爱德华一世不得不推迟了与法兰西的战事,出兵三打威尔士。这次英王的进军十分不顺,由于补给线被切断,他的军马几乎半个冬天都被困在康威城堡中忍饥挨冻。不过随着补给改走水路运到城下,这才终于解了爱德华一世的燃眉之急。等到开春之后,沃里克伯爵的军马在野战中击败了反叛的不列颠人,英王才离开了康威城堡,开始巡视北威尔士并清理叛军残党。
到了1301年,爱德华一世将北威尔士的头衔和领地,一并授予了存世最年长、且已成年的儿子,出生在卡那封的爱德华王子。自此起英格兰王室就将威尔士的头衔,以及前面势力划分图中绿色部分的领地,常规授予王位继承人以彰显其身份。再之后虽然不列颠人领主还有过几次反叛,包括阿伯弗劳家末裔欧文 劳戈奇的反攻,最终都没能取得成功。而在16世纪中期时,威尔士终于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合并入英格兰王国。这也意味着从诺曼人入侵威尔士开始,两方间几百年的是非恩怨,终于落下了帷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