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结束我以为不用再哭了,结果看到了“总台朋友圈”…
在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的收官阶段
出现了一个近两分钟的移动长镜头
将天安门城楼、长安街、
国旗、广场群众……
都记录在一个镜头里
这个是历次重大活动中没有过的画面
由唯一一件横跨长安街的拍摄设备
“天鹰座”拍摄

“天鹰座”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用一年多时间研发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索道摄像机
研发它的过程中
一共取得9项国家发明专利
它的索道系统和稳定系统也全部是国产

为了架设、调试、演练这套索道摄像设备
总台工作人员夜以继日、不眠不休
经历了各种人生中的第一次和很多次

“天鹰座”架设最大的难处在于
这次比“九三大阅兵”向城楼更近了70多米
绳索从观礼台上通过
这就要求绝对安全,万万无一失
四次专家论证会
每一次的安全标准都加码升级
因为涉及安全问题
还有安监、消防、应急等多个部门提出要求
原本“天鹰座”的操作台、滚筒设置在广场上
考虑到应急处置问题
又紧急修改方案
将所有设备搬到中山公园内
于是就得调整已经搭好的塔架搭建方案、
修改动力方案、修改货物运输方案等
每一个环节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天安门广场架起索道摄像机
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因为每一件事需要协调的单位都非常多
光是进草地插避雷针这一件事
就需要协调广场处、北京城建、
武警、园林等多处
但再苦再累再艰难
团队内也没有一个人抱怨过
论证会反复开
专家说哪里需要核算
二话不说就重新验算
绳索需要检测
两天内就完成上海送检、测验、出报告的工作
吊车需要做拉力测试
立马连夜做实验
连夜出报告
……

最不容易的是
顶着必须赶上第二次演练的巨大压力
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完成了
绳索过街、安装云台、调试设备、测通信号
这些一般需要3-5天才能完成的工作
雪漫说
“任尔东南西北风,
我们要力保‘天鹰座 ’岿然不动!”
直播顺利结束后
工作并没有结束
光“天鹰座”撤场
又花了大概四个小时的时间
10月2日的晨曦中
长安街恢复如常
完成收尾工作已是又一个夜晚
雪漫终于得空发出上面这条朋友圈

在天安门广场架设备
难
72小时连轴直播
累
上午的庆祝大会结束后
晚上还得继续完成联欢活动的直播
忙里偷闲
工作人员就在中山公园“天鹰座”塔架下
席地而睡

从筹备阅兵直播到直播结束
央宝的朋友圈里
总能刷到很多同事的工作记录
从国博屋顶发出的朋友圈
在央视新闻新媒体70小时不间断直播
《日出东方》的90多个机位中
有一个机位很特别
可以俯瞰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
它设在国家博物馆的屋顶上
从9月29日凌晨6:00
到10月2日凌晨4:00
在直播的70个小时中
它是所有机位中开机最早的
也是坚守到最后的
直播记者齐莉莉在国博屋顶
守着这个机位七十多个小时
这里的白天很热,衣服都可湿透
这里的夜晚很冷,穿羽绒服都不太够

她的朋友圈记录了
直播画面中看不到的故事
出发前还在发烧的孩子
抢在红绿灯可以通行前抱着妈妈
使劲亲后又乖巧地“放”妈妈走

直播结束了
现在的齐莉莉应该在家里抱着孩子
给他讲天安门的故事,中国的故事
孩子可能会抬着小脑袋问妈妈各种问题
一些理解和答案等他长大后
也许会更加清晰
朋友圈里的枯树
除了牵挂家人
还有人在牵挂家中的绿植
这次的直播团队
有很多同事是从总台各地方站抽调而来
一离家就是数十天
家在浙江的记者马迅
家里的阳台上有一片充满生命力的绿植

到北京参与国庆报道前
他还给植物精心制作了自动浇水设备
然而70多天后回到家
迎接他的还是满盆的枯萎和满地的落叶




还有累了就直接“在哪儿睡哪儿”的同事
以及更多为了这次直播奋战在一线的同事谢谢你们
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默默付出
让观众、网友能在直播中
真切地感受祖国的强大






▍监制:陈旻 谢娟 陈涛
▍主编:杨浪
▍编辑:甄子烨
▍部分内容来源于央视新闻